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1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像、***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博平199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2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像、***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博平199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3
第二语言写作中语言不得体现象成因探析
母语阅读能力和外语水平对外语阅读的影响
三种高中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
高中生外语焦虑源及其关系的个案研究
高中英语教师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高中生英语阅读现状调查
高中生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英语课堂的三步增量法
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问题例析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文本再构的实践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评析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过渡问题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论中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说课
评课
“我与‘新标准’的故事”征文大赛通知
第六届“新标准杯”基础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大赛通知
语法教学的理论与原则
英语课堂任务的内涵、特征、类型及设计
在中学英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学习策略训练对听力元认知意识的影响
教学时间分配与英语写作错误分布的关系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
通过设立“英语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实验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
从两个教学片断探讨有效提问的设计
高中英语常见书面表达试题及解题策略
任务型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任务型阅读试题命题思路及对教学的启示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策略训练
英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误区及对策
外研社向全国八省市捐赠千万元中小学***教育产品
阅读认知模式的运作及其应用
对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几种误解
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语言输入策略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从社会互动视角看初中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
初中英语观摩课上的师生互动
***式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重组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微观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三英语复习课听课效果的调查及启示
任务型英语教学案例及点评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英语中考模拟试题中书面表达题的命制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09年高考英语山东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听写在初三英语复习中的应用
高三英语教与学的思路及策略
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在英语报刊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
morethan的基本用法
《基础英语教育》——一个展示英语教科研动态与成果的良好平台
我的良师益友——《基础英语教育》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期刊论文的统计结果放在国内和国外大背景下做个比较,可以从中了解到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相对状况。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和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与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的对比分析国内教育技术论文数量为国外同期教育技术论文数量的7倍,至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是否真的产生了远多于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魏顺平(2010)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只是某个学科中的某个领域;另一方面,相较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研究、教学研究、习得研究等,教育技术研究相对薄弱。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期刊类别分布,汉语教育技术相关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类期刊上的论文最多瑏瑥,其次是教育技术类。这从侧面表明,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是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和应用出发来讨论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在探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以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说明和论述。与国内外期刊论文数量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下***是2005至2011年间,汉语教育技术、国内教育技术和国外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年度走势***为便于观察年度走势,即曲线的斜率,此处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放大100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个特点:(1)汉语教育技术发展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均呈总体上升态势;(2)汉语教育技术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在近期均呈走低状态,进入反思或审视阶段;(3)汉语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相较于国内和国外走势(从曲线别点上看),更接近于国外。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内容的对比分析《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代表了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各项内容。通过对敏感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不一致的方面和研究欠缺的方面。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及特点《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频率信息可以显示出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受关注程度的全貌。频率越高,受关注程度越高。为了相对集中地反映这期间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特点,我们对敏感词按类别(范畴)进行由高到低排列后总结为如下两点:1)技术应用紧密围绕“语料库”、“多媒体”和“网络”,相关论文数量最多者为语料库,其次是多媒体,再次是网络。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包括的语料(数据、资源)类型有汉语母语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动态作文语料库、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学习者语音语料库、错字别字数据库、教材语料库和教学用字库、词库等教学资源,涉及的研究内容有语料库(数据库、资源库)的建设、加工、工具研发和应用等。这是语言教学中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大特色。(2)“多媒体”的相关研究涉及超媒体中的***片、视频媒体的应用瑏瑦,可视化、概念***,编码,多媒体教材和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资源建设、利用和开发,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多媒体环境等。(3)“网络”的相关研究包括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网络虚拟社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教师培训,网络教学设计、原则,网络平台需求、功能、开发等。2)“汉语知识教学”相关论文数量与“汉语技能教学”相关论文数量相比,前者多于后者。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知识教学”相关研究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中国文化教学等;(2)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技能教学”相关研究包括口语、听力、视听说、视听、阅读、写作教学等。
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1)包含的研究层面和类型一致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的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包括了三类:理论研究(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认知策略、教学环境)、相关技术研究(如多媒体、语音识别、计算机模拟、语料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源)。这一结果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全面的、积极的,从研究层次和类型来看,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是一致的。另外,世界教育技术研究表明,教育技术研究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技术为特征相继变化的发展历程(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格局,并且汉语教育技术还受到一些专门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汉语语音分析技术、汉语语料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都被积极引入到了汉语教学中。2)紧随新技术创新出教学新方法关于聊天工具和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教育技术讨论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汉语教学中,它的交互性对语言教学无疑是有意义的,符合现代教育倡导的合作学习原则。它通过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任务或功能教学,开展相互交流,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驱动,促进学生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练习汉语说与写,也在文字或语音的输入过程中习得汉语。此外,过去人们固有认识中不适合于成人学习的游戏软件或游戏方式也受到关注。事实上,正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课题,寓教于乐又一次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探讨如何促进“生活体验、乐趣与学习的目的和手段相结合”等问题(祝智庭等,2010),学者们提出游戏化学习(game-basedlearning)及教育游戏(educationgames)。教育游戏研究可以把传统的游戏软件提高到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汉语教学和学习的报告。涉及三种形式:第一,研究汉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网络聊天形式开展教学的问题,如何敏、张屹(2008)(利用邮件、网络论坛),袁伟、刘娜娜(2010)(利用聊天工具)。第二,研究应用博客、微博,乃至有声博客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陈育焕等(2009)(利用有声博客)。第三,研究运用教育游戏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蔡莉、刘芳妤(2011)。因此,可以说汉语教育技术在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面,合着时代的脉搏走在形式和方法的前沿。研究内容不一致但有其合理性的方面1)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研究在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课件(courseware)和超媒体(hypermedia)的关注呈下降趋势;有关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呈下降趋势。魏顺平(2010)认为,“这应该是受当前网络技术普及的影响,课件和超媒体是单机环境下用来呈现学习内容、开展个别化学习的媒体”;“这同样应该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但是,我们对《敏感词数据表》的分析表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而是受到持续性的关注(敏感词“多媒体”的年度频率未见明显降低,其频率也没有被“网络”的频率所超越)。我们认为,这是学科特点使然。“多媒体”这一敏感词在汉语教学论文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年度受关注程度较高,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各种媒体技术在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汉字教学为例,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的读音需要声音媒体支持,汉字的笔顺书写作为动作技能的教学理应用动画或影像技术支持,汉字的义项和构词等用法信息离不开文字技术的支持。这些既是汉语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由汉语和汉字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多媒体”受到持续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始终脚踏实地,更多地着眼于学科应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空谈教育技术。2)网络技术受重视程度未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课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Internet、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和虚拟教室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internet/网络课程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魏顺平,2010),“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研究是当前主要研究内容”(祝智庭等,2010)。但我们对敏感词“网络”(及相关)的考察结果并非如此,而是总体变化不大,按年度在较少的数量间略微波动。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个。一方面,在我们所考察的样本期刊上发表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作者大多数为国内学者,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关注的研究问题主要是针对成人的课堂面授,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且绝大部分为“1+0”模式,而非“1+n”模式瑏瑧;另一方面,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身处优越的目的语(汉语)环境,他们课外利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远比现在还不甚理想的网络教学或远程辅导的效果更优;第三,由于网络教学受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如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语音识别技术、人机对话)和理论研究的限制(如自主语言学习研究),目前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听、说这两个语言技能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效果不理想所致。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网络数字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构建定将为汉语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也将迎来汉语网络学习的新局面。
在汉语教学中,由于该项研究与教师们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历年来与课程有关的汉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始终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真正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echnologyintegration)为指导思想和理念,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的论文相对匮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后就会发现,大多数只是就教学中具体应用问题有感而发的教学体会或经验,这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尚有距离,今后应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从理论上探讨媒体形式与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相关效应(如什么类型的汉语知识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来表现?什么样的汉语技能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开展训练?);根据Paivio(1990)双编码理论,言语能力、言语习惯与偏好、表象能力与偏好间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是有一定偏好的,应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并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自身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从整合的特点、作用和方法等出发进行研究,结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逐步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操作策略,真正体现AECT,04瑏瑨提出的创新宗旨。2)关于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是近年来国外教育技术研究中受关注的重点或热点(魏顺平,2010;祝智庭等,2010),反映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但是,从《敏感词数据表》的年度分析来看,“教学设计”并非实际研究中的重点或热点,也没有被历年来的汉语教学研究所关注。当前,汉语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应用已经走过了探索和试验阶段,逐渐趋于成熟。或者说,技术因素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再是依附于教学的一种附属品或点缀,也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例如,当前大多数情况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师备课离不开信息技术,汉语教学和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信息技术。当信息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全方位融入汉语教学之时,教学设计必然与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有所不同。脱离教学设计的技术应用,片面强调技术的应用价值的思潮,不仅难以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也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宗旨。因此,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广泛地开展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对教学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努力实现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的深度整合,对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将会认识到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和角色的价值、作用和需求。(桑新民,2009)3)关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实验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显示,教学有效性(instructionaleffectiveness)是历年关注的重点,它表明教育技术的各项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学效果的改进上(魏顺平,2010)。我们通过对《敏感词数据表》年度使用频率的分析发现,在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这个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表现为汉语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的倾向。这种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和改进的方案。然而,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来看,对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效果问题,谈及的多,付诸实际研究的少;在付诸实际的实验研究当中,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并不多。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背景的复杂性导致实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这方面的研究应加紧开展。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语料库技术的语言习得实验研究,可以回答双编码教学是否有助于语言习得的问题,可以揭示基于***形和语言双编码输入条件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建立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而开展计算机模拟,最终为设计出智能化的汉语CAI创造条件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有效性问题应该用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它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学习成绩、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课程评价、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材评估、教师和教学方法等。郑艳群(2012)指出,对汉语教学而言,应该更加重视对语言微教学环节和微技能教学的研究和把握,汉语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更好地揭示汉语学习规律,指导和管理汉语教学。
余论:汉语教学叙词研究与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应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汉语教学和研究。一方面,面向国际大视野的汉语教师,对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新生事物历来有尝试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走向世界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都将面临各类技术环境支持的汉语教学。因此,在当下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讨论汉语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纵观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理论问题的探讨,还是对教学应用和相关技术等实践问题的研究,近年来的成果都是令人瞩目的。本文以敏感词为特征分析了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相关文献,与世界教育技术现状和趋势对比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世界教育技术发展同样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论文数量和总体走势与世界潮流相一致,在理论研究、相关技术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基本吻合;汉语教学教育技术研究有强烈的学科特色;汉语教育技术应加强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特别是站在教学设计的角度统领汉语教育技术向纵深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以及教学实验研究。目前,关于汉语教学主题标引工作,我们所能查阅到的权威参考资料是许维翰、杨金香编《世界汉语教学主题词表》(1993),显然该资料中反映的汉语教学研究面貌已经不能适应二十年之后当今对外汉语学科发展的形势。任立清(2001)提出过修订设想,但目前我们没有看到进一步的研究结果。由于没有可用和适用的汉语教学叙词、术语,以及表达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体系表,本研究只得通过自拟的方式,并称之为“筛选词”,用来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对于全面和准确了解更多信息有一定难度,这是我们感到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认识到通过利用叙词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分析,可以从历时的角度了解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历程,也可以从共时的角度观察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其对本学科的影响,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和清醒地认识到本学科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不足和努力方向。这对学科建设、促进和推动学科的发展有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我们也特别期待汉语教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尽快开展本领域叙词和词间关系研究,并动态报告研究成果。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听力训练;口语的提升
英语教学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展多年,但英语学习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学生只是为了考而学,有的学生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却不会用英语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以熟练说出各种时态语法,面对听力新闻却只听懂一两句。俗话说学以致用,而我们却舍本逐末,这不得不说是应试教育的一种悲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考,只看成绩而忽视了用。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获得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 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转变以考为主的观念,落实到以用为目标。
2 重视听的环节。
据美国著名外语教学法家Wilga M.Rivers 在“Principl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一书中的统计,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在人类活动中,听占实际时间45%,说占30%,读占9%.可见,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听的能力,指学生吸收和理解言语材料所载信息交际能力。它是一种主动型、隐性的技能。学生通过听可大量吸收新的语言材料,加深所学语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呢?
2.1 营造和谐氛围,扩大听的渠道。平时做的听力技巧专项训练,多是测试性题目,目的性太强,做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排斥、甚至反感,从而失去对听力的兴趣。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
2.2 教授一定方法,提高听力水平听力。作为一种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在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则需专门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定的听力技能和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识别技能,即识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的技能。例如能辨别出听力材料中多数单词的词义,组合成的词组意义;同单词在此处的具体义项;能听懂对话里一些明显的连读、典型句型等。(2)抓主干,即通过听关键词、语调等手段来抓内容大意。因为事实上我们也只需要知道其主题大意,而不需逐字逐句,一字不漏地全部接受,那也是不可能的。(3)降低焦虑,减少情绪障碍。轻松愉快的心情与积极主动的情绪对提高听的效果非常重要。反之,学生不愿听,无兴趣听,或者担心听不懂面焦虑紧张,听力材料过难,语速过快,气氛压抑,听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3 提升说的能力。
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偏重语法结构的分析、讲解,及机械的句型操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特别要在以下两方面要加强口语训练。
3.1 在培养学生讲英语习惯方面加强口语训练。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练好各种句型,教师要创设语言环境,注意情景对话,不孤立教学单词,努力培养学生讲英语的良好习惯。(1)进行多种训练。在对学生句型训练时,每学一个句型,都必须通过重复、模仿、替换、转换、扩展等多种训练,达到熟练程度,为培养学生讲英语的习惯奠定基矗起先应从很容易的句子着手。(2)做重复交流活动。练完句型,如果学生们达到了理解的程度,教师应按照上下文逐渐地创造一些交流活动,如介绍情景活动:“去商店买东西”(go Shopprng),让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让另一位扮演顾客,“Can I help you”“How much are…… ”让两位学生利用日常交际用语去演或实习买卖东西这一活动。通过这种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日常交际英语的用法。
3.2 在鼓励学生用英语对话方面加强口语训练。
在培养学生讲英语习惯的训练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含羞,产生不敢讲、不愿讲等心理障碍,教师应采用鼓励的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1)在面对全体中要有所侧重。在训练中,教师要把侧重点放在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身上,除了鼓励、指导外,应给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逐渐由羞怯变为敢说。同时,教师一方面给他们做示范,一方面对他们要有耐心,态度和蔼,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2)在训练中多给些有趣的话题。中学生活泼、好奇、好表现、善模仿、喜欢交际。鉴此,在训练活动中要多创设一些有趣味的对话内容。如:talk about “your family,your favourite food/sports”?等等。(3)要及时纠正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在练习过程中,特别是口语活动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初中生的知识多半是听来的”、“不会说就不会学习。”这些话虽有夸大其词之处。然而,听、说,作为人类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对读、写能力的发展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听说教学,不仅符合语言学规律,也是现代英语学习的需要;是改变现行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现象,摆脱“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通病的形势所趋!以学为基础,以用为目标,还初中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资源频道 2009、04
[2]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听力训练》 初中教学论文网 2009、01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国内语文教育
华文教育实际包括两部分,海外华文教育和国内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华文教育则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海外华文教育。它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国际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承族裔语言文化的民族教育。它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包括侨民、外籍华人、华裔和少数非中国血统外国人。以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素质,增强对中国的感情和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为任务。[2]通过比较分析,能使海外华文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比较
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语言能力,培养族裔后代的民族母语和文化的基本行为能力,以适应所在国家和华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国内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人的交际能力的工具性学科。[3]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因此,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母语文化的能力,都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民族素质的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华人族裔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要求的所在国公民,也就是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要培养学生所在国家的公民意识。这就要求海外华文教育必须认同所在国的教育目标,认同所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比国内语文教育更丰富的内容。
教学对象比较
国内语文教育以在大陆地区居住和生活的公民为主要教学对象,即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教学对象范围主要在国内,对象相对固定。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包括少数非华裔外国人),这一教育对象使海外华文教育既区别于国内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又区别于国内对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进行的汉语普通话教学。[4]在华裔学生中又有当地出生的华裔和新移民之分别,其中新移民又有来自中国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的人之分。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跨国界的,是国际间的教育,它为一切愿意学习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士提供学习汉语语言及文化的机会。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教育的其教学对象范围广泛。
教育环境比较
教育环境分为校内教育环境和校外教育环境。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不论是校内教育环境还是校外教育环境都以中文为第一语言,具备多种能直接运用所学语言的载体。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中所包含或表达的语文内容能较好地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主体易于理解和感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及平时的交往中有着丰富的展开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可能。
海外华文教育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学校授课和平时交流时主要为所在国的语言。校内辅助学习中文的场所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将所学知道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虽然可能有些华裔学生在与其家庭成员交流时会运用中文,但社会教育环境的以所在国的语言为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将所学语言运用于实际的机会。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来说存在较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国内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方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
海外华文教育是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上具有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校内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之分。这些课程一方面是有学校为主安排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体现为“教、学、做合一”。另一方面是参与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其学习水平,使其体会到“生活即是教学,教学也是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实际运用,有较具体明确的实践课程,而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也重视实践,但更多的是将其潜移默化地安排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明确的语文实践课程。
教学评估比较
教学评估一般以教学目标为评估标准。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估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估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估,还是对教师的评估,都仅局限于学生的笔试成绩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评判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样是以授课学科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甚至成了惟一标准。
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评估对学生而言,是看其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对学校而言,是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所在国教育***策;对社会而言,是看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和要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言语行为和文化行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母语能力和民族精神气质,因而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行为水平才是真正的教育成绩,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总之,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时应该因材施教。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状况进行教育。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士施以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国际化教育,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由于海外华文教育及其教学环境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大都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的要受到所在国经济的资助,这也是华教的努力方向。[6]所以应该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牡,2000:13.
[2] 黄碧芬,陈嘉庚.“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8.
[3] 彭俊.浅谈华文教学的改革:1994年华文教学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贾益民.华文教育学学科建设刍议—再论华文教育学是一门科学[J].广州:暨南大学报,1998,(7).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声调教学 汉语声调 双音节声调 汉语第二语言声调 对外汉语声调
一、背景综述
(一)声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赵元任(1959)认为,声调在汉语中承担非常重的负担[1]。声调比声母、韵母重要。声调对意义识别的影响比声母、韵母更大[2][3](马燕华,1994;林焘,1996)。传统教法教材正好与此相反[4]。(关键,2000)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反对的声音。例如,有人说语境能帮助识别意义,因此声调并不那么重要(《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2004),这种观点并不能站住脚。笔者在2011年撰文对此作了反驳,关键问题是初级学生声调水平不高,别意的问题尚不严重,但到了中高级,原来偏误严重的声调就使学生产生混乱了[5]。(方湘,2011)
还有一种来自英语世界的想法(师生都可能有)是,当英语的发音不那么标准时,并不太影响意义的区别,就像印巴英语、欧洲口音、非洲口音的英语等,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英语语音变体。同理,汉语也应该如此,发音不准确不太影响意义区别。但事实并非如此,汉语中双音节组合占74.14%,三音节组合占11.99%,四音节组合占7.18%[6](丁雷,2013),据此可推算出单音节占比6.69%。也就是说,单音节和双音节组合合计占到80%以上,音节如此之少的词语如果声调偏误比较严重的话,就完全失去了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为提高准确性,汉语除了语境、音高和调型外,还包括韵律层级,来共同辅助识别意义。
(二)传统的声调教学
1.传统声调教学的内容
传统声调教学的内容是以单音节,也就是以字调或者字典调为基础的,内容非常有限,而且几十年来未有任何突破,教学效果欠佳,洋腔洋调比比皆是。大量教材中仅有以下内容:
(1)四个声调的调值(赵元任五度标调法):
高平55,上升35,拐调214,下降51;而且***形过于简单,无法反映音高及音高变化的基本要素。
(2)三声变调(还有很多师生双方都不清楚变调规则):
在三声前变为二声,在非三声前变为半三声。
(3)轻声只有音高没有音长,音高有四个调值。
(4)“一”和“不”的变调(但“一”作序数词时不变调)。
2.传统声调教学的弊端
传统声调教学是建立在单音节基础上的,正如关键所说,声调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计划弱、教材弱、手段弱的缺陷,缺乏层次性、有序性。教学方法单调、不直观,也不客观,存在着无法与语言交际衔接的弊端。至今没有兼顾声调语调训练的教材[7](关键,2000)。池扬琴指出,声调教学只在语音阶段重视,到了基础阶段就不太关注了[8](池扬琴,2005)。笔者再加上一条:在纠调方法上,“示范―模仿”泛滥成灾。关于节奏韵律练习,除个别教材加了重音练习以外,其他几乎完全没有。
(1)传统标调法误导学生
传统的声调标调法对师生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1)误导1
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单纯发出四声就可以了,完全没有体现出语流中各种声调之间的关系。另外,三声变调规则在传统标调法中完全无法体现,余霭芹称之为“以一概二”[9](余霭芹,1998),需要学生在说话的一刹那自行进行规则转换,严重影响了流利度和正确率。
2)误导2
学生依据这样的标调法,会误认为每个音节声音的大小和长度都是相等的。
因此,传统单音节教法对于长短的差异完全没有任何体现,而它们在语***上看是各不相同的。如***1。
***1:
(2)学生对于汉语声调的困惑
为什么汉语声调,教一套却说另一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四声规则(高平一声,上升二声,下降四声,拐调三声,再加轻声),说出来后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呢?可是单独发音时,老师说我们都发得正确啊?
(3)教学效果上2:8现象普遍存在
传统的单音节声调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多数学完后还是洋腔洋调。只有少数学生发音清晰自然,显然这些少数人不是教出来的,只是他们个人天赋所至罢了。
(4)大师的理论没有得到全面的继承
传统单音节声调教学法仅采用了赵元任的五度标调法来标调值,片面理解了大师的学说。其实大师自己都说“类不混”[10],一些后继学者,如林焘也讲“分清调类”[11],都是要重视声调的特征[12](王安红,2006),而非强调绝对的调值。赵元任还提到,声调和语调的关系是小波浪跨在***浪上,是代数和[13](w元任,1968、1979);提出中性语调和口气语调[14](赵元任,1929)、表情语调[15](赵元任,1933、1935)、橡皮带说[16](赵元任,1922);并提到有关调域的例子,如“电报、电话”,不是他以前说的53+51,而是前字是一个小51加后字一个大51;最重要的是,赵元任指出,汉语中任何声跟任何声连起来,头一个总是轻一点儿,后一个总是重一点儿(除掉第二个是完全轻的时候),等等[17](赵元任,北京再版1980、台北1959、再版1968)。这都证明了短长格式的存在,并且对汉语初学者来说,我们只能重视中性语调。要全面继承赵元任的理论体系,不能割裂为仅剩下单音节的5度标调法,那会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
长期以来,职业语言教师不满足于传统单音节声调教法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成功率。大家期待具有更高成功率的新系统的出现,就是这套“非单教学法”。
3.如何从单音节教学法走向非单教学法
调域问题暂不考虑,因为目前尚不影响教学,同时它也是语调范畴的问题。
***2:
***3:
***2、***3说明,所谓汉语标准的单音节声调是不存在的,相同的声调在语流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让机器/软件扫码,它能认识语***,一定能发出母语者的音。可是人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出路就是找到一个中间途径,把机器码,也就是物理***,转换成人类可接受的,但又不失自然风格的符号(音高+音长),也就是心理***。这就是“中文声调非单音节教学法”(non-monosyllable approach),以下简称“非单教学法”。既然是非单音,就一定会考虑韵律。目前的韵律只有长短,淡化音强。为了摆脱单音节教学法,我们重新作了归纳。
二、非单教学法所使用的语音规则及其标调符号
(一)全部规则介绍
1.规则1:汉语是内紧外松型的语言,而非重轻型的语言[18](王洪君,2008)
小规则a:音步(foot)①是汉语句子的基本节奏单位。
小规则b:音节组成音步的规则是“二常规,一、三可容,四受限”②。
小则c:汉语句子节奏的规则是“音步趋于等长,音断气不断”。
小规则d:摩拉(mora)是汉语中最小的节奏单位。轻声组双音节前字是标准的双摩拉长度,后字是标准的单摩拉长度。非轻声组双音节无法用摩拉衡量,只能说前短后长。也许前字是1.3摩拉,后字是1.7摩拉,目前无人测定。现在认识到轻重在汉语里应该是短长。赵元任、徐世荣[19]都认为非轻声组中,短长型的占多数(赵元任,北京再版1980、台北1959、再版1968:68)(徐世荣,1982)。
小规则e:汉语的音长比音强重要。强调时主要用音长来表现,而非音强[20]。(林焘、王理嘉,1985)
2.规则2:声调的关键点③[21](陈,2006)
小规则a:四声的起点和二声的终点都是关键点,配型***中用方框表示。
二声的关键点导致二声成为西方人学习汉语时最难发正确的声调[22]。(毕芳,2011)
小规则b:四声的起点是所有声调中的最高点,一声不是最高点[23]。(林焘、王理嘉,1985)
3.规则3:关于3声的规则
小规则a:全三声很少用。语流中“全上”占三声音节总数的4.7%,而“半上”占三声音节总数的82.4%[24]。(陈明远、朱竹、刘骥,1983;胡炳忠,1989)
小规则b:三声的本质是“低”,而非“拐”。赵元任(1948)将“半上”作为***声调教授。此外还有吴宗济(1992)[25],余霭芹(1988),赵金铭(1988),马燕华(2000),陈明远、朱竹、刘骥(1983),胡炳忠(1989),蒋以亮(1998),杜秦还(1992),曹文(2002)[26],王安红(2006)等。
小规则c:上声在非轻声组的前字和后字的位置上都变为短低音,在轻声组的前字位置上变为长低平音,即不要轻易往上拐。除非在强调时读全三声,这在低年级的汉语学习中很少遇到。
4.规则4:将轻声与短的半三声归并为短高与短低
小规则a:在双音节中,轻声不再区分调值,将原来一度、二度、三度的轻声归入短低音,四度的轻声归入短高音。
小规则b:把短的半三声也并入短低音。
小规则c:在双音节中,淡化可轻声,把可轻声也并入短低音。
小规则d:但是在三音节组合和四音节组合中,需要把短音进一步区分于稍长一些的可轻声和轻声的短音。如:普通组“***”和轻声组“脾气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两组中字的长度很不一样(本篇暂不讨论)。
5.规则5:保留传统的“一、不”变调规则
(二)非单教学法的基本标调符号
至此,将上述规则进行综合考虑,提炼出非单教学法的基本标调符号――八调***。见***4。
***4:
由***4可以看到,高音一长一短;低音一长一短;二声一长一短。四声一长一短;用这八个调号可以标出任一双音节组合的声调。
(三)非单教学法双音节声调配型***
综合上述所有规则,运用八调***标调,制出汉语双音节声调的各种配型***。最终学生心中的规则变得非常简单,只有高低、升降、长短3对要素。***5即我们在课堂上教授、操练和纠正学生声调的基本参照,同时也是未来非单教学法发展的基础与起点。见***5(在纠调时使用,普通拼音写法不变)。
***5:
在***5中④,需要解释的是那些与单音节声调教法不同的部分:
1.以双音节组合作为声调教学的基础单位
因为汉语双音节是常规的音步(foot),即二常规。初学者发音不流利,不自觉地会停顿,如果停在母语者偏好之处,还是能够接受的。另外,双音节同时是语法的接口(关于韵律与语法的关系略,参看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2.关于方框
长二声的终点和长四声的起点(都是高点)是关键点,用方框标注。
由于短二声发音也有一定难度,因此,短二声的终点也加了方框。
3.关于二声和四声上的关节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西方学生音域较中国人窄,二声和四声的起点都发不到位。因此,需要运用好类似关节的线条对起点做相当的提示,从而使声带有所准备,进而发出音域够宽、音程够长的二声和四声。
4.关于半三声的***形
由全三声变来的短低音和长低音这两个***形的最后部分,做了进一步下降的提示,是根据赵元任所指三声的低点是“creaky voice”嘎裂声(像打开木制大门时的门轴儿声),但由于声音已经不悦耳了,因此画为虚线。
5.关于左边区域和右边区域
左边三栏为短长型区域,右边二栏为长短型区域,也就是轻声组。左边区域中的半三声,在前字位置,都变为短低音。右边区域融合了由三声变来的短低音组和长低音组,长低音只有最后右下角那一组。
6.关于配型数量
右边两栏按颜色深浅归并,共4组,左边三栏12组,总共16组。也就是说,汉语双音节组合一共有16种旋律需要学生烂熟于心。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策略
1.主要强调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培养学生看到传统的拼音标调能转换为上述双音节配型***的读法的能力(之所以说是第一次转换,是因为还有第二次转换,后续讨论)。
2.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上述16种旋律烂熟于心,内化到自动性,最终能在需要时脱口而出,并以此为参照,由此及彼地学习新词语,从而收到纠正声调高效省力,而母语者听起来感觉清晰自然的效果。
(二)教学步骤和流程
1.每天上课前五分钟输入操练,纠正学生读音,还可以用有意义的特殊句子来训练学生双音节配型。句子由几个双音节构成,看似一句包含几个音节,但实际上每两个音节所包含的双音配型只有一个。
2.课堂上纠正。
3.课后让学生听双音节配型***的录音及其分解幼魍嫉穆家簟
4.总结扫尾式的语音诊所。
5.各课之间衔接,贯穿始终。
(三)课堂纠正声调的具体方法,简称“纠调七法”。要求是纠音纠到措施上而非使“示范―模仿”泛滥。
“纠调七法”分别为:对比法;音阶法;夸张法;变速法;手势、画***法;增加注意力法;小板块集中突破,粘贴回语流(chunking)。具体操作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详述。
四、有效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介绍
1.本文的实验材料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以西方语言为母语的学生⑤。采用的调查实验方法是:对我校在读的西方学生进行录音采访和问卷调查,录音采访经过分析统计成为客观数据;由于评分者仅为本人,需要再辅以问卷调查的主观数据,一共9项,来验证客观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主观数据印证了客观数据的准确性。限于篇幅,主观数据本文略。这里只展示主要客观数据。录音测试题内容是:
第一类朗读双音词或词组,共20种双音基础模型,每个两组,共40组。
第二类朗读6个句子,这6个句子包含了主要的双音节声调配型(附录1)。
2.评分标准
对学生发音正误的判断标准分为三级:正确,可接受但带有瑕疵和错误。成绩采用宽式成功率和严式成功率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进行统计。宽式成功率是以听话人不会误判或不属于彻底无法识别的发音为标准,严式成功率是以比较纯正的发音为标准,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听话人可能误判或无法识别的发音都算作失败。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评判的准确性。
3.具体实验过程
本次调查中录音采访共60例,被调查者来自西方18个国家。如果加上对比分析5例的第二次采访,总共65人次。参加录音的学生分为4组:
第一组是我校36名汉语非零起点的在校生,平均学过2~12个月不等,个别学生学习汉语超过一年。此时长与外校非零起点的入校新生学过汉语的时长大致相等(下文简称:非零老生或非零在校生)。
第二组是我校9名零起点的学生(简称:我校零起点学生)。
第三组是15名来自外校的汉语非零起点入校新生(简称:非零入校生)。
第四组是上述15名非零入校生中的5名学生,对其刚入校时的录音和平均学习2个月之后的第二次录音相比较。
4.客观数据的计算方法
第一题的平均数计算分母为40,因为配型***有20个格子,每种配型出现两次。将“非常好”的数量除以规定的分母,得出严成功率,再计算其余的瑕疵率,将这两类成功率相加,得出宽成功率。第二题平均数计算分母为18,是因为本来20组配型-4组(上声在停顿前是非强调音节,类似于轻声,被并入短低音)=16个,加两个配型重复的双音节结构(8号和16号,详见附录1),共18个,即分母为18。第二题计算方法同上。最后再将两类题的宽成功率和严成功率进行平均计算,得出单独念双音词和在句中读双音节配型的最大平均成功率(宽式和严式)。需要强调,得出的宽成功率和严成功率是双音节词语朗读和句中朗读的综合成绩。
例如比利时人Koen的成绩:
(标准解释:G代表good;N代表中性的,稍带瑕疵,但属正确)
第一题:32G,2N 第二题:14G,3N
严成功率:32G/40=80% 严成功率:14G/18=77.78%
瑕疵率2N/40=5% 瑕疵率3N/18=16.67%
宽成功率:80%+5%=85% 宽成功率:77.78%+16.67%=94.45%
宽成功率平均分:(85%+94.45%)/2=89.73%
严成功率平均分:(80%+77.78%)/2=78.89%
(二)实验数据:
1.从成功者在各组中人数的比例看教学效果
零起点组考察9人,仅1人失败。比例为88.89%。
非零起点组共36例,26人达到成功要求。10人被定为失败,成功者人数占72.22%
非零新生(外校组)考查15人,其中刚入校就已经很成功的有4人,11人不理想,视为失败。成功者人数占26.67%,为最低。上述数据***表化后,详见***6。
2.从成功率分数看教学效果(见***7)
将宽式和严式除以2平均,可以看得更清楚些。学习时长为2~12个月混算,周期为X。
(1)零起点学生成功率出试为(0%+0%)/2=0% X后为(82.38%+75.37%)/2=78.875%
(2)非零外校生成功率初始为(54.72%+46.11%)/2=50.415% X后为(78.12%+71.03%)/2=74.575%
(3)我校零起和非零外校生的成功率基本都达到了75%~80%这一区域。
(4)非零外校生刚入校时成功率只有50.415%,学后成绩提高74.575%-50.415%)=24.16%,大s提高了1/4。
(5)在校零起点学生学完后比非零入校生原始成绩高出(83.38%+75.37%)/2-(54.72%+46.11%)/2=28.96%,比1/4略高些,将近30%。
3.从短期学生两次测试的对比看教学效果(见***8)
***8:
5名非零新生经过2个月的汉语指导学习之后,其成功率的平均分比第一次录音提高(15.24+23.28)/2=19.26个百分点,将近20%。
由于学生出勤和离校时间不可控等因素,我们无法找到更多案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仅此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结论的有效性。
五、最终结论
成功者人数占比80%;
测试成功率(成绩)达到80%;
非零外校生原始成功率仅为50.415%;
学后成功率可提高20~30%,最终达到70~80%;
经过2~12个月不等的汉语学习后,我校学生比外校学生的原始成功率高出30%;
刚入校的非零学生,经过短期2个月的学习后,成绩大约能提高20%。
六、结语
通过以上几组概念化的数字,可以充分证明汉语声调非单音节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笔者主持过的语言培训公司的学生,在考勤完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尚能取得如此成绩,其他机构的学生如有考勤保障,必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注释:
①普通话韵律层级单位标志是语调段-大停延段-小停延段-音步-摩拉(mora)。一般两三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双音节为常规音步。音步是
汉语基本的节奏单位。音步内部较为紧密,音步之间较为松散。一个句子当中,各个音步趋于等长。(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8-263.)
②“二常规,一、三可容,四受限”是说,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常规音步,一个或三个音节构成的音步可以容忍,四个音节构成音步需要
语法标记限制。(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声调关键点假说,这一概念是陈运用南开大学石峰教授的“稳态段”概念,通过语音学实验确认的声调关键点。对本系统最有意义的
是二声的终点和四声的起点。只要关键点正确,该声调听起来就都正确。(陈.苏格兰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字音声调音高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2):99-109;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左侧1+1、1+2、1+4列是绿色的;右侧1+3、1+0格是粉色的;2+3、2+0、3+3格是青色的;4+3、4+0格是米黄色的;3+0是黄
色的。在右侧两列中,相同颜色的格子,双音节组合的配型是相同的。
⑤我们说的西方学生主要指以西方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包括南美洲、西班牙语区和葡萄牙语区的学生,非洲说法语、英语的学生,还包括
个别东欧国家学生,甚至包括说希伯来语的以色列学生,因为他们普遍英语较好,可能会受到英语的负迁移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88-93.
[3]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18-21.
[4]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1-54.
[5]方湘.对欧美学生进行汉语声调教学的实践方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3):127-133.
[6]丁雷.谈谈汉语教学中如何看待汉语单音节声调与双音节声调的关系――以日本大学二外汉语教学为例[Z].岛根大学学术情报网,2013.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1-54.
[8]池杨琴.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55-58.
[9]余霭芹.声调教法的商榷[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229-235.
[10]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11]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18-21.
[12]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70-75.
[1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湘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
[14]赵元任.北平语调的研究[A].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赵元任.汉语的字调跟语调[A].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赵元任.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J].科学,1922,(9).
[17]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146.
[19]徐世荣.双音节词的音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4-19.
[20]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8,78.
[21]陈.苏格兰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字音声调音高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2):99-109.
[22]毕芳.欧美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中的难点――阳平[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7):124-126.
[23]林焘,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2-24.
[24]陈明远,朱竹,刘骥.第三声的性能及其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3.
[25]吴宗济.现代汉语语音概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2:165.
[26]曹文.汉语语音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在X下”;偏误分析;教学语法;教学策略
中***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92-03
一、前言
“在X下”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结构,对于这一结构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如:常纯民(1984)、权正容(1995)、邓永红(1999)、陈昌来,段佳佳(2009)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对这一结构的使用仍然是外国学生习得的难点,刘梅(2009)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对每个阶段的留学生来说都是很难习得的,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仍然是重点学习的内容。最近,我们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下”的186条词汇错误中,属于“在X下”结构中“下”的错误共102条,占55%,其中100条都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占总量的98%。可见,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结构,在学习的高级阶段也还是留学生习得的难点,这一点与刘梅(2009)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相吻合。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这一结构,本文从分析留学生在这一结构中的偏误入手,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留学生语言偏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输出一些不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有些错误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规律的出现的,这就是偏误。偏误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教学的误导等各种原因。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偏误类型,找出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包含“下”的词汇错误有186条,我们总结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在X下”结构时常犯如下错误:①在这种情况{CQ下},不单病患者痛苦,家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财***上的负担只会一天比一天大,对活着的家人,实在不太公平。②在父亲严厉的教导、兄姐们的努力帮助{CQ下},自己自爱勤学,在学习上,没有碰上多大的困难,可说,青云直上。③在这基础上{CC下},帮助一个绝望的病人人完成最后心愿,当然不应受到制裁。④盼望的春天来了,在这么舒服的天气里{CC下},一起努力学习吧!⑤按照这样的情况{CD下},如果不用化肥和农药,农作物的产量又会大大降低;而现在世界上还有几亿人因缺少粮食而挨饿。
通过分析,我们把留学生常犯的错误分为三种类型:例①②属于“下”的缺失,例③④属于“下”和方位词“上”、“中”、“里”等的误用,例⑤属于“X高频中心词+下”中“下”的滥用等。他们所占的比例见下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使用“在X下”这一结构时,“下”的缺失是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其次是“下”的滥用,然后才是方位词的误用。我们一般都认为方位词的误用才是留学生习得这一结构的难点,但这一结果表明“下”的缺失和滥用才是外国学生出错的重点。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汉语以外的大部分语言中,并不存在“介词+中间项+方位词”这样的结构。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时,往往会漏掉方位词“下”,从而导致“下”的缺失。例如,在英语中,表达“在桌子下(under the table),在某人的领导下(under the leader of someone)”这类结构时只用一个“前置介词(under)+名词短语”就可以了,受这一语法结构的影响,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留学生在使用“在X下”这一结构时会因为“下”字的存在感觉别扭,往往会下意识地漏掉“下”字,这就会造成方位词“下”的缺失。
2.教学重点的偏差。由于前人在研究“在X下”结构时大都把“在X下”结构跟“在X上/中/里”等结构放在一起对比研究,特别是和“在X上”的对比研究,于是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错觉:留学生在习得“在X下”结构时,方位词的误用是留学生的习得难点。反映到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在讲解这一结构时,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讲解“在X下”与“在X上/中/里”的区别,而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下”的缺失这一问题,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太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导致留学生产出大量同类型的错误。
3.把握不准“在X下”的使用条件。“在X下”这一结构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在X下”这样的结构一般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应用到写作上,留学生作文中“下”的滥用却是留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究其原因,还在于外国学生不太理解“在X下”这种结构在整个句子中语义关系,也把握不清楚“在X下”这一结构的使用条件,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这一结构,什么情况下不该用这一结构。
三“在X下”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大多数人认为可以将“在X下”结构看作一个固定结构,这一个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介词“在”、中间项“X”和方位词“下”。现在我们对这一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础。常纯民(1984)、权正容(1995)、邓永红(1999)等都认为这一结构可以表达两种语法意义:一种是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体方位;一种是引申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权正容(1995)按照语义的不同把这一结构分为三种格式,之后的研究者也大都依照权正容(1995)的分类。本文也按照权正容(1995)的分类,重点讨论这一结构的三种格式。
1.“在(A的)N1下”格式。这是“在X下”结构的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体方位,N1为本身具有上下方位观念的具体事物名词,A表示N1前面的修饰语。例如:①过了两刻钟,云虎在一处石屋下停了下来,他下马协助云凤将马匹系在树下。②我看见罗林斯正站在街角处的一棵大树下。其中的N1,即可以单独出现,如例①,也可以带修饰成分出现,如例②
2.“在A的N2下”格式。这一格式是“在X下”结构的引申用法,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发生/存在的某种环境或条件。这一结构中N2为抽象名词。其中的N2不能单独出现,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成分A,也就是说A不能省略。例如:通常,伦敦在住屋短缺的情况下――其实世界各地何尝不然――这些人都得各奔东西,自求多福。权正荣(1995)认为前面的修饰成分A可以是最常见的是描写性的,也可以是指代性的或者是领属性的。一般情况下,A经常为形容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根据刘梅(2009)的统计,“在A的N2下”格式在“在X下”结构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其中能进入N2的抽象名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次及以上)依次为:情况、条件、形式、前提、体制、状态、环境、制度、背景、大局、原则、影响、作用、名义、旗帜。
3.“在N的V下”格式。这一格式也是“在X下”结构的引申用法,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这一结构中占优势的格式,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某种条件。一般情况下“在N的V下”跟主句构成“条件-结果”的关系,后面要求出现结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双音节动词,有少数的四音节,但不能是单音节动词,而且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成分N,不能单独出现V。例如:人们在高速信息的冲击下,人身的适应系统和人的决策过程负担超负荷而引起病理反应。其中的“的”有的时候也可以不出现,例如:这些成绩,是在***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会全体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的。“在N的V下”中的“N”主要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从语义上来说,N在一般情况下是V的施事,而不能是V的受事。据刘梅(2009)的统计,这一结构中能进入“V”的双音节动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次及以上)依次为:领导、指导、指引、努力、支持、帮助、主持、关怀、冲击、陪同、照耀、引导、制约、指挥、映照、推动、关心、带领、参与。
在具体的使用中,“在X下”这一结构中的“在”字存在隐现情况:在格式1中,“在(A的)N1下”在句首做状语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在”不出现;在格式2中,“在A的N2下”的“在”一般不省略,但出现在句首做状语也可省去;在格式3中,“在N的V下”中的“在”只有在用做定语时才能省略。
四、“在X下”的教学策略
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必须掌握它的语法规则,不管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法,还是通过对语法结构的详细讲解学习语法,有效的语法教学能够减少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几率,提高学习效率。如今的汉语理论语法研究虽然成果丰硕,对汉语的语言事实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对汉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研究目的、对象等的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一般不能直接拿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就需要把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更好地学好一门新的语言,因此它要求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实用性的特点,同时也要注重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偏误。教学语法可以解决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上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教学语法的要求,结合“在X下”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和留学生在这一结构上的偏误分析,对“在X下”这一结构的教学提出如下策略。
1.形式上把“在X下”分为三种格式:①在(A的)N1下;②在A的N2下;③在N的V下。在讲解一个内部形式和用法差别较大的语法点时,把它分解成小的语法点进行讲解,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用的情况,降低学习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为固定格式进行教学。根据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在“在X下”格式的偏误分析,“下”的缺失和滥用是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的一大难点。把它作为固定结构进行讲解,就能减少留学生在运用这一结构时出现的“下”的缺失和滥用。
3.出现顺序。从易到难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法点的出现也应按照这样的顺序,容易习得的先出现,较难习得的后出现,最常用的语法先出现,不常用的后出现。因此初级阶段应该先学习格式①“在(A的)N1下”,在中高级阶段学习格式②和格式③。根据刘梅(2009)的统计,格式②是“在X下”格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留学生偏误率也最高的,所以格式②应该是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学习的重点。
4.加强X中高频词的教学。留学生对“在X下”这一结构中的“A的N2下”和“在N的V下”这两种格式较难习得,原因在于这两个格式中的“A、N2、N和V”形式多样,语义复杂,留学生很难把握,特别是对于什么样的词可以进入“N2”,什么样的词可以进入“V”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大型语料库的频率统计,我们可以得出能够进入这些格式的高频词,例如:情况、条件、形式、领导、指导、帮助等。通过与固定格式的搭配,可以组成“在……情况下”、“在……领导下”等形式进行教学,既可以强化留学生对“介词+中间项+方位词”这一结构的认识,又能通过对这一结构中典型用法的学习逐渐习得这一结构。
5.重点讲解“在A的N2下”和“在N的V下”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在A的N2下”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发生/存在的某种环境或条件。这一结构中N2为抽象名词,A表示修饰成分且不能省略,一般情况下,A经常为形容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在N的V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某种条件。一般情况下“在N的V下”跟主句构成“条件―结果”的关系,后面要求出现结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双音节动词,且不能单独出现,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性成分N,一般情况下N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第三人称代词也较常见。这两种格式中“在”一般都不能省略。
五、结语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表抽象的“在X下”这一结构在外国学生的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机会较多,而正确理解“在X下”这种结构在整个句子中语义作用,是把握其使用条件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除应该将其看作固定结构,进行调频词教学以外,应该加强这一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语义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试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C]//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1991-2004第2集中,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常纯民.“在X下”结构及其他[C]//语言论集第2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陈昌来,段佳佳.介词框架“在N的V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2).
[4]陈昌来,段佳佳.“在N的V下”中V的特点及其与“N的V”的关系――兼论介词框架对短语构成的影响[J].对外汉语研究,2009.
[5]邓永红.“在X下”格式及与“在X上”之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
[6]屈哨兵.“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J].汉语学报,2006,(1).
[7]权正容.“在X下”格式的结构特点与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5,(5).
[8]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4,(4).
[9]刘梅.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的表抽象意义的“在X上/下”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杨建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