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分标准中对“结构严谨”的表述是“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这里的“段落划分恰当”便可以通过层次性来体现,而层次分明才有助于主旨的凸显。无论写作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注意层次性。记叙文的层次,就是指各情节之间的关系,或层层铺垫,或逐步推进;议论文的层次,就是指各论证内容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具体安排时,可以根据写作实际,体现清晰的文章层次。
[范文例举]
每一个角色都很精彩
像是不被上帝祝福的孩子,天生就不能拥有光芒四射的阳光。生活在迷茫的晨雾中,前方似乎只有一丝微弱的希望。于是,他们便朝着那被寄予了全部梦想的方向跑去,可是,即使累得精疲力竭也看不到终点在哪里。潘浚便成了命中注定的评语。然而,生活中,每一个角色都应该绽放自己的精彩,而不能仅凭一时的处境而默认自己的未来。
潘浚是一个无法理解却又谁都可能加入的群体,在这里,谁都能够捕捉到自己的痕迹。就连韩寒都说自己就是潘浚而“五月天”则公开宣称属于这一群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获得了成功的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更深层次认可,可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心态,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解不开的结,都有一种化不了的痛。于是,面对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无奈,这些被称为或者自称为潘康娜嗣潜阋砸痪洹昂呛恰北泶镒抛约盒睦砩系钠胶狻;蛐恚他们也曾在网上鼓足勇气和“女神”搭讪,可是得到的却只有“呵呵”“睡了”“洗澡去了”这样的回复,这一句“呵呵”甚至成了潘可矸莸呐斜鹗健
身为潘浚他们内心更多的是什么呢?是对社会的不满,还是一种自爱自怜?是对贫富差距的抱怨,还是对“高帅富”或“白富美”的眼馋?说到底,不过是活在当下的一种懦弱。是的,我们从不否认这个社会充满着物欲,也有着不公,可是,这难道就是我们整天抱怨的理由吗?这难道就是我们自甘沉沦的借口吗?请问那些以潘孔跃拥哪昵嵋淮,当别人拼爹时你是否全心全意地拼了自己?当别人坐享其成时你是否洒尽汗水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若没有,你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批判社会,抱怨生活?在缺少担当的懦弱者面前,到底是谁抛弃了你?
请不要再抱怨房价涨得比工资还快,也不要说什么命途多舛、怀才不遇。不是黄沙掩盖了你的光芒,之所以展示不出自己的精彩,只因你并非一块货真价实的金子。不是这个社会抛弃了你,只是你已经麻木到不懂得什么叫生存、什么叫自立了。不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充满差距,而是你根本就没有勇气打破困难这层坚冰。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只要你敢于向命运发起挑战,只要你能够付出够多的汗水和泪水,相信你的明天也会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人生不怕没有资本,就怕没有信心和勇气,就怕缺少了自尊与自爱。如果总是以潘康弊髯晕医獬暗姆绞剑最终也只能沦为这一角色不可避免的境地。你想做潘柯穑
(开滦二中 任相宜)
[范文解析]
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对“潘俊闭庖蝗禾宓睦斫庥肴鲜叮表达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积极看法。开始先对潘空庖蝗禾褰行分析,分析其本质特征;然后从反面进行剖析,对具有这一心态的群体提出了希望和呼吁,希望他们拥有信心和勇气,呼吁他们找回自尊与自爱。整个内容各部分之间以清晰的条理展开,表现了鲜明的层次性。这种层次安排,有利于文章观点的表达。
[类文生成]
写作的思路,就是以恰当的结构将充实的内容展示出来的过程。安排写作思路时,需要注重鲜明的层次性,而不能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现象与本质
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外在的表现,又有其内在的特征。现象给我们的只是表面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因此,只看表面,不深入本质,就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本质阐释现象,才能得出客观的认识。
现象往往表现为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尤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类考题时,如果仅满足于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而且只看到事件所引发的负面现象,便由此得出对社会的认知与评价,从而得出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的结论,肯定会影响作文分数的。支流现象代表的毕竟只是少数,而且较为片面、肤浅,需要拓展分析。
例如,以“理性看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为例,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这一角度分析论证的逻辑性,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现象①: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缺少生活的热情,不想工作。
现象②:一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家等待时机。
现象③: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不需要急着找工作。
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主流现象,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支流现象。“慢就业”是当前就业中一种“非主流”的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明显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密不可分。因此,为了能够找到称心的工作,应该等待时机。
由此,可得出立论:“慢就业”现象的出现,表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等待时机。
个人与社会
绕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写作时,不少考生在立论时往往就个人成长的层面出发去思考,得出的立论浮于表面,难以落地。这时,就需要我们将思维进行合理拓展,在分析过程中,融入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人物精神来折射社会现实,或在具体社会背景下表现人物精神。人是社会中的人,成长离不开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亦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活动自然会反作用于社会。这种关系由逻辑关系衍生而来,是一种哲学关系。具体分析时,可以将个人看作一个点,将社会看作一个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将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性巧妙地融入社会的共性之中,使个人的精神与时代的潮流统一在一起,实现哲理上的升华。
例如,以“瑞典两名诺贝尔医学奖评委因学术丑闻遭解职捍卫了诚信体制”为例,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这一角度分析论证的逻辑性,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人的变化:科学家为走科研“捷径”不惜铤而走险,是对个人信仰的背叛。
上述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个人信仰背叛会影响学术界评价体制,降低社会公信力。
人应该怎样去实现这种变化:个人应该牢记自己的信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人与社会是互相作用的,同学们在思考人的成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可以正向思维拓展,由个人的品质引申出社会的意义;也可逆向思考,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时需要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由此,可得出立论: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呵护诚信体制,提升社会公信力。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随着微信系统更新,许多原本阅读量轻松达到“10万+”的公众大号,推送文章的阅读量大幅缩水,有的甚至只有平时的几十分之一。“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了!”阅读量虚假泡沫被戳破,人们真实地看到了自媒体、新媒体脆弱的诚信生态。
要求:层次要分明,要表现出共性特征,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其他要求同高考作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层次分明便于揭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