自秦汉以来,交通五岭南北的古道纵横境乐昌内,该文应用乐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材料,结合历史文献,主要对分布在乐昌境内古道上的古凉亭的功能、建筑形制等进行研究解读。
乐昌;古道;凉亭;功能;建筑形制
乐昌市境内古道众多,古代交通发达,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乐昌市发现21处古遗址占全部不可移动文物的7%,其中以驿站古道遗址为最,占古遗址的37%。乐昌市境内的古建筑有209处,占总数的71%。亭台楼阁有39处,占古建筑的20%,桥涵码头有24处,占古建筑的11%。乐昌市亭台楼阁、桥涵码头大部分是在古道上,古代交通发达因而保留下的古道上的建筑也比较多。乐昌的古凉亭有24处,占乐昌市全部不可移动文物的8%,因而形成了乐昌以古道、古亭、古桥为特色的普查成果。民国二十年《乐昌县志》说境内凉亭“一亭之微,何足言建设,而各区采访,往往注意于此,盖便行旅憩凉,又或施以茶,亦慈善事也。”[1]这说明凉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1.古道发达是乐昌古凉亭分布广、保存多的主要原因
乐昌位于五岭中的骑田岭之下,武水之滨,地处五岭南北交接地,凭借地势天险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和***事要地。自秦汉以来,乐昌便有通往湖南宜章的宜乐古道,沟通着岭南与中原各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撤关卡,通关市,疏理交通,使岭南北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汉初,来自中原的汉族商人以牛群、铁器、枸酱之类的商品去交换岭南越人的珠玑、犀、果、布等。铁工具和牛、马源源不断地输入,为岭南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交通贸易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东汉时,桂阳郡太守周昕修凿武水,于是“小溪乃平直,大道允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武水商运的开通,标志着粤北交通环境的改善和番禺内河运输的扩展,使乐昌这条岭南北间的古道更加畅通、繁荣。西京古道于东汉时便有,乐昌出土的汉代文物陶熏炉,因香料是海外传入中原的,说明乐昌可能是香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宜乐古道在北宋时期是广东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干道之一。古道纵横交错于乐昌市境内。宜乐古道在坪石镇的乐昌县境内,分出如下三路:一路是从郴州、宜章经武阳司、老坪石、关春、梅花、出水岩、深源(***源县红云镇)、均丰(***源县大桥镇)至***源县城称西京古道,全程160余公里。另一路是从老坪石分两条古道通乐昌(亦称西京道)。从老坪石经过坪石镇金鸡岭脚,往东南黄圃司(庆云镇),然后东往黄圃、汝城、江西边境。南往户昌山、蔚岭关、九峰镇、北乡镇到乐昌。全程150公里。从坪石镇沿武水西岸,经罗家渡韩泷祠,九泷十八滩到乐昌。这里既是西京古道,又是当时乐昌县的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与湘南相连。全程约60余公里。现存古道有八段有老坪石宜乐古道、武阳司宜乐古道、石榴下宜乐古道、水头东宜乐古道、黄金洞古道、下开封西京古道、罗家渡西京古道、合店村郭西都古道。在宜乐古道上位于乐昌市梅花大坪村委会冲子岭山坳的冲子岭山象乾亭内墙镶石刻,其碑文中有:“古制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亭之建也,尚矣。”这些都说明古道上分布着大量的凉亭。在清康熙五十八年《乐昌县志》建设志、同治十年《乐昌县志》山川志、民国二十年《乐昌县志》亦都有关于古道凉亭的记载。《乐昌文物志》记载:“沿途相隔五华里便设一凉亭”。[2]在乐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发现乐昌的24座古凉亭大都在古道之上。
2.乐昌古凉亭的功能
《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的实用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息。毗邻乐昌的***源境内同为西京古道上凉亭建亭碑记载:西京古道上无论昼夜寒暑,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且路途之中又无歇息之所,来往者常叹“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明清之际,各地乡民纷纷在古道沿途修建凉亭,几乎达到了五里一亭,行人“自此风雨骤来有所避,患炎热汗下亦可纳凉”。[3]从亭的命名我们也可以直观的看到当时建亭的目的及亭的作用,像武阳司宜乐古道上的粤楚停骖亭,古时广东称百粤(通百越)而湖南属楚,骖为驾车的马即为广东湖南两地过往停歇马匹之地。像云岩镇出水岩村的暂歇息亭。以及像福荫亭、济荫亭这些亭的命名都可以看出古道上的亭很大的一个功能是供行人停歇、乘凉、避雨。
亭的另一个功能是一种行善场所。在我国古代“造桥、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赠药、赈灾、恤困等”被称之为善举,前人多在古道上建造供人歇息的场所,炎热的夏天给行人提供茶水实现的善举,并以此寄予良好的愿望。据《乐昌县志》记载,有不少民间集资、个体出资建亭。梅花镇大坪村委会象乾亭内碑刻记载:“……朝聘席珍公立,第三子……其家高祖恩贡生……”可见该亭为个体出资所建。沙坪乐善亭,建于清同治年元年现存碑刻“万福攸同”、“新建茶屋”说明当时亭内并有施茶之举,梅花关春村委会的普济亭内有“募化缘首”碑也说明亭另一个功能是提供慈善之场所的一个地方。而一些亭的石块上刻“福”“禄”字样,命名为长寿亭、永乐亭等则是人们以此寄予的美好愿望。
3.乐昌古凉亭的建筑形制
乐昌的古凉亭以石、木结构为主,部分为砖、木结构。平面以长方形为主,极个别为正方形,面积20~50m2之间。有别于园林中凉亭的轻盈俏丽大都是造型较为厚重古朴。有四种建筑形制,一为长方形石块垒墙,穿斗式抬梁,两侧山墙筑成高出瓦面的风火山墙,门置两山墙之中的房屋式造型亭,占绝大部分;二是使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筑成拱券,两侧筑墙设门,顶上覆盖厚土的石拱桥式亭,下开封石凉亭便属此类;三是《梅花墅记》中所说的“虚者为亭”,即悬山顶,由石柱支撑亭顶,四面敞开,这种类型的亭有大坪村高寨凉亭、大清溪凉亭、出水岩村沧湖亭等3座。此外还有一种是砖砌硬山顶房屋造型的亭,仅有一座为贝兴亭。
乐昌古凉亭是乐昌古道上的美的“休止符”,使乐昌古道这“乐章”张弛有致,千年不衰!
[1]乐昌文物志编纂委员会.乐昌文物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乐昌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乐昌县志康熙五十八年同治十年民国二十年合订本[z],2004
[3]许化鹏.西京古道,岭南考古研究(六)[J]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