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服饰是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之花。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少,凉山彝族较多地保留着彝族古代遗风,其服饰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无论是凉山彝族男女上衣,还是凉山所地、依诺、圣扎三个方言区的大、中、小裤脚以及女性百褶裙和头饰艺术,都较完整地沿袭了彝族传统服饰的习俗和文化特征,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凉山彝族;服饰;所地;依诺;圣扎
彝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服饰是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之花。彝族人民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形形,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案,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由于彝族支系较多,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使同一方言区不同居住地的彝族,在服饰的质地、款式、装饰纹样等穿着讲究等方面亦有所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根据彝族服饰的不同地域特征,可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
由于大、小凉山天堑沟壑的隔绝所造成的特殊的封闭地理环境,使凉山彝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具有原始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少,较多地保留着彝族古代遗风。凉山彝族服饰喜用火镰、羊角、蕨草等传统***案纹样和红、黄、黑三色,多用挑、绣、镶、滚等工艺技法。其服饰所体现的尚黑、崇虎、敬火、重武等审美情趣是彝族服饰最典型的艺术特征,较完整地沿袭了彝族传统服饰的习俗和文化特征,在彝族服饰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凉山彝族服饰还可以根据方言的不同,分为所地、依诺、圣扎三种服饰样式,不同的服装穿戴也成为凉山彝族“所地”“依诺”“圣扎”三个方言区的标志。
一、凉山彝族的上衣特点
凉山彝族男女上衣均为紧身窄袖、绣花的右衽襟衣,外披用羊毛制成的察尔瓦、披毡,披毡多为羊毛本色,察尔瓦则多为黑色。下摆留有一尺余长的须。
“察尔瓦”是彝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有较好的保温避水性能,是男女老少不可缺少的外装束。“察尔瓦”织有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及南瓜籽纹等花纹,有白、灰、青等色,最普遍的是染为深蓝色。其形似披风,无领无袖,像一口钟,用绳收缩上部,下部吊有绳穗,长到膝下,既单纯又有线面的变化,形式感极强。“圣扎”方言区的察尔瓦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长达30厘米的绳穗。
1.凉山彝族的男子上衣
男装主要讲究实用,款式变化较少,纹饰不考究,色彩较之女服沉着、素雅。“所地”方言区的男子上衣,以短为美,多不过肚脐,缀多排密集长袢银扣,披精制羊皮察尔瓦。“依诺”方言区男式上装以紧身为美,多为黑或蓝色,双袖及胸襟均刻意绣饰,大襟右衽,窄袖。“圣扎”方言区的男子上衣分内衣、外衣、坎肩三种。内衣多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领矮,喜用青。蓝色布料。青年男子外衣紧身窄袖,环肩、襟、摆均用色布镶饰细牙条花数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均较肥大,不饰花,扣袢较大。坎肩装饰较重,一般为中、青年赶集、聚会时穿用,劳作时也作垫肩用。
2.凉山彝族的女子上衣
女装讲究美观。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案花纹。式样多姿多彩,装饰繁复细密,纹样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少女服饰颜色鲜艳,常用红、黄、绿、粉等颜色,搭配大胆,对比强烈,而且花纹样式繁多,充分展现了妙龄女子的婀娜多姿和青春风采。在盘肩、胸襟、袖口等处以滚花装饰,在右衽叨咏承亩涝说淖龉ぞ细的盘扣。
“所地”方言区的妇女服装是凉山彝族服饰中的精华,上罩窄袖紧身衣,衣上从衣领、肩、胸、下摆等部绣上了***案。于罩衣外套短袖大襟衣,衣长不超过肚脐,通身镶饰涡纹或波纹传统纹样,以贴花为主,还饰以盘花、镶嵌,风格粗犷又不失细腻,古朴艳丽。
“依诺”方言区的妇女上衣大襟右衽,有衬衫、罩衣、背心三种,以细条盘花为主。配有贴花和刺绣。襟袖嵌红、黄、绿色的细条纹为饰。少女的衣领齐耳,领上饰以彩绘、挑花或贴上银泡、银片。
“圣扎”方言区的青年女子上衣身长齐膝,袖长过腕且窄,袖口窄小,里为红布,穿时卷起袖口显露红色以示美观。滚花以鸡冠形、窗格形、火镰形花为主,其独有的一点是底襟滚以大块蕨菜纹花样,美观大方。外套坎肩,坎肩均为黑肩、环肩,襟边饰花,特别是袖笼、襟边及衣摆均镶以一圈雪白的兔毛皮为饰;别具一格,上衣以细条盘花为主,配有贴花和刺绣。中老年妇女衣饰色调偏低,环身、襟袖贴青布宽边并加嵌红、黄、绿色细条纹为饰,庄重而不失风韵,工艺饰花多以色布镶嵌“鸡冠牙”为主。
二、凉山彝族的下装特点
1.凉山彝族的男子下装
凉山彝族的男子裤型特征最具有彝族服饰特色。“所地”方言区的男裤脚极小,腰大、裆宽,造型酷似马裤,俗称“小裤脚”。“依诺”方言区的男裤以裤脚宽大为突出特点,裤脚宽五尺六寸,极宽如裙,最宽达170厘米,俗称“大裤脚”。而介于“大、小裤脚”之间的“圣扎”方言区的男子裤脚宽50至100厘米,较“依诺”方言区为窄,较“所地”方言区为宽,观之仍如裙,易与“依诺”方言区的男裤混淆。
2.凉山彝族的女子下装
百褶裙为彝、苗、侗等族妇女常穿的一种裙子,裙身由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构成的裙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主要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凉山彝族女子多穿百褶裙,但不是全部都百褶。“所地”方言区的女裙只有裙脚为百褶,裙身皆无褶或少褶,紧腰宽摆,俏美潇洒,穿起来更显女性婀娜体态。“依诺”“圣扎”方言区则是穿五彩布镶接的百褶裙,其造型雍容宽大,舒展大方,裙子从腰至膝为直筒,膝以下分散成扇状细密皱褶,中下部以鲜艳的布一圈圈拼接而成,色彩耀眼。“依诺”方言区的女童穿两节裙,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改穿三节成年裙,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一般裙长85厘米,裙摆甚为宽大,而且在百褶以上。有白裙和彩裙,喜以红、粉、黄、绿等色相间镶接,色彩对比强烈,艳丽生辉。中老年妇女的长裙则色调沉郁,多为白、黑、蓝等色相间镶接。
三、凉山彝族的头饰特点
彝族的头饰之丰富,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凉山彝族从幼儿到老年,都非常讲究头饰。幼儿在半岁至3岁间戴“飘磨卡”,此帽式前呈扁平状,镶花边,上贴一个翡翠小玉片,帽顶和帽子两侧绣着花朵组成的***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头饰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1.凉山彝族的男子头饰
凉山彝族男子头饰素以椎髻著称,且髻式多样,有朝天髻、螺旋髻、英雄髻等。男子多蓄发于头顶,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男孩在四五岁时,就在额前留一撮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椎结)。人们视其 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象征男性的尊严,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汉语名“天菩萨”。
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黑色或青蓝色棉布缠头部,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椎髻细如竹笋,长约二三十厘米;是将细竹棍裹在头帕中,斜插在额侧,俗称“英雄髻”,传说是英雄“扎夸”的髻式,以示青年男子的英武潇洒。青年人多将英雄髻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英雄髻有偏左、偏右方向之分。传说彝族先祖从云南、贵州渡过金沙江迁往凉山时,曲涅氏族家支是从左边渡过金沙江,古候氏族家支从右边渡过金沙江,故凡属曲涅系家支的后裔英雄髻偏左,古候系家支后裔的英雄髻则偏右。居住在“依诺”方言区的彝族是古候氏族家支,男子以布巾椎髻为饰,头髻一律偏右。居住在“圣扎”方言区的彝族属曲涅氏族家支,男子亦以布巾椎髻为饰,头髻一律偏左。“所地”方言区的男子虽然不扎“英雄髻”,但他们用数丈长的绸布巾在头上交叉缠绕出似“英雄髻”的大包头。
2.凉山彝族的女子头饰
彝族女子头饰也充分反映出彝族妇女尚美,爱美的个性特征。凉山彝族女子头饰,不仅各方言区之间不同,而且在未成年者、成年未婚者和已婚未育者以及生育妇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女孩满三岁时,就换上“鸡冠帽”,其帽形如公鸡的冠子,未成年的女孩帽两侧还绣有圆形或三角形的精美***案,成年后则没有。女童蓄发以后梳单辫垂直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于头顶四周,辫尾缀以红色棉线,辫上有时扣以弓形小木梳为饰。出嫁时则分流双辫、交叉盘压在头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达成年期者,行成年礼后,亦可分梳双辫。姑娘成婚后不仅发型改变,帽式也随之改变。各地头饰或挽髻于脑后,绕青帕,饰银簪、银链于髻上;或在头帕上装点数朵五彩绒花;或戴缀满银花、银泡的头箍等。
“所地”地区是一长条青布,花线扎边,折戴头上。三个地区都是生小孩后将帕换帽。“圣扎”“依诺”地区换为荷叶形夹帽。“所地”地区技为竹架青布圆顶帽。妇女育前戴饰花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罗锅帽是凉山彝族已婚妇女的专用头饰,它显示出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身份,凉山彝族不是以婚否,而是以是否生育来区分女子的不同身份,戴上罗锅帽的妇女必须长期居住夫家。遵守族规。罗锅帽需用竹丝编制衬架,外罩青布帽面,形似一口大锅,面上饰菏银花,高高地顶在已婚妇女的头上。
“依诺”方言区的成年未婚和已婚未育的女子的头饰是用数层蓝布折叠而成,形成一块砖,平直地压于头顶,顶在头上,并将发辫绕压在上面,辫梢留一撮长发垂在耳侧。未成年女孩的小头帕只折叠两三层,已婚妇女头帕层数加多;生育后的已婚妇女须改戴荷叶形软夹帽,帽顶饰银质圆片或布纽,帽后镶贴箭形花布条,戴帽时要将双辫压在帽上。一般头帕都饰以刺绣,以花草***案为多;荷叶帽顶及帽背则饰有圆形、角形银片和线条纹绣。
“圣扎”方言区的成年未婚和已婚未育女子头顶一方刺绣精美的红里青面双层头帕,外层挑绣各种精美细致的花纹,帕内垫有四至八层衬布,帕的前端齐眉。用粗大的假发辫固定头帕在头上,未成年女孩还用红线系在头上。生育过的妇女改戴荷叶形夹帽,帽后正中饰一条绣制的箭形带,发辫藏在帽内。
“所地”方言区的彝族女子头饰较“依诺”“圣扎”两方言区的更复杂。少女头帕式样最独特,其成年未婚和已婚未育女子都包头帕,帕内衬有一个弧形布袋,内塞荞麦壳,布袋的两端有带子,编在发辫内,然后将发辫盘绕在布袋上,用绳拴紧,再将头帕包在其上,形状酷似鸟翅。一条花线锁边的青菜地色宽布条,戴之前,先将一长条塞草布袋立于头顶,发辫盘于其上,再用绳缠绕固定。
凉山彝族的服饰艺术像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犹如高原上的一道彩虹,把凉山装扮得格外靓丽多彩。凉山彝族服饰所显示出来的多重文化精神和艺术内涵,远远超出其他载体的功能和意义。丰富灿烂的服饰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伍英.论影视中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应用[J].电影文学,2008(02).
[2] 程铭.电影艺术中的彝族尼苏花腰服饰[J].电影文学,2008(08).
[3] 刘冬梅.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的美学表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作者简介] 李兰(1975― ),女,四川仪陇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凉山彝族服饰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