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郑丽霞,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散文。
摘要:萧关和陇关是唐代西北边塞诗的代表意象。萧关在唐诗中有着重要的文化符号作用,萧关作为边塞主要意象,反应了边塞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昭示了唐代特定语境下的文化变迁。
关键词:萧关意象;边塞诗;边塞诗人
萧关自秦汉以来便是长安通往塞外、西北通往中亚、西亚地区的交通要冲。萧关不仅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来侵略的关键一环,在中国***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前代都关中,则边备在萧关、玉门关急,而渔阳、辽左为缓。”①
因此研究唐诗中的萧关及其意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萧关在唐代诗人心中所占据的位置,而且对于研究唐代社会的文人游历边塞、民族关系和风土人情也有重要意义。
1.萧关――友人送别之关
萧关为送别之关,许多关于萧关的诗便是诗人作于送友人出萧关之时。边塞之地,白雪皑皑,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第一批来到边塞的唐人大多为使节或者使者,许多“萧关”诗便与这些人有关。以萧关为背景,反映人之兴衰的诗有卢纶的《送韩都护还边》:“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阵合龙蛇动,***移草木闲。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诗中先说韩都护当年之勇,后又写其部曲散尽,白发苍苍再过萧关,前后对比,以不变的萧关突出韩都护盛衰之变。还有许多送别“萧关”诗中还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征战凯旋的美好祝愿,如皇甫冉的诗作《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胡垒烟尘后,新***河塞间。金貂宠汉将,玉节度萧关。澶漫沙中雪,依稀汉山口。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宋之问在《送朔方何侍御》说道:“闻道云中使,乘骢往复还。河兵守阳月,塞虏失阴山。拜职尝随骠,铭功不让班。旋闻受降日,歌舞入萧关。”,还有陶翰的诗作《出萧关怀古》:“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这些诗无一不是作者希望友人或者自己可以在战事上早日立功,收复失地,凯旋归来。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大有骑马上阵斩杀仇敌的英雄气概。
2.萧关――文人求取功名之关
唐代文人居江湖之远,则忧庙堂之高。著名诗人失意便来到边塞来到萧关,无名诗人游历边塞则是为了求得知音,找寻得意机会,登上出世之途。李德辉指出:“唐人的行旅目的与指向性都很明显,即在经济上***治上找靠山、引奥援两类,并不存在无目的之游。尤其是入幕,就是如此。”②武陵在诗作《秋夜达萧关》叹道:“扰扰浮梁路,人忙月自闲。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辞国几经岁,望乡空见山。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诗人忙忙碌碌,从“去年为塞客”到“今夜宿萧关”,诗人一直在寻求出仕之路,但是最后还是“又作布衣还”。诗人想寻求机会入仕而不得的抑郁之情油然可见。赵嘏同样是个失意之人,其作《送韦处士省朔方》:“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已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诗中主人公从年轻到白首一直都是处士的身份,没有变过。还有杨夔的《宁州道中》:“城枕萧关路,胡兵日夕临。唯凭一炬火,以慰万人心。春老雪犹重,沙寒草不深。如何驱匹马,向此独闲吟。”和郑巢的《送灵溪李侍郎》:“貂裘离阙下,初佐汉元勋。河偃流澌叠,沙晴远树分。牛羊下暮霭,鼓角调寒云。中夕萧关宿,边声不可闻。”杨夔和郑巢一生都未出仕。
3.萧关――诗人汉代情结之关
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说到:“唐代边塞诗人具有浓郁的汉代情结,这是由他们强烈而深沉的历史意识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诗人时代责任感的鲜明体现。”③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如耿在《旅次汉故》说到:“我行过汉时,寥落见孤城。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惆怅萧关道,终***愿请缨。”诗人看到萧关道上落寞的景象,心中不由得生发出想要像汉代的***人一样主动投***。唐代的诗人也喜欢将唐代守边的将帅和汉代的英雄相比,这是因为“汉代英雄的伟业激发了边塞诗人的豪情,开阔了他们的历史胸怀,扩大了他们的地理视野,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④“萧关”诗中写汉代英雄的诗作数量不少,如皇甫冉在《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中写道“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皇甫冉在诗中将汉将***窦宪比喻为常大夫;宋之问《送朔方何侍御》中的“拜职尝随骠,铭功不让班”,以班超比喻何侍御;在韩《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中的“上客刘公干,元戎郭细侯”,将刘侍御比喻成为刘公干,将郭子仪比喻成为郭等等,如此诗词不胜枚举。
4.萧关――中原边塞分界之关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萧关并不是实指,而成为边塞的一种指代,萧关也因此成为内地与边塞的分界之关。薛能在《柘枝词》中写道:“悬***征柘羯,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内地隔萧关“,一语道出萧关作为二者分野之关。诗人顾非熊在《出塞即事》也写道:“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城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诸侯持节望吾土,男子生身负我唐。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无限城池非汉界”,表达了诗人眼望萧关,盼望收复失地河湟的愿望。杜甫也在《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四)庆贺道:“萧关陇水入官***,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还有韩诗作《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中的“请问萧关道,胡尘早晚收。”和许棠诗作《送李左丞巡边》中的“狂戎侵内地,左辖去萧关。”无一不表明萧关成为中原边塞的分界之关,以及萧关成为塞外的一种代指。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唐人诗词之中的“萧关”意象之外,唐人诗词之中还有许多描写萧关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的诗作。诗人笔下的“萧关”大多充满着荒凉萧索之感。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之作《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岑参多次游历边塞,对于塞外的风景和天气了若指掌,岑参在诗中对友人的处境感到十分担忧。“凉秋”、“吹断”都表示了萧关塞外的恶劣天气。苦吟诗人贾岛的诗作《送李骑曹》:“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贺兰山顶草,时动卷帆风。”其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道出了萧关路上多沙石,而“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又给人以辽阔旷远之感。写萧关之景的诗作还有很多,如虞世南《从***行》写道:“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王维《送韦评事》写道:“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李昌符《送人游边》写道:“愁指萧关外,风沙入远程。”等等。这些诗作都充分表现了作为中原与边塞分界之关的萧关的荒凉萧索之态。(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德辉.唐代的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士性.广志绎(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林高俊.边塞诗赏析[M].北京:***事谊文出版社,2000.
[5]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6).
[6]安正发.唐诗中的萧关及其文化意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注解:
①王士性:《广志绎》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②李德辉:《唐代的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32页。
③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第31页。
④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唐代西北边塞诗中萧关的意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