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彝族是一个古老、热情、奔放却也含蓄崇尚火的民族,它的民歌丰富多彩。民歌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广阔的领域,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生存的文化土壤,希望更多的同仁能更进一步挖掘我们民族音乐的更多的更丰富的财富,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云南彝族 民歌 音乐 形态 特征
彝族,一个古老,热情、奔放却也含蓄崇尚火的民族,是云南26个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音乐。彝族历史渊源复杂,支系繁多,自称和他称不下百余个,彝族民歌与此相同,其复杂程度在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中实为少见。仅以支系而言,可分为[撒尼民歌]、[尼苏民歌]、[纳苏民歌]、[花腰民歌]、[罗罗民歌]等。另外还有[黑彝民歌]、[白彝民歌]、[甘彝民歌]之分。几乎所有体裁的民歌在彝族民歌中都有,如[叙事歌]、[劳动歌]、[山歌]、[情歌]、[婚礼歌]、[丧礼歌]、[酒礼歌]、[年节歌]、[儿歌]、[哄娃娃歌]等。有些地区的彝族民歌自成体系。如滇南彝族的尼苏人[四大腔]是由[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构成。每种腔中又分为[猞腔]、[垭腔]、[白腔]等。其它著名的歌种有[阿诗玛调],[阿理甲](属情歌、山歌类),[阿色调]、[阿支调]、[擦巴人]、[查姆](道理歌、叙事古歌),[对口腔]、[四句长腔]、[各米各]、[柯斯呀莫](分为[冬月年歌]和[火把节歌]二大类),[勒勒调]、[留月调]、[梅葛调]、[曼莫若]、[咪傲]、[尼尾果呀莫](猎歌)、[叶里蒙]等,另外,彝族民歌还可按地区分为[小凉山彝族民歌]、[宣威彝族民歌]、[红河迤南彝族民歌]等。
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音乐形态即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它通常包括曲式、作曲法、旋律、和声、对位、织体、配器、力度、密度音响、风格、体裁等方面的要素。本文不拟对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进行全面地逐一分层次的研究,而主要是简要地阐述彝族民歌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音乐形态特征。
1、彝族民歌的旋律特征
彝族民歌的旋律形态是十分复杂的,与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音乐比较而言,风格也是十分独特的。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彝族民歌之间的旋律形态各异也有明显差别。旋律中的音数、音域和音区差别很大。有的只用二、三个音,如昆明彝族子君人歌曲[布拉里]只用Do、Re、M1、三个音,音域为一个大三度。这种音数及少,音域很窄的民歌音乐,有时是受到民俗中演唱环境的影响而成的。音数很多,音域特别宽广的旋律如彝族[四大腔],音域达到二个八度以上。在旋律的音调进行方面,彝族民歌音乐存在各种音调类型。如以级进为主的旋律,以跳进为主的旋律或级进与跳进结合型等。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在彝族民歌中占一定比例,如南问彝族[害羞羞]、巍山彝族的[摇篮曲]等,就是一种优美流畅,以级进为主的彝族民歌。
旋律以跳进为其主要特征的彝族民歌如滇中、滇南以七度(La-So)为主要特征。跳进式的旋律以昆明、弥勒、姚安等地的彝族阿哲人的音乐最为突出。例如歌曲《猜调》,《葫芦笙调》经过对这两首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两首歌曲的音阶《猜调》是:So LaDo Re《葫芦笙调》是‘La Do Re MI So:节奏都比较欢快,而旋律则比较流畅,柔美,音域也相应开阔,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和跳进为主的旋律或级进与跳进结合型等,级进在例《猜调》中的第一小节后半部分表现明显,同时在级进的上面结合跳进,例如《猜调》中第二小节的从so到Si有六度跳进。
级进与跳进的综合型的旋律要以石屏彝族《海菜腔》较为典型。在此曲中,平稳的级进与四、五、六、八度甚至超过八度的大跳相结合,旋律时而婉转细腻,时而跌宕起伏,节奏悠长而富于歌唱性的拖腔音调与说唱似的叙述性音交错应用,时而如诉如叙,时而激情昂扬。
在旋律上还以分解和弦为主要特点的旋律音调,如彝族安细、撒尼人以(Do、Mi、So)为骨干音的分解进行,红河彝族尼苏以(So、Si、Re、Fa)为骨干音的分解进行,建水一带彝族以(La、Do、MI、So)为骨干音的分解进行等。
2、彝族民歌的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特征
在彝族民歌的音乐中,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往往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标志性的意义,云南彝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音阶、调式、终止式和调性特征,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或地区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彝族民歌在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等方面又往往具有多种典型的样式,在音阶方面多以四声、五声音阶为常见。如La Do Re M{、La Do Re M J So;SoLa Do Re、So La Do Re MI等。在调式方面以羽、徵调为主,其次是商调式,彝族撒尼、阿细人的民歌音乐以Do、Mi、So为“骨干音”。时儿出现降M J、微降Fa、升Fa、Sl、降Sl“色彩音”等的特殊宫调式。滇南彝族尼苏人江外民歌音乐多用(So、SI、Do、Re、Fa、So)构成的特殊的中立音五声音阶调式。而江内彝族民歌音乐多用(La、Do、Re、Ml、So、La)构成的羽调式,石屏一带的[海菜腔]以(La、Sl、Do、Re、Mi、Fa、So、La)七声音阶构成的羽调式为典型。楚雄彝族罗罗、俚颇、纳苏、偌苏、纳罗、格苏、罗武、乃苏、米撒、车苏、米切、等支系民歌音乐的音阶、调式也十分复杂多样,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云南彝族民歌音乐中,偶尔出现一些有规律的特殊终止式,如武定、禄劝等地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歌中常见到变化音级终止,常见的有Do、M J、Re等音上的终止。另外,滇南彝族民歌音乐中有终止式在[a、Sl等音上的情况。所有这些特殊终止现象,用西洋乐理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都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是云南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特殊性的有力例证。
3、彝族民歌的音响材料、节奏、节拍、速度特征
从客观的角度观察,云南彝族民歌均已使用乐音作为主要的音响材料,不过相对而言,在音响材料的选择上很少受到人为限制,而有较大的随意性。噪音的应用比例比其它民族更为普遍,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在音乐生活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如击打身体某部位产生各种节奏的声音,呼喊声在民歌中应用更普遍,如巍山县彝族打歌中就大量穿插气势雄浑的呼喊,南间县彝族打歌时将身上穿的羊披挂卷起来拍打。在音响材料的选择上具有自然的特点,如歌唱时多用自然的本嗓唱,只要会讲话就会唱歌,他们对音响的认识和描绘也多具有自然特点,如滇南彝族对动听的歌声形容为蜜蜂声气,旋律自然是彝族主要使用的音乐材料,但并不排除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复调、和声等多声部民歌。总的看来彝族民歌音乐节奏节拍的运用比较自由多样,除二、三、四、五、六拍子的旋律动节奏外,还有自由节奏、半自由节奏、递变式节奏等各种类型的节奏。自由节奏或半自由节奏在彝族民歌中较多见,如禄劝[山歌]、巍山彝族腊鲁人[山歌]、滇南彝族[海菜腔]等。不断使用前长后短节奏型是彝族民歌音乐的一大节奏特点,尤其在彝族民歌的打歌、叙事古歌中较为普遍。
4、彝族民歌的曲式、织体特征
云南彝族民歌音乐的曲式结构状况是复杂多样、别具特色的。通常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大、中、小各类曲式都存在。相对而言。其主要曲式结构特征为小型曲式占的比例更大,其中以一句式或二句式的乐段多见,而三句式、四句式以及二段体、三段体、多段体、套曲等大中型曲式较为少见,与汉族民歌音乐比较而言,云南彝族民歌中较少有“起承转合”、“顶针格”、“联环套”之类的具有更多形式逻辑的曲式,曲式结构比较简练单一。巍山、南间彝族民歌的打歌调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二句式一段再加半句固定衬词的称为[二截半]或[二里半],三句正词加半句衬词的称为[三截半],四句一段的称为[四平腔]。结构最为严谨、复杂而庞大的是滇南彝族的[海菜腔],除[头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六腔]、[七腔]之外,各腔之间还有[舍腔]、[色腔]、[桠腔]等特殊的结构方式。
5、彝族民歌的织体形态特征
“音乐织体”是指音乐作品中声部的结构形态和组合方式。总的看来,音乐织体的各种类型一单线音乐织体。平行音乐织体、支声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复调音乐织体,持续音织体,纯节奏音乐织体,点状音乐织体等,在彝族民歌音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虽然。单声性音乐织体仍然是织体结构形态的主流,但相对而言,多声部织体尤其是支声音乐织体、复调音乐织体,纯节奏音乐织体的使用也比较多。
民歌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广阔的领域,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生存的文化土壤。在本文中,我只是浅而泛地谈了一下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希望更多的同仁能更进一步挖掘我们民族音乐的更多的更丰富的财富,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