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丹南部的重镇朱巴,2011年7月10日成了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它变成了我们这个地球上最新的一个国度――南苏丹共和国的首都。在我来朱巴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朱巴的信息。想象中,朱巴肯定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原始的沙漠绿洲,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为此,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到达朱巴以后,令我意外的是,真实的朱巴比想象中的还要封闭、落后和原始。
苏丹的南北一分为二,已经形成两个国家,它是冷战后又一个解体的国家。在南苏丹已经看不到阿拉伯人的面孔,他们与黑非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都是地道的黑人。苏丹南部本是苏丹最富庶地区,当地气候条件较好,石油等自然资源蕴藏丰富。但是长期战乱使苏丹沦为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而南部又成为苏丹最贫穷的地区。
朱巴作为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的首都。如果不是尼罗河水的滋养,这个地处非洲荒凉腹地的小镇,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原始村落。在朱巴这座将近40万人口的城市里,人们很难分辨出哪里是市区、哪里是城郊。如果发现一个地方茅草房密布,附近又有类似于中国农村的集市,那么你已经来到了朱巴的繁华区了。出了这个区域不远,又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和尘土飞扬的马路了。
朱巴市中心只有总统府附近才能看到柏油马路,据说整个南苏丹仅有60公里的柏油公路,而且都是2010年下半年以后才铺设完成的。公路远不能将朱巴和其他城市有效连接起来,每逢雨季许多地区道路交通便彻底中断。在市中心的主干道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将马路上的沙土卷起,滚滚沙尘裹着浓浓的汽车尾气,向马路旁的店铺弥散开来。当地人似乎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一群当地人围坐在路边的烤肉摊上,七八个人一桌,喝着可乐、啤酒,尽情享用一大盘烤鸡。我在朱巴市区很少见到两层以上的水泥建筑。无论是我住的朱巴饭店,还是过去的苏丹南部自治***府办公室,都是用铁板和泡沫塑料填充的临时建筑。居民大多生活在当地传统的茅草房里。这种茅草房一般是用当地特有的泥土砌成一堵圆形围墙,再用一把把捆扎起来的茅草铺在上面作房顶。当地人说这种看似简陋的建筑其实通风透气,恰恰适合这里燥热的气候。的确,朱巴白天的最高气温竟达38摄氏度以上,在太阳下稍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暴露的皮肤也被灼得发疼。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苏丹南部800多万人口中九成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即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即使粮食丰收,仍有17%人口的食物得不到保证。每年有5万名儿童受营养不良威胁。在朱巴街头,时常可以见到各种改装的运水车。笨拙的车身在崎岖不平的街道上艰难爬行,水箱里的水被颠簸出来沥沥拉拉洒了一路。朱巴市区没有自来水系统,全靠这种运水车将未经净化的尼罗河水输送到市区内的各个取水点,然后各家各户再到取水点打水。于是,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头顶水桶的妇女和小孩。她们熟练地把几十斤重的水桶放在头顶,一只手扶着桶边保持平衡,艰难但灵活地穿梭在泥泞坑洼的小巷中。
有人说,苏丹南北***就像连体婴儿做了分体手术,手术本来就不易,分体后的两个小婴儿如何学会***生活才是最令人担心的。不过,尽管经济基础薄弱,但巨大的石油收入还是能为南苏丹的发展提供保障的。我在朱巴街道两旁也时不时可见一栋栋刚刚竣工的新房子。最高学府朱巴大学也在组织喀土穆分部的师生南迁。伴随着投资热潮的开始,市中心大型广告牌竖了起来;由于增添了大型发电设备,朱巴的停电时间也大大减少;无线网络速度逐渐加快。南苏丹***府还开始进行城郊大片土地的开发项目招投标,希望把涌入的投资者分散开来。一些外国公司代表也开始进驻朱巴的旅馆洽谈业务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朱巴:地球上最新国家南苏丹首都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