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曹植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曹植的诗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它涉及到对诗歌的总体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诗歌史上贡献、与其他诗人比较、诗歌研究的不足等多个层面。
关键词: 曹植 诗歌研究 诗史 评价
曹植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之一,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典范和永恒风流,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因此对曹植诗歌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以下几表方面进行概述。
一、诗歌总体性分析与评价
曹植在***治上失意后的诗篇,大多写他的被压抑的不平,多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来写内心的苦闷。这种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观点。钟忧民的《曹植及其诗歌的评价问题》对曹植诗歌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内容上看,他认为曹植不少诗歌反映现实,认为曹植被迫害的遭遇和反映那种痛苦感受的诗篇,“深刻揭露了现实***治的黑暗”。陈飞之的《曹植诗歌的体类及影响》是一篇重要论文,对曹植诗歌的类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有些抬高了曹植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他认为:“曹植游仙诗既给予魏晋时代的阮籍、张协、郭璞等人以直接影响,又启示了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李贺等优秀诗人。”在对曹植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事件是郭沫若为曹操翻案、为曹丕鸣不平的同时,却对曹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与大多研究者的观点不同,他在《论曹植》中谈到曹植诗歌“总是显示着一个未成品的面貌”,认为“其作品形式多出于摹仿,而且痕迹异常显露”。从总体上来看,曹植确实是建安诗歌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这是不容否认的,同时,曹植对五言诗歌的声律的探索及其对后世五言律诗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还是应该充分肯定。
二、诗歌的艺术风格
大多学者认为对曹植的诗歌,应该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差异。余冠英在《三曹诗选》前言中认为以公元220年10月(曹丕在这时即帝位)为界,把曹植一生分为前后两期,由于他的生活前后不同,诗的内容也见出差异。这代表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徐公持在《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认为曹植的创作风格,最突出的是“雅好慷慨;词采华茂”,并认为这两大特色决定了曹植的创作风格“是感情强烈的、色彩浓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风格带有相当强烈的浪漫主义成分”。胡国瑞《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从曹植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分析入手,认为“曹植以其诗歌创作大大恢廓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振起了诗歌的思想精神”。裴登峰《曹植诗歌意境美探析》认为曹植诗歌有“动人的壮美”、“诱人的幻美”和“客人的优美”。裴登峰认为曹植的诗歌既体现着阴柔美,也表现出阳刚美,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他在《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中,从三个部分,即“悲怨低回美”、“含蓄委婉美”、“女性形象美”,来分析曹植诗歌的阴柔美。在《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中,他从四个方面,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美”、“胸臆愤懑的悲壮苍凉美”、“汹涌磅礴的力量气势美”、“阔大辽远的皇皇大观美”,来说明曹植诗歌的阳刚美,这些都对曹植的作品进行了欣赏性的彰扬与思考。
三、对诗歌诗史上的贡献
傅正义在《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中,对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过高的评价,他把汉末及整个建安时代诗人们的功绩都给了曹植,他认为曹植“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确立了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一代诗宗’的崇高地位”。蔡振雄《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认为曹植诗歌创作意义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可见其对曹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评价极高。我们认为曹植是否一头扎向抒情一途,还要讨论,但其表达的作品倾向还是值得重视。曹植将诗歌引向文人化也不能说绝对,因为屈原与汉代的司马相如的创作不能说不是文人化的创作。
四、与其他人诗歌的比较
“三曹”诗歌比较研究也是“三曹”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以来,对“三曹”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有很多。李洲良《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认为曹操与曹丕的诗风,一为阳刚,一为阴柔,曹植诗歌有雄奇之美与飘逸之美。***运《三曹三辨》认为“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则有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又进一步指出:曹操“冲决儒家思想的桎梏,气夺群雄而开一代新诗风”;曹丕“开导文学自觉意识,发展新的诗歌文体”;曹植“以其特殊的境遇而创造了领袖一代的杰作”。同时指出:“曹氏父子,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全方位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比较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了“三曹”及其诗歌在那个时代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江艳华《三曹诗歌中的生命主题》从生命意识、生命主题角度入手比较,认为“三曹”由于性格、理想与才性气质不同,其生命歌唱也各具风貌。
五、不足之处
学术界对曹植诗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就,但在梳理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曹植诗歌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曹植的诗尤其是五言诗大多押韵,并且一韵到底,有的诗歌还完全符合平仄,所以,研究曹植诗歌对后代格律诗歌的产生和影响就很有必要,但迄今学术界对此并无多少涉及。再如,古代学者如胡应麟认为“子建《名都》、《白马》,乐府之变也”,但究竟变在何处,学术界也没有多少涉及。再如曹植《白马篇》表现了游侠审美理想的重塑,这种审美理想在边塞诗中继承得更明显。如“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边庭多警急,羽檄未曾间。从***出陇坂,驱马度关山”。与《白马篇》相比,后来的描写更多敷衍成分,多属应付之作,真情实感很少。如“良弓”诗,佩戴良弓利剑搏虎射鸢的主人公,形象了无血肉。即使***事经历丰富的刘琨,其《扶风歌》中“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一手持剑一手拉弓,也有些过度夸饰,不大合乎实际。
参考文献:
[1]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张松如.中国诗歌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版).
[3]钟京铎.曹氏父子诗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4]钟忧民.曹植新探[M].合肥:黄山书社,1984.
[5]裴登封.曹植诗新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6]崔积宝.曹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