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展现农村风貌、刻画农民心灵的一个重要窗口,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属于农村题材电视剧,而“”后录制的第一部电视剧《三家亲》也是农村题材。农村题材电视剧不仅是农村生活的缩影,还是时代与民族精神的展现,“用电视剧作品观照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多维视角来理性地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意愿和勇敢的作为”。①本文谨从概念界定、分类方法和历史分期三个方面对农村题材电视剧试加阐释。
概念界定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指取材并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剧情类电视节目形态。所谓题材,广义上来说是指作为艺术创作材料和表现对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狭义上来说是指构成一篇或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题材概括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研究的特点,题材表现什么就具有先定的意义,社会判断和期许也具有范畴的约定性。这一点决定了描写范畴对于艺术接受而言具有重要的限制。事实上,就题材而论,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农村题材更为广大和深远。关于农村题材电视剧“题材”的称谓,有大致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三农”或“四农”题材电视剧。“三农”或“四农”这两个称谓都是概括性的提法,具体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电视剧或“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题材电视剧。
第二类是“涉农”或“对农”题材电视剧。“涉农”或“对农”这两个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宽泛,不如“三农”或“四农”的提法具体、清晰。
第三类是“乡土”或“乡村”题材电视剧。“乡土”或“乡村”的称谓与“农村”的称谓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费孝通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②这里的“乡土”是指中国广大的传统基层社会,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初级和高级合作社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乡土性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快速的计划性的社会变迁中被瓦解和颠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就由自在性和稳定性的“乡土”化成***性、斗争性和组织性的“农村”。仅就电视剧题材这一范畴来说,“乡土”或“乡村”的称谓除更有文学味道、地域特色和诗情画意外,与“农村”的称谓并无明显的分野。
为统一电视剧的题材分类标准,量化各类题材比例,掌握全国电视剧创作的题材态势,结合电视剧投拍备案公示管理办法的实施,原国家广电总局于2008年5月1日了《电视剧题材的分类标准》。根据该分类标准,电视剧被分为五大类,即当代题材、现代题材、近代题材、古代题材和重大题材。年代背景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类电视剧为当代题材剧,可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分为当代***旅题材、当代都市题材、当代农村题材、当代青少题材、当代涉案题材、当代科幻题材、当代其他题材;年代背景为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的各类电视剧为现代题材剧;年代背景为辛亥***至1949年以前各类电视剧为近代题材剧;年代背景为辛亥***以前的各类电视剧为古代题材剧;重大题材特指原国家广电总局关于重大***和历史题材文件规定的题材,根据故事内容分为重大***题材、重大历史题材。根据上述划分标准,根据时代不同,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可划分为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和现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两大类。
鉴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题材划分标准的权威性和示范性,本文建议业界和学界采用“农村题材电视剧”这一称谓。
分类方法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分类是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主要有如下四种方法:
一是按照节目形态,可分为直播剧,如《一口菜饼子》等;单本剧,如《三亲家》《刘文学》《***》等;连续剧,如《雪野》《刘老根》《希望的田野》《篱笆・女人和狗》农村三部曲等;系列剧,如《东北一家人》《渴望城市》《山城棒棒***》《农家十二月》《欢乐农家》《喜庆农家》《我的土地我的家》等。
二是按照戏剧类型,可分为正剧类,如《美丽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永远的田野》《我的土地我的家》等;悲剧类,如《葫芦坝的故事》《放鸭童》《太阳从这里升起》《山月》《雪野》《白色山岗》《篱笆・女人和狗》农村三部曲等;喜剧类,如《三家亲》《满票》《吉庆有余》《村主任李四平》《风过泉沟子》《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喜耕田的故事》《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欢乐农家》《喜庆农家》《金色农家》《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
三是按照人物类型,可分为:农村英模类,如《刘文学》《***》《***员二楞妈》《牛玉琴的树》《永远的忠诚》等;农村女性类,如《雪野》《山不转水转》《当家的女人》《女人当官》《女人的村庄》等;新型农民类,如《刘老根》《喜耕田的故事》《乡村爱情》等;农民工类,如《马大帅》《山城棒棒***》《都市外乡人》《城市的星空》《生存之民工》《民工》《我是农民》《天高地厚》《我的土地我的家》等。
四是按照主题类型,可分为农村家庭伦理类,如《篱笆・女人和狗》农村三部曲、《黑槐树》《嫂娘》《姐妹》《乡村爱情》等;农村反腐倡廉类,如《新星》《河弯弯 路弯弯》《黑脸》等;农村生态环保类,如《圣水湖畔》《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绝地逢生》等;农村民主法制类,如《老娘泪》《乡村女法官》等。
历史分期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起步时期(1958-1966)、停滞时期(1967-1977)、复苏时期(1978-1985)、兴盛时期(1986-1993)、边缘时期(1994-2001)、复兴时期(2002-)。
起步时期的中国农村电视剧形态与其他题材的电视剧一样,都属于电视直播剧,即将在演播室演出的戏剧,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等艺术处理,运用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屏幕传达给观众的剧情类电视节目形态。一般来说,起步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具有如下形态特征:一是题材内容的纪实性;二是表现形式的舞台性;三是制作播出的同步性。代表性作品有《一口菜饼子》《展翅高飞》《桃园女儿嫁窝谷》《养猪姑娘》等。
与起步时期相比,停滞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虽然数量屈指可数,质量乏善可陈,但电子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包括农村题材在内的电视剧节目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为后来包括农村题材在内的电视剧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手段和节目形态方面的基础。具体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形态特征:一是由现场直播向录制播出过渡;二是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三是由戏剧美学向电影美学过渡。代表性作品有《架桥》《杏花塘边》《公社***书记的女儿》《神圣的职责》等。
复苏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题材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农村的历史和现实,农村的***治关系和伦理道德,农民的命运和人性嬗变等都被广泛涉猎。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初现繁荣局面,为此后深入展现中国农村和探讨“三农”问题积累了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向现实主义风格回归,二是向视听艺术本体回归。代表性作品有《三家亲》《喜鹊泪》《瓜儿甜蜜蜜》《能媳妇》《结婚现场会》《唢呐情话》《吉庆有余》《水乡一家人》《家乡红叶》《新星》等。
从整体来看,兴盛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虽然在数量增加有限,但在社会影响力上却远远超过了复苏时期,“尤其是那些记录社会变革中农民心态变迁的作品,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指涉意义。”③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表现出如下六种形态特征:一是思想深度明显增强,二是艺术审美长足进步,三是典型形象不断涌现,四是城市文明优势凸显,五是悲情正剧受到青睐,六是连续剧集成为主流。代表性作品有《太阳从这里升起》《雪野》《葛掌柜》《满票》《山月儿》《白色山岗》《篱笆・女人和狗》农村三部曲、《李小娥分家》《颖河故事》《凤凰琴》《神禾源》等。
基于时代热点的转移,也因为改革重心的偏移,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整体进入相对冷清的边缘时期,创作数量减少尤其是有影响的作品稀缺。有学者甚至认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在90年代始终处于整体缺席状态”。④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形态特征:一是喜剧形式再次流行,二是地域风格开始形成。代表性作品有《河弯弯 路弯弯》《官井》《情醉老龙沟》《村主任李四平》《***员二楞妈》《梦醒五棵柳》《牛玉琴的树》等。
而在复兴时期,***策之手与市场之手开始共同发力,以2002年《刘老根》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为标志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复兴,可以说已呈水到渠成之势。复兴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形态上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具体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一是表现视角丰富多元,二是续篇拍摄蔚然成风,三是史诗作品不断涌现,四是艺术含量有所提升。代表性作品有《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春暖南粤》《都市外乡人》《圣水湖畔》《静静的白桦林》《当家的女人》《女人当官》《希望的田野》等。(作者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曾庆瑞:《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第9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③仲呈祥,张新英:《辉煌历史 激情展望――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简述》,《当代电视》,2009(12)。
④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年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