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杜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而在民间传说中,杜鹃的意象更是频频出现。在这些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意象,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杜鹃鸟 民间传说 文化意蕴
杜鹃鸟是一种夏侯鸟,又名布谷鸟、杜宇、子规等。在春末夏初时,在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听到杜鹃的鸣叫声。在杜鹃鸣声背后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的和我国人民的农业生产有关,有的带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表达一种悲哀的感情,具有深厚的审美底蕴。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报春与催耕
在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好像发出“布谷布谷”声,这就是布谷鸟,是杜鹃鸟中的一种。在民间传说中,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布谷鸟来到凡间,勤勉鸣叫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布谷布谷。”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撒谷播种了。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适时而作,不要耽误农时。从这里看出,人们将杜鹃鸟与农业生产时令联系在一起,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人们通过杜鹃鸣叫声传达出对农业生产的希望,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企盼。
二.寄哀思与伤离别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杜鹃啼血”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主要的故事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传说古时的蜀王望帝,是一个勤***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祸。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这个传说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杜宇化鹃”的传说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是属于“人化为鸟”类型。“人化为鸟”的传说故事类型体现古人的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既有神话因素,也带有迷信色彩。这种类型的传说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于是将理想寄托在幻化的事物之中,从而表达人们的心声。在这里杜鹃成了悲剧色彩的象征,象征一种悲悯情怀。
古人还认为布谷鸟鸣四声一顿,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所以在一些传说中,人们还赋予杜鹃鸣声以神奇的力量,可以关乎人的生死离别,国家的兴衰存亡。如在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杜鹃,始阳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法,当为大声应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杜鹃的声音有亡故,听杜鹃的叫声,主离别,有不详的预兆。这里也表现了古人的一种灵物崇拜的思想。而在后人的流传中,多将杜鹃鸣声表达为离别的意义。
“杜鹃啼血”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底蕴,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喜欢选择杜鹃这一意象,在诗文中将杜鹃作为寄情的载体,传达他们的悲凉思绪与情感,表达思念、离别的哀伤之情。如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着对亡妻的深情的悼念,秦观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抒发了自己惨遭贬谪的清冷与孤寂。而诗歌中杜鹃的艺术形象,显然是来自民间传说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得益于民间文学的滋养,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在民间传说中,杜鹃鸣声有着多重涵义,有丰富的感彩。人们在杜鹃鸣声里寄托各种情感和追求,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追求。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理想,无论是对春耕播种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还是寄托思念、离别之情。杜鹃鸣声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意蕴是不应当简单否定的,它将长久地存在下去。
梁益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中国民间传说中杜鹃鸟意象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