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锐观察》的主持人赵蕾在荧屏上思维敏捷,干练睿智,荧屏外的她业余生活十分丰富。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真人原型吧。同时也是《锐观察》栏目制片人的赵蕾平时工作很忙,业余时间里她竟然也把生活安排得如此丰富,甚至叫人叹为观止——旅行、园艺、烹饪,不一而足。这其中最让她着迷的就是下厨“洗手做汤羹”。大家一定不知道,身为四川人的赵蕾可是一位响当当的川菜高手呢。
痴迷美食,家里有上百本“纸上炊烟”
作为成都人的赵蕾觉得自己家乡的人天生就热爱美食。她自认为自己属于成都人当中的“吃货”。她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一种高调的堂而皇之,而说得吊丝一些,生活的幸福,就是在饿了的时候吃一碗家里的素面。“生活”和“活着”是两个概念。她进一步解释说。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该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把工作做得更加有质量;该生活的时候,就要生活得有品质,否则人生是不完美的。
平常的时候,赵蕾十分痴迷于美食和美食文化,她告诉记者,自己家中有100多本美食文化的书,一些版本甚至已经买不到了。她自己称之为“纸上炊烟”,从各种中西食谱、名菜词典、到《红楼梦》饮食录,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甚至不远万里带回来的原版意大利菜谱——满满地码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
■从饿游美食之都巴黎到熟知四种语言的餐单
赵蕾对于美食的爱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说,凡是美食,自己往往看一遍就能记住,甚至能大致推敲出做法,不管它是哪里的、哪个国家的。她最引以为荣的是会用四种语言来点菜,即英、法、德、意大利语。当然,后四种语言,仅限于菜谱。她甚至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赋。
当然,赵蕾说,自己为什么熟悉各国的菜谱,是因为曾经一次饿游巴黎的刺激。多年前,她曾去欧洲看望朋友,顺便独自背包追游了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法国。在巴黎,她专门挑了个星期天,为的是能赶上卢浮宫门票的半价优惠。冒失的是,在去之前。她并不知道礼拜天巴黎的大部分餐馆是要关门的。参观完了卢浮宫,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赵蕾的头脑中有一个中国化的思维定势,即旅游景点里的饭太贵,是不能吃的。于是她也想当然地离开卢浮宫,开始四处找地方吃饭,结果没想到,当天人们都去教堂了,几乎所有的饭馆都打烊了。晃悠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在圣日耳曼区找到一处街区深处的餐馆。怯怯地进去。坐下来。看了餐单。算起来吃一顿饭的话大概需要30多欧元的样子。她心想豁出去了,就在这儿吃吧。于是坐下来看菜谱,然后把侍者找来点菜。在巴黎,尤其是在不常接待国外游客的餐馆,法国本地人向来选择习惯性“听不懂英语”,何况是面对一名来自东方的背包客呢?侍者先是微笑着摇头。后来干脆把菜单放下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十分钟!竟然没人理她,也没有人帮忙,这让赵蕾感到尴尬无比。她笑着说:“我觉得,可能人家是真的想帮我省钱吧,哈哈哈!”
讪讪地走出餐馆,一下午的时间,直到下午五点,又累又饿的赵蕾终于在蒙马特高地附近惊喜地发现了一家肯德基!“从来没觉得,自己从来不吃的汉堡和薯条、可乐。竟然这么美味!可见,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心情!吃,也是人生!”
也许是好奇吧,这次的旅行,从德国的传统香肠,到意大利托斯卡纳艳阳下的烟熏火腿、法国最著名LADUREE的马卡龙。不同的美食,连同美食后面的文化、风情、宗教、历史、生活方式、价值观深深地吸引着赵蕾,这扇窗,就这么被开启了。
当记者问她这些年到世界各地品尝美食有什么收获时,赵蕾说,每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都体现出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性格和地域文化特色,或浓烈或冷静或张扬或忧伤。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舌尖上涵盖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从容品味,能感知生命,悉心琢磨,是味道江湖。
下厨不光是减压,在坛子肉和脆臊面之间,顿悟的是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减压方式,对于赵蕾来说,烹饪是她最好的减压方法。有的时候她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家以后爱做的事情就是烤一炉面包,或者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做一碟巧克力幕斯、炒几样家乡菜,一家人吃完之后,自己心里就会开启新的一天。如果是去到任何一个别的城市,赵蕾特别爱逛当地的早市和菜场,她觉得这才是当地最热气腾腾的、最有市井气息的地方,是最活色生香的所在。
说到自己的烹饪技艺,赵蕾说,自己最拿手的菜可以分为豪华版和简装版两个方面。豪华版方面最擅长的是坛子肉。她回忆说,十年前她的家搬到新居的时候,有一顿开伙饭,邻居们都嚷嚷在她家里吃。当天她做了14道菜,中间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就是坛子肉。上好的五花肉,大虾,墨鱼、炸透的鹌鹑蛋、酥香的肉丸、花菇一定要福建的、陈年的花雕,冰糖也不能是那种一粒一粒的,一层一层码好,不加一滴水,封口用浸湿的宣纸,文火慢慢煨上一夜,开坛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然后就只听见筷子和筷子碰触的声响。赵蕾说,“这道菜做起来不难,只是太花时间,材料要好,火候太讲究,要的是耐心和细致。已经很久不做了,实在是没有时间。或者大家现在都不爱在家里吃饭了吧,整天都行色匆匆,安静不下来了。而且多年前教我这道菜的婶婶刚刚故去,一想到,就会很心疼。”
那么,“简装版”的又是什么呢?赵蕾大笑:“是一碗面。”众所周知,各色味道丰富的面条也是独具四川风味的小吃,但都不太知道。很多四川人都是在小面馆里迎来每个清晨的。赵蕾说她最擅长的是脆噪面,这种很老成都的面条,在成都,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版本。酥香的肉臊子、擀碎的花生末、现炸的红油辣椒、下水一烫就好的翠绿的豌豆尖儿、加了各种香料熬出来的复制酱油,一步都不能凑合。说到这里,赵蕾自豪地说,她做的这种脆臊面在自己住的小区相当有名气,很多朋友到她家点名要吃她做的这种面条。她说,我曾经想过,有一天我不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开一家面馆,名字就叫“一碗面”。
“工作在路上,生活在锅里”,赵蕾最后这样形容自己,言简意赅,但淋漓尽致。看似随口道来的只言片语,让我窥见的是这样一个痴迷新闻更热爱生活的女子眼底的光彩。她对一次采访、一碟泡菜、一段剪辑、一份蛋炒饭的精益求精,对某次直播的遗憾,对做菜过程中某一个小心得的欢喜。都让人如此感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主持人赵蕾:痴迷美食 生活在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