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都有一些困惑,比如学生不爱写,不会写,没有可写的。其实作文就是做人,知人者为智。光会分析,没有文学积淀,理论支撑也是不行的,要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学生如果只是读书不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只能被看作死读书的人,所以要要求学生读人间百态,写世间真情。如果一切都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知人;读书;读人生百态;阅读;作文
中***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2-0143-03
“要写作文了,太好了。”这是少数学生的心声。“又写作文了,天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历年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熟悉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会这样犯愁?是因为古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平多阅历,才会胸中有丘壑。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作文训练,失去生活根基,作文无物可写也是必然的,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此阅读非彼阅读。我们要读人,读书,读生活。
一、知人者为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出高质量、优秀的习作,真可谓各尽所能之事,只认为讲了技巧,把学生关进屋子里写作就会有佳作。其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自以为倾囊而授,急得满头大汗,说的口沫横飞,总以为学生这一下可会写作了,领会了写作的精髓。其实事与愿违,到头来学生竟然不知如何下笔,纵然下笔,写出的文章也是不伦不类。结果是教师伤心,学生烦恼。我问学生假大空的文章你们爱看么?学生是摇头的。我调侃他们,那为什么大家还前赴后继呢?
写作文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那就是写作要以人为本,以真为纲,源于生活,发于激情。 有一天我的课堂上,一个男生戴帽子上课。这个男生很倔犟、冲动喜欢和别人发生矛盾。我当时想立即批评他,但我变换了一种方式,我说:“当时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吴宗宪曾一度不看好他,认为他的音乐没有前途,当时周杰伦每次出来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都是戴着鸭舌帽。你能告诉我这样的举动是反映了什么心理吗?”
学生们都笑了,可那男生依然戴着帽子。我接着说,“不要用外在的物品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好的。”这男生拿下了帽子,他的表情是倔犟的,但是这倔犟表情的前一秒是羞愧。
我接着说:“其实,刚才咱班的某某脸上出现了四分之一秒的羞愧的表情,这是他真实的表情,不屑的表情只是掩饰。我觉得,知道羞愧,就是知道自己不对,知道自己不对就是证明他是心地善良的,大家说是么?”学生们都用宏亮的声音说“是”。 然后我接着问,“其实人的动作、表情、语言都反映了?”同学们齐声回答是,“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写作要以人为本。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就是说人的性格特点、品行往往暴露在自己的行文中。所以说,培养学生写作同时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其实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多的学生和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学生比较的话,他们的作文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的作文白话太多,我们虽然提倡文章要抒发真情实感,不鼓励华丽空洞,可是面对学生没有任何质感和思想内涵的文章时,我还是会着急他们的阅读量太小了。
有的学生的文章,文笔老练、语言生动、个性灵活、思想成熟。和这样的学生交流的时候,知道他们从小都是读了不少的书的。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如此吧。
当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问我拿破仑是谁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读书是要落到实处的,并且是刻不容缓的。我要让他们知道书的珍贵。书是我们的知识文化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会利用好一切的时间来宣传书籍的好处,像《论语》教会我们学习方法、态度、做人的真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会我们坚强勇敢;《鲁宾孙漂流记》教我们学会野外求生、坚忍不拔;《童年》教我们认识苦难。这些文学作品或讲求以情动人,寓教于乐,或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在自己的写作时时刻注意情景交融。读书是很重要的。按照课标课外阅读要求,我把初中阶段必读的书目,让他们抄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面。如:《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伊索寓言》……其次,课外阅读应该结合课堂教学,使读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使课内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读书的快乐,在心里自然状态中尽情地汲取与古今中外“名师”对话的精神营养。
从理论上讲,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胆创新,重视创造语文作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我利用每天上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来台上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他们的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每天读一点,写一点,和同学交流一点,老师点拨一点。长此以往,这一点又会积累成多少呢。即使有的学生是应付差事,可长时间熏染在书香里,也会有所益处吧。
也可以在班级放置一小块黑板,每个人每天写上一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既增添了班级的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看似很微小的事情,其实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三、读人间百态,写世间真情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就像一粒粒微小的因子。人间百态,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
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就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机会,包括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书报、写信……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的话,近年来媒体飞速的发展,看电视、读报纸、看网页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语文学习的领域――“媒体语文学习”。难怪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这都是为我们的作文写作在积累素材。
如果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同课堂上的作一比较还会发现,它比课堂上的机会要多得多。从空间方面说,它以社会为课堂,因而范围大得多;从时间方面说,人只要进行社会语言交流,无时无刻不是在学语文与用语文,因而无所不在;从内容方面说,它包含了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因而丰富多彩;所以,人生的百态就是你作文的材料。
我鼓励学生多看新闻,报纸还有杂志。有次私下交流的时候,我们讲到了战争,我说从古至今战争都是残酷的。我在电视中了解到巴基斯坦人民是靠橄榄为生的,橄榄园大片的土地被以色列人占领并建立了防守炮楼,所以只要巴基斯坦人想要摘回自己的橄榄就会被抢扫射击毙。
这是很残酷的。巴以的矛盾冲突历来是个难题。针对这样的现象,国际组织了大量的志愿者来到以色列的地盘去帮助巴基斯坦人摘回属于他们的橄榄。
学生们听后都对这些新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开始回家看新闻,看实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来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
在一篇习作中,一名学生就把我举出的这件新闻事例写在了自己的作文里,向世界呼唤和平。
那么,身边的事情大家就充耳不闻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的学生说,我没有什么写作素材,我每天过的都一样,上学、放学、回家吃饭。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陷入了一种麻木之中。很多事情不会让他们产生感动。一写到亲情,就是妈妈在“我”病的时候给我熬粥,头发都白了。一写到友情就是,“我”和谁产生了矛盾,后来矛盾解开了,“我”很后悔。一写到师生情就是,我们的老师在电灯下批改作业。
我问他们,“你们觉得生活就仅仅如此么?那么大家错了。”我给他们读了一篇范文。是一个孩子放学贪玩晚回家,妈妈很焦急的等待他两个小时的故事。
这个学生,把在门口等待因贪玩而忘记回家的孩子的妈妈,写的细致真实。他写到,“我在远处看见妈妈,一个劲的在原地转圈,脸色发白,嘴里嘟囔着什么似的。她看见我过来,无光的眼睛立即放出了光彩,一个健步冲上来。”
还有一个作文选上的文章,一个孩子写的就是扶自己爸爸过马路的故事,他用了很多的语言神态描写。作文是,他小的时候,爸爸牵着他过马路,叮嘱他小心,看路等,到了小作者长大后,却变成了他扶着爸爸过马路,还要不停的叮嘱爸爸过马路小心,看路。这种角色的呼唤,实际上写出了小作者的成长和他对父爱的深刻理解。
其实,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妈妈等待自己子女回家的故事可以说每天都上演在每个学生的生活中。爸爸牵着孩子过马路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可是他们麻木了,不感动了,不去捕捉了,不去记录了,生活的真实你不去品味,不去感动,那么又有什么道理把你的假情感展现在别人的面前呢?
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书的滋养,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都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身边的人,观察周围的事,关心国际社会的实事的土壤中产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作文应当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读书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闻实事,从而把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体现在具体的作文中。
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读人,读书,读生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据可依,有情可抒,有感而发,不做无米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