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佛教 菩萨 造像服饰
[摘 要]
汉传佛教是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在时代的经济、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影响下,汉传佛教不断呈现出不同风貌,逐渐具有了汉文化特色。自魏晋南北朝起,大乘佛教菩萨――观世音菩萨服饰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经过模仿和不断演变,至宋代呈现出中国传统韵味。
现有文献表明,在佛教服饰的研究过程中,诸多学者偏向社会学和宗教学方向,本论文从服装学的角度去探索佛教服饰的特点和实质,以典型的石窟造像探索唐代观世音菩萨汉化服饰特征,以此来丰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容。
佛经中,释迦牟尼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而不是“善女子”,《太平广记》与《法苑珠林》记载观世音菩萨为男身,《华严经》载:“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经。” 故此,观世音菩萨为男身证据确凿。但多数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发展到隋唐两代,为了扩大宗教规模,吸引更多的信徒,特别是女性信徒,观世音菩萨女性特征逐渐增多,唐中后期,具有显著女性特征的观世音菩萨出现,女相观世音菩萨至宋代趋向普遍。女相观世音菩萨的外在相貌符合世俗人审美心态,她的慈母之爱、女性之美颇能打动凡心,同时女相观世音菩萨形象也隐现了儒家伦理道德意识,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文化沃土中生根。
“造像”,“造”在《辞海》解释中有制作、做的意思,例如远古发明创造的“甲骨文”、“篆书”、“隶书”等都具备创造、制造之意;“像”的原始解译为比照人物做成的***形,在人文领域则更多地涉及臆造之像、模造之像。行文中所述的“造像”为石窟造像。汉化观世音菩萨的石窟造像主要比对我国人体身高体型相貌规例进行塑造,这给研究服饰提供了丰富素材。
1、汉化观世音菩萨装身变化
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造像逐渐本土化,汉化观世音菩萨装身庄严(服饰在佛教中佛、菩萨等必备的服饰装饰称为装身具,包括:天冠、璎珞、严身轮、臂钏、腕钏、足钏、天衣、裳等。)变得越来越不讲究,身上的衣着逐渐多起来,有的还掩饰了原有装身庄严的璎珞,有时连斜挂和络腋也分不清楚,甚至取消。盛唐以后,中国封建贵族的服饰品样在观世音菩萨服饰中都有体现。
隋代中后期以后,女相服饰特征偏重,汉女子的儒裙、披肩在观世音菩萨服饰上都有所体现。如***1敦煌244窟菩萨的整体造型除肩搭帛巾披肩佩饰天衣(观世音菩萨在上臂部和腕部佩戴“臂钏”,在踝部佩饰“足钏”, 腰带由金属和珠宝构成“宝带”,其中华璎珞佩饰以及体现菩萨特性的天衣,是菩萨区别于世俗的不可逾越的规制。)之外,还融入了僧伽服饰典型的三衣服制,只是三衣边缘镶嵌的纹样褶饰及三衣形制上的花纹,显出女相观世音菩萨的贴身内衣雏形,与当时甚为流行的裆等有异曲同工之妙(***2)。
2、唐代汉化观世音菩萨造像服饰
精神文化交流,在唐朝特别活跃,正由于唐人思想的开放与发达,由印度引入的佛教思想在中原大地很快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并与之巧妙融合。这时期的观世音菩萨服饰,完全可以从魅影中找到世俗的身影。
初唐时期观世音菩萨服饰更多采用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璎珞华装身庄严为主要配饰,穿天衣,裳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上身袒露,原有饰物所剩无几,身躯的丰盈优美显得尤为突出。菩萨体表具细微的曲线变化,身体结构几乎达到了现代解剖学上的精确,肌肤圆转而富于弹性,衣饰柔软而富于质感,是唐初期开放思想下菩萨的普遍服饰款式。
中唐起即显现汉化的元素。菩萨发髻双分,不再袒露上身,而着圆领上衣,天衣自肩而下,另一端搭于肘部并形成优美的弧形曲线,小“S”形,衣褶效果真实,彩绘精密而绚丽。菩萨面容饱满,带慈祥和善之意,明显透露出人情味及世俗气息。***3这尊观世音菩萨造像是初唐向中唐过渡的服饰,观世音菩萨身着袒领大袖衣,袒露胸脯,似民间“绮罗纤缕见肌肤”,以裙腰遮住双***,外用轻纱蔽体之感(***4)。菩萨栩栩如生的装束,拉近了与民间女子的距离,同时提升了佛教信仰的推广度。
盛唐时期菩萨(***5、6)衣着有返古流行之趋势,经济的发达与精神的开放使唐朝人民不拘泥于本土服饰,广为中用成为文化主流,反映在菩萨服饰上即是华璎珞的富丽堂皇与大气凛然。
观世音菩萨服饰在唐代与世俗女子服饰联系紧密。身穿半臂,肩搭披帛,半臂形变服饰对襟、长至腰际、两袖宽大长不掩肘,帛巾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纹。
宾阳洞是魏晋时开凿,期间经历隋代,至唐代初完成的石窟群。洞中菩萨所依外型为隋唐时期贵妇装束,菩萨衣纹、佩饰体现汉化景致。菩萨整体造型,除基本保留观世音菩萨装身装饰外,脖颈细纹明显,天衣掩胸,丝帛质地轻盈华贵。“半臂”以及唐代妇女时兴的“披帛”整体笼罩,轻薄纱罗制成的丝帛上印花,改良为狭长丝带装饰其上。裳用多色绫罗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婀娜靓丽之型。如***7虽然观世音菩萨面部残缺,但通过其身形可明显看出唐代造像特色。菩萨像头部梳唐代特有的高发髻,身体十分饱满,而且腰部稍扭,整个身躯呈优美的“S”形。唐代女子的“披帛”及帔子出现在菩萨身上,冠服服制的蔽膝也经过简洁形变后搭配在菩萨的儒裙前部,显现既轻又垂的效果,其中华丽的璎珞装饰,显现大唐华贵的气韵。
3、用色与纹饰
唐代观世音菩萨用色及纹样装饰显著。菩萨衣着服饰除沿袭早期几何***形等外,唐代“卷草”也形成唐代独特装饰风格。观世音菩萨服饰色彩上以石素、石绿、朱砂、土红、黑、金互相搭配。唐彩塑观世音菩萨(***8)裳上的装饰风格显示了唐宫廷织锦的特征,以金箔为地,用金丝织纬,闪闪发光。金壁辉煌的色彩,把菩萨的体态衬托得更加娴雅、温柔,打破了神与人的界限,像大家闺秀,似宫女。
4、冠帽
观世音菩萨除装身具外,冠帽(***9)也是必备之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佛祖像围绕和合;另一种是华宝冠。无论哪种,宝冠正中间为释迦摩尼佛,体现佛教里佛祖辈尊为最,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肋士菩萨,位居第二、三阶等级。
小 结
综上得出唐代化观世音菩萨服饰造型总结如下:
总之,唐代汉化观世音菩萨服饰实际上是封建贵族服饰在佛教审美观上的体现,是借助人对神的崇拜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成就的服饰群,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文化激情交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民国旧书.观世音经[M]. 临沂:莒县复兴泰铅石印局,1923
2、 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M]. 南京: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5.6
3、 常沙娜编著.中国敦煌历代服饰***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0
4、 阎文儒著.云冈石窟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5、 马书田著.全像观音[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6.1
6、 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片来源
***1/3/5笔者在美术馆敦煌展中拍摄
***2/4/6 笔者手绘
***7 《石窟艺术》王其钧,谢燕著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1第52页
***8 《观音珍藏》李英豪编著 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10第95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代汉化观世音菩萨造像服饰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