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艳菲(1987―),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摘 要:土葬是千百年来在我国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退还耕地,我国推行土葬改火葬的殡葬改革。但是目前看来,无论从***策的设计还是推行的过程看都造成了农村丧葬的畸形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本文就以河南周口的平坟运动为例来分析农村殡葬改革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殡葬改革;平坟运动;文化滞后
一、殡葬改革的历史沿革
在建***之初,当局对坟墓的态度尚不激进,规定“任何人先人之坟墓占用地均予保留,不应平分。”但当土地私有产权随集体化到来而消失时,殡葬问题也开始被提上日程。1956年国家开始鼓励以火葬代替土葬,当时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宣传土葬是封建迷信,1957年出台的《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明确规定要“改变原来不合理的风俗习惯”,在全国大张旗鼓宣传“平坟开荒,向鬼要粮”。
全国范围的殡葬改革于1997年展开。《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7月21日***令)第二十条规定:“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但在2012年《***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法规的决定》,删除了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中“民***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的强制执行”的条款,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河南周口市的平坟运动
从2012年6月开始,河南省周口市开始了一项为期数月、颇受争议的“平坟复耕”工作,300多万个坟头先后被平掉,之所以这项工作被称为“运动”,是因为采取了许多匪夷所思的工作方式。例如:2012年3月,商水县召开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小学生被要求回家宣传***策,村庄挂满宣传标语,一支由退伍兵为主的“能打、能战斗”的所谓“殡葬改革***大队”宣告成立。
又如:10月12日扶沟县的《平坟复耕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股级干部、一般人员,分别在7到15天平掉自家坟头,而且要做好亲属思想工作,如果这些干部平坟不力,他们要被“直接采取组织措施”,由纪检***门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周口市***府网站也曾经刊文道:“对还没有平、迁的坟头,坚决平、迁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战到底”。
三、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平坟运动呈现出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初始看,忽视了传统土葬的文化属性。殡葬改革是***和***府倡导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根本目的是破除丧葬陋习,节约土地资源,倡导健康文明殡葬新风。可见,***府有关部门认为,土葬就是一种愚昧的、封建的、不文明的表征。事实上,对农民来说,土葬不仅是一种埋葬方式,更是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信念和传统以及文化认同感,土地是他们的生命依托,他们生在这里,死了也要回归土地,这样做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对生者来说,既抚慰心灵上的伤痛,体现了孝心,也能够得到群众的赞同,增加自己的社会声望。
殡葬改革的设计者忽视了这种文化属性,因而缺乏对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习俗的殡葬需求的探索以及对底层农民心理感受的尊重。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提出了文化滞后理论,他指出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而不是人的生物本性中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中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人们的观念和习俗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不相协调的,所以不分地区的强制推行火葬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其次,从推行的过程看,反映出不顾官民情意和执***的软暴力。周口市、县两级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员、教师等有身份人员带头平坟,普通村民的工作被压在了乡镇、村庄一级头上,这一级夹杂着上一级的软暴力和底层的强制执行。
2012年11月23日太康县杨庙乡铁佛寺村,听闻记者前来采访,村民从四周陆续涌来,争相带记者去看被强行平掉的祖坟。村民卢***(化名)说:“我听说钩机来了,就赶紧赶过去,只有你站在哪个坟上,他才不敢挖哪个。有些村民父母的坟都在,哭喊着来回跑,不知站在哪一个坟上好。”而直到采访当天,该村公益性墓地仍未建成。对于偷埋,***府出台了有奖举报的***策,并扒坟掘墓进行火化。这种强制太不尽人情,甚至可以称之为让人不寒而栗的暴戾手段,对死者可谓是一种大不敬。对基层官员来说,如果不遵守上级的命令,会遭受批评甚至免职,而如果严格执行的话,又会得罪广大百姓。这样就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严重的。
另外,在强制推行的过程中,不仅火化费用很高,存放骨灰盒的地方也相当昂贵,骨灰盒的价格也极高,要上千元。土葬不能单纯地被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它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一种信仰,就像一样,***府不可能取缔所有的宗教,同样也不能否定对土葬的信仰。这样强制推行的后果最终会扰乱社会的稳定,使丧葬走向一种畸形的演变。
最后,从结果看,农村丧葬走向畸形。村民们不敢再明目张胆办葬礼,而是改为以下几种方式以维持原来的土葬。
偷埋。殡葬改革初期,村里死了人几乎全是偷埋。这样既实现了亲人的土葬,表面上也没有违背***策,同时省去了不少开销。然而,***府为阻止偷埋,出台了有奖举报的***策,于是便有了扒坟掘墓,起尸火化的现象。据了解,举报者一般都是因为双方有过节,或者为了谋求私利贪***钱财,这样因改革而增加的矛盾必将会影响和谐农村的构建。
骨灰土葬。有些村民先将亲人尸体火化,然后将其骨灰放入棺材再次土葬,这是无法逃脱火化而采取的“另类”土葬方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火化费、运输费及其他费用至少也需几千元,再按照土葬操办二次入棺的花费又是一大笔。
金钱来换取土葬。这种方式显然是利益双方博弈的结果。农民总是弱势的一方,博弈的结果就是弱势者的妥协。农民交罚款可以换取土葬。这样,殡葬改革的结果便成了有关部门的一种经济行为。这也印证了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在《博弈》一书中所说的“每一次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最后往往都成为一场利益或财富掠夺的战争。”
此外,强行火化还造成了空气污染。就拿我们县的火化场来说,虽然烟囱越修越高,但周围数公里内的冬青树叶子上依然可见白色粉尘,烟囱再高,不过是排放的更远。
四、农村丧葬改革的对策探讨
对于殡葬改革,人们众说纷纭。有的人说火葬又科学又简单,应该坚决实行;有的人说,应该因地制宜,不强制火葬,尊重人们的心理需求。但是,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未免有些偏激,我赞同社会学家郑升旭的建议:实行集体公墓制。
村委会应和农民协商,将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划出一块来,作为集体墓地,农民比上级领导更懂得节约耕地。还需制定条件:首先摈弃散葬;二是对每座坟占地做出限制,人人平等,防止有人利用特权;三是采用农村传统的土坟制,便于栽种绿色植物,不许任何人建造砖石水泥坟墓。我认为这样既节约耕地,又可以防止权力滥用,更能体现殡葬改革的最初精神,并且保护了人们的文化习俗,可以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河南周口平坟运动续:村民欲寻觅市长祖坟》,搜狐新闻,http:///20121130/n359133333.shtml
[2] 《社会学家郑升旭建议两会:废除火葬推行土葬》,http:///u/2720533181
[3] 赵庆伟,《农村丧葬形式变迁的社会学分析》,《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4期
[4] [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农村的殡葬改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