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果,又名九层皮、潘安果等,现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日本和印尼苏门答腊也有少量栽培。成熟时外果皮色泽鲜红,质感如天鹅绒,种子黑褐色,犹如美人的“丹凤眼”。
在古人眼里,“丹凤眼,柳梢眉,樱桃嘴”可以说是美人的标准。而在植物界,外表美丽的果实虽不胜枚举,但能用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形容的却仅有一种——凤眼果。
凤眼果是我国岭南地区的珍稀果品,它的母树为梧桐科常绿乔木“苹婆”。 “苹婆”的名字虽译自梵语,但它的原产地却在中国,是绝对的“本土制造”。苹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尤其在广东珠三角一带,有着近千年的栽培历史。
凤眼果是十足的“美人胚子”。它外形美妙——豆荚一样的果皮里包裹着几颗果仁,当果实快要成熟的时候,外果皮会开裂出一条细长的缝隙,黑褐色的果仁就会轻轻探出头来。远远看去,挂在枝头的果实就如同一只只眼角上扬、美艳无双的丹凤眼,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成熟期极短,凤眼果“睁眼”总如昙花一现,很少有人能一睹其芳容。
在广东,凤眼果常用作“七姐诞”(七仙女生日)时的祭品,因此又被称为“七姐果”;而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潘安果。七仙女的美貌自不必说,潘安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把凤眼果比作潘安,足可见人们对它的推崇了。
可好看归好看,人们也许会好奇:凤眼果会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凤眼果算得上植物界秀外慧中、全身是宝的典型。它的母树苹婆,四季常青、冠大荫浓,常被用作庭荫树和园景树;而凤眼果的果皮可以入药,具有和胃消食、解毒杀虫的作用。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凤眼果美味的果仁。去皮后的凤眼果果仁色白质软,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食用时可蒸可煮,甚至制成蜜饯,其风味与板栗相似,但口感甜香、肉爽又更胜板栗一筹。现代岭南名菜中的“凤眼果焖鸡”、“凤眼果烧肉”就取材于它。而熟悉《西游记》的人更是应该记得,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归来,唐太宗设宴接风,其中一道佳肴就是凤眼果。
凤眼果极受欢迎,但人们在购买它时可要仔细辨别,以免挑到了它的“孪生姐妹”——假苹婆果。假苹婆果母树与凤眼果母树为同属“亲戚”,树形、果实都有几分相似。只是假苹婆果远不如凤眼果闻名,且主要用于入药,较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