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是中国诗歌极度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文人大幅涌现的时期。这些引领一时的文人墨客大多有着较好的家世传承与文化积淀,此外,他们之间也有着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在对相关史料分析整理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出两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分别为:姚崇、王琚、宋之问、刘禹锡、姚勖、姚合、郭子仪;韦应物、元稹、杨凌、杨敬之、柳宗元、韦庄、裴澡。
【关键词】唐代;文人;亲属关系;姚崇;韦应物
一、姚崇、王琚、宋之问、刘禹锡、姚勖、姚合、郭子仪
姚崇是开元时期著名的宰辅之臣,《新唐书》传曰:“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中为州都督,谥文献[1]。”关于姚崇的谥号问题,据《唐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可知两《唐书》及众古书误,姚崇谥号文贞,文献当为姚崇之父姚懿之谥号。这位著名的“救时宰相”在少时就“尚气节”,长大后喜好学习,很为武则天看重。圣历三年,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此开始在***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姚崇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功绩是“姚崇十事”和“姚崇灭蝗”。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期间问及姚崇天下之事,姚崇即以十事谏之,曰:***先仁恕、不悻边功、法行自近、宦不与***、租赋外绝、戚属不台、待臣以礼、不讳天子、绝为道佛、鉴戒为法。玄宗一一应允,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固辞不就。开元四年山东蝗灾,诸大臣以人力难敌天灾而拒绝灭蝗,姚崇引经据典,终说服重臣,蝗灾遂除。
姚崇不仅是开元名相,其诗文才情也享誉文坛。武则天时期,提倡朝会不可无诗,姚崇颇善文辞,与其有不少唱和之作,如《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此外其写景之诗也清峭明丽、别具一格,如《秋夜望月》:明月有馀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
姚崇与王琚、宋之问是同时代人物,他们的关系也均为姻亲。王琚“怀州河内人…少孤而聪敏”[2],为玄宗重臣,《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如《美女篇》:“东邻美女实名倡,绝代容华无比方。浓纤得中非短长,红素天生谁饰妆”。王琚兄王琪有曾孙女嫁于姚崇之孙姚,姚为姚崇子姚彝之子。据《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载:“(姚勖)外族祁县王氏?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事。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可知姚崇与王琚之亲属关系。
宋之问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两《唐书》、《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均有本传。宋之问因先依附张易之兄弟,后改投武三思门下而名声狼藉,但并不影响他的诗名远扬。“他和沈期被认为完善了律诗的格律”[3],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早已妇孺能详。宋之问有一孙女嫁于姚,而姚为姚崇的曾孙、姚异的孙子。据姚之子姚栖云墓志载:君字栖云…七代祖讳安仁…六代祖讳祥…五代祖讳善意…高祖讳元崇…曾祖讳异…祖讳闳…考讳。外祖宋氏,外高祖讳令文…外曾祖讳之问,考功员外郎、知礼闱。至此,这段姻亲关系也就明了了。
姚崇和中晚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的关系缘于姚崇夫人刘氏。《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梁国公姚公夫人刘氏墓志铭并序》中记载,刘氏“曾祖乾宗,唐平坊二州刺史、洪洲都督、宜春县***公。祖绍策,唐融吉四州刺史、藁城县***公。父君,华州参***、郴州平县令”。刘氏为刘乾宗后人,刘绍策之孙,而据《元和姓纂》[4]载,刘绍策为刘禹锡六代祖,由此可断,刘氏当为刘禹锡曾姑奶,姚崇与刘禹锡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刘禹锡作为有唐一代的诗豪,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著名诗文,文如《陋室铭》,诗句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也有情”等。
在姚崇的后人中,名声最大的当属姚合、姚勖。姚合为中晚唐时期著名文人,姚贾学派创始人,历任武功县尉、荆杭二州刺史,因于武功县尉任上所作诗文最为著名,被称为“姚武功”。姚合诗文自成一家,鲜明的诗歌特色被称为“武功体”,其编纂的《极玄集》也是唐人选唐诗的典型代表。两《唐书》均认为姚合是姚崇的曾孙,但据后人考证,此说不当,随着《姚合墓志》的出土,姚合与姚崇的关系似可定献,即姚合为姚崇同母弟姚元景之曾孙、姚崇之曾侄孙。姚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进监察御史…累迁谏议大夫,湖、常二州刺史[5] ”,撰有史籍《后梁略》。据姚勖自撰的墓志,姚勖父、祖、曾祖彝、高祖崇,也就是说姚勖是姚崇之玄孙。
姚崇和郭子仪的亲属关系,当从姚勖之女姚缙论及。据《姚缙墓志》:“后次适太原郭弘业”,可知姚缙的二姐嫁于太远郭弘业,此郭弘业何许人。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此郭弘业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之玄孙[6]。即姚崇的五世孙(女)与郭子仪的四世孙结为夫妇,考其二人生年相差四十至五十载,四、五代人有此年龄差距也在情理之中。
至此,由姚崇为首的一个文人亲属网络即以形成,虽然这些关系有的跨及数代,但能够成为亲属,其复杂因素也不能排除门户之影响,姚崇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
二、韦应物、元稹、杨凌、杨敬之、柳宗元、韦庄、裴澡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为山水田园诗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综合两《唐书》、《元和姓纂》和《韦应物墓志》的相关记载,韦应物的先祖为逍遥公韦,五代祖韦世冲、高祖韦挺、曾祖韦待价,“待价生令仪、令仪生韦銮,銮生应物”[7]。两《唐书》无韦应物本传,其生平事迹多见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全唐诗》本传。
韦应物一生中近三十年的时间,均仕历地方,先后做过洛阳丞、河南兵曹、京兆府兵曹、户县令、栎阳县令、滁州刺史、苏州刺史等。一生的奔波劳碌使他对生命意识进行了深刻反思,也使他对美好田园风光的向往与日俱增,于是,如《观田家》一类的反映民生疾苦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便成为韦诗的主流。韦诗中有不少的著名诗句如:“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元稹也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代表作品有《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莺莺传》等。有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韦应物与元稹的亲属关系,当从元稹的世系考起。《唐才子传》云:“(元稹)高祖义端,魏州刺史;曾祖延景,岐州参***;祖讳悱,南顿县丞,赠兵部员外郎;考讳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8]。这则材料所述元稹世系,与元稹墓志内容一致,可互为佐证。据元稹墓志载:(元稹)六代祖岩,隋兵部尚书,封平昌公;(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53页)五代祖宏,隋北平太守。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9]可知:元岩生元弘,元弘有二子义恭、义端,义端有四子延寿、延福、延景、延祚。元延景为元稹曾祖,而延祚一支世系为:延祚生平叔,平叔生挹,元挹只有一子名注。而韦应物亲自为其夫人元苹撰写的墓志有云:“河南元氏夫人讳苹,字佛力,魏昭成皇帝之后,有尚舍奉御延祚,祚生简州别驾、赠太子宾客平叔,叔生尚书吏部员外郎挹。夫人吏部之长女。”由此可知元苹与元稹为三从姊弟,元稹也就是韦应物的三从内弟。
杨凌,“字恭履,最善文章。大历中,与兄凭、凝踵进士第,时号三杨。凌终侍御史。子敬之”[10],该记载与两《唐书》中所述可互为印证。杨凌为中唐时期文人,“最善文章”,《全唐诗》二百九十一卷有其诗十九首、断句二,其中有《奉酬韦滁州寄示》,韦应物也有诗寄杨凌如《送元锡杨凌》。据韦应物墓志“长女适大理评事杨凌”句和《送杨氏女》可知:杨凌为韦应物的女婿。而杨敬之为杨凌之子,由此可知韦应物当为杨敬之祖父。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初,擢进士第,平判入等,迁右卫胄曹参***。累迁屯田、户部二郎中”《新唐书・杨敬之传》。全唐诗存其诗二首、断句四,其中《赠项斯》“到处逢人说项斯”流传甚广。此外,其《华山赋》为韩愈、李德裕所推崇。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新唐书・柳宗元传》曰: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两《唐书》均有本传。据《祭杨凭詹事文》[11]中柳宗元自称“子婿”,“昭祭于丈人之灵”、《亡妻弘农杨氏志》[12]中“醴泉生今礼部郎中凭”等记载可知柳宗元为杨凭的女婿,由上文知杨凭为杨凌长兄,杨凌为韦应物女婿,柳宗元与韦应物的亲属关系也就由此可证。
在韦应物的后世子孙中韦庄最以文名显于世。韦庄,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又玄集》传世。两《唐书》及新旧《五代史》均无本传,《唐诗纪事》中有简短记言云:“庄,字端己,杜陵人,见素之后。曾祖少微,宣宗中书舍人”,结合韦应物墓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韦庄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在唐末文坛上的地位是早已有定论的,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多矣”。除了代表作《秦妇吟》外,还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等名句广为流传。
在韦应物的亲属关系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在韦应物的儿媳裴棣墓志中有如此记言:太君讳棣……烈祖以德行济美于晋……至于怀州刺史讳恂。怀州生司门员外讳育,司门生河南县令讳澡,河南府君娶赵郡李氏而生太君。裴氏一门在唐代出过近二十位宰相,裴澡的祖父和父亲分别做过河内太守、检校员外郎,裴澡则官终工部郎中,他生活的时期金炉鼎沸,方士云集,他的《元气论》也应运而生,并在后世道家中影响极大。由上可知,裴澡和韦应物的关系是儿女亲家。
至此可知:韦应物与裴澡为儿女亲家、杨凌为韦应物的女婿、杨敬之为韦应物的外孙、柳宗元为韦应物女婿的侄女婿、元稹为韦应物的三从内弟、韦庄为韦应物的四世孙,这样以韦应物为中心的亲属网络即以完成。
由上约略可知唐代文人在婚配中的门第观念,不但看清了这些唐代文人的亲属关系网,而且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唐代的文人和***客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人情网,对我们认识诸多***治事件的内部原因和事态走向有很好的指向作用,也对我们研究唐代文化传承、文人交游提供了一条直观的线索。
注释:
[1][5][6][9](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81,4389,3130,
3402-3406.
[2](后晋)刘.旧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3248.
[3](美)宇文所安.初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278.
[4](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10](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96,436.
[8](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
[11][12](唐)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40,212.
作者简介:明海伟,男,汉族,河南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代文人亲属关系考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