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起我就爱看书,最难忘的是杰克·伦敦写的《马丁·伊登》。这本书带有自传体性质,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青年作家个人奋斗的故事,是以马丁·伊登自杀而告终的一个悲剧故事,但这个故事打动了我,不,是震撼了我。尽管读这个故事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可我依然能记起故事梗概——水手马丁·伊登酷爱写作,他的许多篇作品在世界各国的报刊编辑部转,但一个无名小卒的稿子,要发表谈何容易,退稿、退稿,还是退稿,甚至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这位青年才俊在埋头写作的同时,认识了贵族小姐露丝,他对露丝小姐产生了感情,但鉴于他卑微的身份,上流社会怎么能容纳他呢,最后在露丝家庭成员与亲属的一致反对、阻挠下,捧打鸳鸯,吹灯拔蜡。没想到时来运转,后来马丁·伊登的一篇稿因观点新颖、激进,被选发了,更没料到竟一炮走红。这后,约稿不断,名声大噪。从此,马丁·伊登的作品成了各报各刊的抢手货,他名利双收,成了当时著名的大作家。
功成名就后的马丁·伊登受到了方方面面的礼遇,甚至连早年离他而去的露丝也再度回到了他的怀抱,可他毫无当年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因为他知道:露丝的出现,是露丝家族策划的。他们看中的不是他马丁·伊登这个人,而是他身外的虚名与金钱,因为马丁·伊登从发表第一篇文章起就再没写过一篇文章,哪怕一个字,他后来发表的作品全是他早年写的旧稿、退稿,或抖抖灰尘,或重抄一遍再寄出而已。他还是他,与早年的他一点没变,所变的是有了名与利。真是奇怪,有了名后。约稿日多一日,评价日高一日,直到马丁。伊登把抽斗里、垫被下、蚊帐顶上,能找得到的旧稿、宿稿全部发表光为止。
马丁·伊登的自杀,有他深刻的社会原因,表达了作家深层次的思考。我当时年龄还小,没有很好地去理解杰克·伦敦的深层思考,只是感动于故事本身,从马丁·伊登身上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领悟到了只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就有成功的可能。特别是马丁·伊登一篇打响,篇篇走红的故事,更使我激动不已,既然榜样在前头,学呗。马丁·伊登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做到。我相信必有一位编辑会像发现马丁·伊登一样发现我,像为马丁·伊登发表第一篇作品一样发表我的处女作。我信心倍增,我创作劲头更了,我终于开始向外投稿了。
1980年底,我的处女作终于在《新华日报》首次变成铅字,以后果然一发而不可收,发表篇数逐年增多,累计已发表了近三千篇作品。我不想说我的这些成绩完全是因为《马丁·伊登》这本书,但这本书当年对我确实产生过影响,感谢这本书曾给过我的鼓励,感谢杰克·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