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产品的兴盛,文化领域又一次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而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一整套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所构成的文化系统。①近些年,全国各地都在纷纷制作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影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家乡文化。随着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系列小品在春晚上连年火爆,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本文将针对这一热点问题,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入手,分析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再从传播渠道、效果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域文化传播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视剧 文化传播区域传播
在中国的文化版***上,东北文化无疑拥有着特殊并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很多人对于东北文化的了解,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春晚亮相的东北小品开始的。这种扎根于东北黑土地上的地域文化,就从那时开始了它的传播之旅。朗朗上口、通俗幽默的“二人转”、朴实诙谐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还有无拘无束的东北大秧歌,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无不体现着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张扬着他们豁达奔放的性格。
一、东北文化的传播现状
1、东北文化的传播渠道
人际传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精神投资有所增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游览,文化方面的人际传播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蔓延开来。
组织传播。就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而言,仅辽宁民间艺术团在2006年就演出了1760场,演出收入达到4200万元。②团长赵本山还组织了全国百场巡回演出,使东北二人转走出东北,“转”遍全国。
在展会方面,东北文化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该博览会是由三省的文化厅和***府部门主办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出了黑龙江冰雪旅游、吉林朝鲜族民俗村、辽宁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板块,全面展示东北文化形象,并且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展会,签订的项目超过100亿元。③
大众传播。最近几年,随着东北影视剧火爆荧幕,东北地区知名度一再提升。吉林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插树岭》、《都市外乡人》、《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种啥得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5年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集中,吉林省制作的电视剧占1/6。这被称为“吉林电视剧现象”。④还有赵本山的系列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也在央视热播。
2、东北文化的传播效果
东北农村电视剧广受欢迎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年前,韩志君、韩志晨兄弟就以《篱笆、女人和狗》(1989年)、《辘轳、女人和井》(1991年)、《古船、女人和网》(1993年),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枣花、茂源老汉、铜锁、小庚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之后,电视荧屏就先后被古装武侠剧、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所占据,直到新世纪伊始,《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插树岭》、《圣水湖畔》、《青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这些东北电视剧才又一次重回荧幕,势不可挡。据统计,《乡村爱情2》在央视首轮播出时平均收视率8.46%,最高时达11.62%。很多台词和人物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模仿对象,为日常生活平添了一份幽默和笑料。对此,很多人不禁产生疑问,甚至是怀疑,这类电视剧为何频频在影视界掀起热浪?为什么如此广受农民朋友,甚至是城里人,南方人的追捧和喜爱?
首先,响应***和国家的宣传***策,符合时代导向。2004年******在长春举行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走出加快振兴新路子。这是***中央、***对十六大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具体化。⑤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反映东北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从文化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策。电视剧《马大帅》中,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小翠、马大帅、彪哥,都是当代农民工的缩影,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境遇,都是现代生活的透视,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类似的电视剧,通过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生活化描写,反映了他们的心理、需求,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符合***和国家对农村的新***策宣传。
其次,讲述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干群关系、脱贫致富、计划生育、保护耕地、进城务工……既涉及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关乎农民精神面貌的变迁。因而不仅让农民,也让三代以上都是农民的市民产生了共鸣。
最后,编剧的才华、演员的功力、导演的组织紧密结合,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东北电视剧无疑凝结着东北人的智慧。土生土长的农民演员和导演对农村生活了如指掌,拍起剧来当然把握自如,贴近民情。方言、歇后语、俏皮话的运用更是为幽默的台词增色不少,其中很多都成了经典语句,常见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为平淡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三、东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东北文化产品素质不高
在东北的文化产品中,二人转、小品、农村题材电视剧都是有代表性的产品,当中的价值观念、民族风情、人文精神等等,目前也广泛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作为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的筛选上,也应该有一定的尺度和原则,不应该把太“民间”的东西都搬上荧屏。艺术始终是艺术,其观赏性不可忽略。台词中时不时出现的“荤段子”、粗话,都是文明社会不容许的,这种内容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东北人在全国观众心中的形象,更影响了人民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
2、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的后盾,产业发展活跃,传播的效果自然良好,相反则会阻碍文化的传播。东北文化底蕴浓厚,资源丰富,但是作为一个老工业区,第三产业的投入和关注过小,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不多,如果没有赵本山创立的“本山传媒”,东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另外,人才匮乏。新闻学、传播学是近年来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东北名校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计其数,但是主修传播的人才却无法进入传媒业,实在奇怪并且值得探讨。
四、东北文化传播问题的解决策略(区域传播理论)
区域文化,就东北地区来讲,指的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开放性需要我们将自身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吸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的精华;而兼容性则要求我们在吸取众多文化的同时,仍保留东北文化的特质,保证东北文化的主体地位。一切都要立足于本地域的文化,使东北的方言、东北的二人转等特色文化成为东北地域文化和魅力的一面“文化旗帜”。
参考文献
①嵇立会,《当代东北地域品牌文化传播的问题与策略》[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②
④刘润璞:《2006年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65
⑤赵维良,《根植于东北地域文化下的东北农村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责编:周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看东北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