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记》“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摘 要】高则诚《琵琶记》中的“大团圆”结局历来备受争议,但从审美意蕴的层面上看,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使观众寄寓的悲剧审美愉悦得到释放;而在文化内涵上,“大团圆”结局是以“中和观”与“因果报应”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琵琶记》中“大团圆”结局在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琵琶记》;“大团圆”;审美意蕴;文化内涵

《琵琶记》代表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其成为经典的地位自徐渭《南词叙录》中记载的朱元璋的奖掖开始:“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日: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措,贵富家不可无。”1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到平民大众的认可,《琵琶记》经典地位一步步确立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团圆”结局随着《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渐成定格的,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多年来,《琵琶记》“大团圆”的结局备受争议。但无论从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来看,《琵琶记》“大团圆”结局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所在。

一、审美意蕴――悲剧和审美愉悦的释放

从审美层面而言,“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的普遍审美取向。朱光潜曾指出:“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印象很少是阴郁。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过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的。” 2由此不难看出“大团圆”结局在元代戏曲中的普遍性,甚至因此成为被批判中国古典戏曲不存在悲剧的重要原因,但这样的定论难免有失偏颇。

对于《琵琶记》而言,观众对其进行观赏后所引发的悲剧美感或悲剧,是《琵琶记》“大团圆”结局必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对剧中人物产生怜悯、同情、伤感等情绪,更重要的是观众自身的情感随剧情发展得到宣泄,而这个过程又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其中,对蔡伯喈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董每戡先生曾指出:“塑造这样复杂、细致、左右摇摆、矛盾的人物,在高明以前还没有过。” 3高则诚突出了蔡伯喈内心的“挣扎”,而蔡伯喈的挣扎主要源于他的负约而不负心。

在蔡伯喈身上,观众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而这又与传统伦理纲常和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密不可分,使观众更深刻地体验蔡伯喈的矛盾与无奈,同时感受其深刻性和社会价值所在。

而相比之下,女主角赵五娘的形象更是获得了普遍的认可。顾学颉先生况:“赵五娘这个人物是大家肯定的。我认为她是古典文学中空前绝后的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人物。” 4赵五娘的性格贵在苦难中的坚持,尽管经历连年灾荒、贪酷的官吏、公婆的猜忌、伯喈的负约,但她依然坚守传统伦理道德,并一贯始终。

这般境遇悲苦而又一片冰心的赵五娘,不能不使人为之怜悯、同情乃至愤慨。《琵琶记》的旧本结局为“马踏赵五娘”,赵五娘悲惨的结局为许多民众所反对。俞平伯先生曾指出:“人民是热爱赵五娘的,人民不愿赵五娘被马踹死,甚至于不愿她的丈夫遭到雷劈……为了赵五娘而改写了这两个人物,使他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同时也能使群众满意。” 5这也是新本《琵琶记》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观众寄托在两位主人公身上的悲愤、怜悯等情感,只有随着“大团圆”的结局才能得到最终释放,同时也使其悲剧和审美体验得到最终宣泄,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二、文化内涵――“中和观”与“因果报应”说

“大团圆”结局不仅可以在审美层面上找到根源,也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得到体现。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戏曲的叙事影响深远,尤其是儒家的“中和观”。而这种“中和观”反映在戏曲中,正是“大团圆”的结局。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指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6这种“乐”的精神正是戏曲本体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剧中人物无论遭受多么悲惨的遭遇,其结局都会得到相对的圆满,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尚圆情节,是戏曲终极审美精神的体现。

而《琵琶记》中,蔡伯喈由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三不从”,最终沦落为“可惜二亲饥寒死,博得孩儿功名归”的结局;赵五娘更是经历多年悲惨遭遇后不得不接受两女共侍一夫的结果。但所有怨恨愁苦却在蔡郎的承认与牛小姐的退让中迅速地烟消云散,剧情随之在“一门旌表”的赞扬中以圆满和谐的喜剧终场。这样的由悲转喜的结局不免有些突兀,一方面在作品内容上以喜衬悲,更加凸显其悲剧意蕴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深层文化意蕴上,反映了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人生真谛。人们深信赵五娘的善良与坚贞会让她终得善终,这既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同样也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导致的结果。

佛教用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一整套教义,把儒家没有正面回答的天命作了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民间佛教又在道教天界的基础之上,加上了系统的冥界,使教义更加严密、完整与具象化。7如“万事劝人休碌碌,举头三尺有神灵”、“作善降之百祥,作恶降之百殃”等都是善恶有报、因果报应的体现。而人在命运面前似乎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但因果报应一定程度上又劝导人们积极向善,促进了人们的主动性。而在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不愿把苦难当做人生的终点,因而主张由顺境转入逆境者,仍将转为顺境。这也正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的最佳体现。

李渔曾在《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中提到:“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 8追求“团圆之趣”毫无疑问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积淀,而这又是由儒家的“中和观”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观是密切相关的。

注释:

[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240页.

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第218页.

3 董每戡的发言.琵琶记讨论专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56页.

4 顾学颉的发言.琵琶记讨论专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83页.

5 俞平伯的发言.琵琶记讨论专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09页.

6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版.第2页.

7 姚战.从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来看中国民族文化[M].2010(6).

8 李渔.闲情偶寄[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

[3]琵琶记讨论专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4][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M].上海古籍出舨社.1980年.

[5]雷庆翼.“中”、“中庸”、“中和”平议[J].孔子研究.2000(3).

[6]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版.

[7]姚战.从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来看中国民族文化[M].201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琵琶记》“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学习

卡托普利对白蛋白引起HK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卡托普利对白蛋白引起HK,内容包括卡托普利是抑制ace2吗,卡托普利ace2。[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captopril,CAP)对白蛋白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ACE、ACE2及其作用产物AngⅡ的影响。方法实验分

学习

不动杆菌耐药性检测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不动杆菌耐药性检测,内容包括不动杆菌耐药的特征,不动杆菌鉴别试验大全。[摘要]目的:了解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6株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产超广谱

学习

科研必须追求时间与速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科研必须追求时间与速度,内容包括科研公式规范,科研论文中的公式。陈晔光:1996年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助理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中

学习

广告英语的准则违背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英语的准则违背,内容包括英语广告错误范例,英文广告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摘要】广告作为一种交际方式,逐渐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诱发购买行为,促进销售的过程中,广告英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

学习

英俄对比理论框架下二外俄语教学中英俄语言迁移现象的调查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英俄对比理论框架下二外俄语教学中英俄语言迁移现象的调查,内容包括俄语词汇语义对立初探,心理学中的迁移用俄语怎么翻译。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俄语与英语有很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与英语进行对比

学习

初秋护肤第一步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初秋护肤第一步,内容包括初秋期怎么护肤,初秋护肤小知识朋友圈。每当换季时,各种肌肤问题就会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深层洁面作为护肤程序的第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想让肌肤滋润清透起来就一定要选对洁面的方法跟产品。同时希望明星

学习

层次分明便于揭示本质

阅读(36)

高考评分标准中对“结构严谨”的表述是“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这里的“段落划分恰当”便可以通过层次性来体现,而层次分明才有助于主旨的凸显。无论写作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注意层次性。记叙文的层次,就是

学习

财道行于中庸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财道行于中庸,内容包括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译文,中庸得财什么意思。我们应树立系统的理财思维,按照“挣钱――护钱――钱生钱”的逻辑来安排理财行为,在实现财务安全的基础上再追求财务自由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种主

学习

寻找天气 第17期

阅读(27)

汤小望托着腮闷闷不乐。他想“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但教育系统的imop-X的强制功能十分强大,人工教师的课件内容直接链接到他的视网膜上,闭上眼睛根本无法阻止课程的继续。突然,小望兴奋了起来,视觉界面的右下角有个头像在闪烁,那是他在班上最

学习

筑施工中硅酸盐水泥水化问题探讨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筑施工中硅酸盐水泥水化问题探讨,内容包括硅酸盐水泥地坪施工方法,详细论述硅酸盐水泥水化的过程。内容。硅酸盐水泥的水化过程与C3s的水化过程是一致的,基本规律相似。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一凝结一硬化.基本原理是水泥系统中熟

学习

果树枝芽特性及其在修剪上的利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果树枝芽特性及其在修剪上的利用,内容包括果树的一二三年修剪技术,如何利用枝芽特性修剪果树。1果树芽的特点及其在修剪上的利用1.1果树芽的分类按照芽在枝条上的着生位置,可分为定芽和不定芽;按照芽在每一节位上的着生数量,可

学习

基于数字签名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

阅读(3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档案学领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阅读其内容,电子档案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然而,电子档案数字信息在利用、传输

学习

透明国际2008行贿指数

阅读(26)

2008年BPI指数列表中的22个国家,占了2006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额和出口商品及服务总额的四分之三对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从那时起,人们做了很多努力,以了解和解决需求面,也就是从委托权力中得到非法财富者的问题。但是,对供

学习

泰国苏梅岛:我们与世隔绝的假期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泰国苏梅岛:我们与世隔绝的假期,内容包括描写再见泰国苏梅岛,爱在泰国之苏梅岛之旅。20多年前,位于泰国南部的苏梅岛仅仅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曾经的与世隔绝,使得苏梅岛完整保留了自然而淳朴的气息。在那狭长的白沙滩里:

学习

论元稹悼亡诗之情感意蕴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论元稹悼亡诗之情感意蕴,内容包括论元稹的悼亡诗,元稹悼亡诗词。元稹在妻子韦氏故去之后,写下大量悼念亡妻的诗篇,这诸多悼念亡妻之作,可谓句句含泪,曲曲传情,其间饱含着诗人内心深处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关键词:元稹悼亡诗情感意蕴

学习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内容包括大团圆式结局和悲剧式结局,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蕴含。[摘要]在影视戏剧艺术中,悲剧被美学家认为是最能够表现崇高美的高级戏剧。西方一向尊崇悲剧艺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学习

梭罗的简单生活理念及其当代意蕴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梭罗的简单生活理念及其当代意蕴,内容包括梭罗的简单生活理念,梭罗的简朴生活感悟。摘要:简单生活的生态智慧是美国著名生态作家梭罗的核心思想之一,他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追寻一种天人和谐,洞察自然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潜在威

学习

浅析平面设计创意中“意蕴”的表现研究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平面设计创意中“意蕴”的表现研究,内容包括平面设计作品的设计意蕴,平面设计表现手法的探讨。目前平面设计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时无刻的存在我们身边。但很多设计中缺乏艺术味道,本土设计师不断的挖掘自己的

学习

“斜云”刘海发髻:犹抱琵琶半遮面

阅读(25)

发型特色关键词1:修饰脸型“斜云”刘海刘海是最能修饰脸型的选择,特别适合脸型较长和额头较宽的女性。利用偏分的长刘海在额头一侧拢出弧线,发尾用发卡固定在耳后,留出一定的蓬松度,而另一侧则利用发蜡固定让头发紧贴头皮。整个刘海如斜飞的

学习

论庄子《齐物论》中“环中”的美学意蕴

阅读(37)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环中”这一概念,本文结合庄子《齐物论》篇目,对“环中”这一概念的基本意义和蕴含的美学意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从“超越”意义上的美学意蕴和“物化”意义上的美学意蕴进行阐述,并补充说明了“环中”蕴含的虚实

学习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

阅读(34)

唐诗中,狐不再是自然意义上富有灵性的动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众多文化内涵的象征物。唐诗中的狐意象意蕴丰富,既有祥瑞与高贵的光环,又有邪恶、蛊惑与多疑的阴影,体现出唐诗人对狐意象的多角度开掘和深层次把握。关键词:狐;唐诗;意象;象征意蕴自然界

学习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论价值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论价值,内容包括浅谈和而不同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同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而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