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击中读者的肯定是意大利画家GunterMattel绘制的封面,巴西风情?客车、电线杆、椰树、芦草、蓝天、还有风……优雅、抒情、通往那些未知、遥远、鲜艳、被时光磨砺的地方,没有破坏封面的封腰,封底不见五花八门的宣传字眼,内文的纸张和印刷也都干干净净。
副标题是《(世界文学)地理小说集粹》,世界文学是个壮阔的概念,地理小说的概念却颇为新鲜。要编一册短篇小说选集,最大的难关就是如何选择,哪个主题?哪些作品?如何编排?你看过按照国别,按照作者,按照风格,按照体裁编排的各种小说选集,但恐怕眼下这本风格独特的“地理小说”集粹并不多见,选择的标准十分简单:一是作品曾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二是篇名中带有一个地理名称,于是,在这个实际上很随机的挑选准则下,我们有幸读到了这些年里少见的短篇佳作。
《世界文学》(双月刊)创办于1953年7月,原名《译文》,迄今已译介过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历任主编分别为茅盾、曹靖华、冯至、陈冰夷、叶水夫、高莽、李文俊、金志平、黄宝生、现任主编为余中先,看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潜伏在你心底的担心也许就少了一点,因为,读外国文学,翻译顶顶要紧。
读一遍下来,你就感叹老早之前的翻译家们确实强悍,译文都很流畅。看着很舒服,没有丝毫晦涩,隔阂。比起近年来许多大部头的长篇来说,简直就是流畅极了,也许,在过去那个年代的客观条件下,译文并不是处处那么准确,但文字通畅平易的感觉,是现今很多翻译作品难以达到的,冯亦代先生翻译的《蒂伏里的命相家》,苏杭翻译的《西西里柠檬》,都让人重温到年少时阅读外国文学经典的感觉,
因为选择的“随机”,所以作品集里收录作家甚多,风格迥异,每一则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度,既有巴黎,纽约,里昂这种大都会,也有马拉卡纳,蒂伏里,喜马拉雅这种充满神秘气息的小城市。
随着这本合集巧妙的编辑,我们在一种异国风情中逗留片刻,继而就可以移转到另一个迥异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异点,这样的阅读,竟像跟着文字在世界各地兜兜转转,倒不妨在内页加插一张世界地***,把小说中提到的大城小镇都标出来,构成一幅别致的文学路线***。
一开始总是被异国风情所吸引,但很快就意识到,讲述的故事更是千变万化。这些精致小巧的短篇,不但带着我们跨越时空的距离和障碍,更让人领略到与我们似乎相近又带着独特韵味的生活:老人重见三十年前抛弃自己的前妻和夺走爱妻的男人后发生的故事;年轻夫妇在拍卖场意气之下重金拍下画作,丈夫当夜却死于心脏病发的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异乡以德报怨,予人不少启迪的旧式故事;极其浓缩的《里昂怪物或》;刻画了韩国渔村平凡劳动妇女的《浦口渔村》;讲述异国人在加拿大四处碰壁,最后寻求跳轨自杀的灰色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如此的不同,合上书页,你的脑子里仍然想起刚刚遭遇的许多面孔,
不错。内容和旅行无关,所谓的地理小说不过是策划的概念,不重要,但把各个地方的特汇集起来,不正有一种云游四海的感觉吗?如果读者仅仅看到地理小说而把本书当成一本游记未免太可惜,人民文学出版社玩的这个小小的“花招”,可能也是近年从***书发行包装推广学来的伎俩,不过你得承认,这反映出编辑的一份聪明劲儿,不是吗?
如您所知,文学史上不少篇名中带有地理名称的作品都是佳作,如果要编,当可再编选它几本的。
拭目以待。
《金庸与(明报)》
香港是一个传奇。香港的斑驳陆离、灿烂辉煌,似乎没有哪篇文章,哪本书,能全面而细致地展现过。唯有那日日印行的报纸,用香港每个角落的琐细,每条小巷的悲喜,记载下一幕幕活生生的历史。诞生于香港社会动荡时期,成长并辉煌于社会变革中的《明报》,由一张小报,成为香港最著名的精英大报,她记下的历史尤其敏锐而独到。
《明报》的创办,起初可以说是查良镛先生写武侠小说的衍生物。他在《新晚报》上出招论剑不过瘾,1959年便自己创办了一份小报。查先生以其干预社会的热情,追求成功的动力,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不久就成功创出品牌。
《金庸与(明报)》在广泛搜集一手资料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截取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电影公司创办《明报》,到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集团荣誉***的这段时间来研究。研究了《明报》从一张小报发展到现代跨国企业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组织机制、业务转型,其中不少专业经验和理念,至今仍有相当的借鉴价值。不仅如此,本书还以《明报》为中心,结合上溯下延的报业资料,较为翔实地描绘了这个时段香港其他中文报纸的办报特点和香港中文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很好地填补了香港作为中国现当代中文报业中心断代史系统研究领域的空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书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新闻专业理想的追求,对传媒社会责任的忠守。
张圭阳著 湖北长江出版社出版
《红桃J――德国新小说选》
德国新生代作家的小说集,选录了目前在德国文坛上风头正健的几乎所有中青年作家的短篇代表作,旨在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对德语新文学有进一步了解。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大量创作的德语作家来说,***治立场、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道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像君特・格拉斯,克里斯塔・沃尔夫,海纳・米勒等人,无不是以最大篇幅来讨论诸如战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等重大问题。而对于像克里斯托弗・彼得斯、尤迪特・海尔曼、维罗尼卡・彼得斯、蒂莫・布伦克这些作家来说,更加值得关注的或许是当下的生活和对于当下生活准确,细腻、个性化的表达。
(德)克利斯托夫・彼得斯等着,丁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
作者试***将扬州人格化,从而为这座充满幻想的城市撰写一部传记。为此,作者就像是一只编织丝网的蜘蛛,在散乱而繁杂的史料中有条不紊地转动织梭,不时利用一下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不紧不慢,从容淡定的轻声细语,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展示着扬州的整体***案。确实,作者整合史料、化无序为有机的慢工细活,让人敬佩。考虑到这样一部功力深厚的好书竟然出自一位海外的女性汉学家之手,感佩不禁又增加了几分。作者所参考的方志,至少有四十几种。与扬州相关的中西文资料,而对于主要资料,如《扬州画舫录》、《扬州十日记》之类,显然作过反复消化。书后附录七个综核后的资料表格,益发显示出作者用功的深细。
(澳大利亚)安东篱著,李霞译,李恭忠校,中华书局出版
《诚品副作用/李欣频广告系列》
作家纷纷上电视节目打广告,广告人纷纷在广告上偷渡文学欲变成作家。李欣频的文案作品,就是广告文学化的典型例子。她用自己的思辨张力和另类美感,
见证了台湾“诚品书店”一路的传奇历程。跟“诚品”的十几年缘分,亦成就了李欣频台湾“文案天后”的地位。
你即将翻开的,不仅是一个处处布满陷阱的文字迷宫,更是一个折射台湾社会生活面面观的读本。你即将认识的李欣频,不仅是一个会写绝美文案的广告人,更是一个横跨广告、创意、教育、旅行、美食、网路、建筑、爱情、灵修……的创意生活家。
李欣频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台湾的民谣运动,已经是30年前的往事了,近年音乐界曾经兴起30年纪念的高潮,不过如今似乎也正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在这个时候,公路才颇有些姗姗来迟地推出这本《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其意义,或许正如一那句借来的广告“我们不要怀旧,我们只要记得。”不过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恐怕“台湾现代民歌”这个名词都显得有些陌生,惶论杨弦,李双泽、梁弘志这些人物,和30年前那些曾经激荡的青春岁月与文化***治热情了。所以这本《遥远的乡愁》,它的第一要义,是让人们知道,曾经有那么多年轻人,以如许的方式写歌,曾经以歌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民歌在当年是学生的一次觉醒。
公路有为民歌运动立传作史的野心,她的书也确实涵盖了台湾民歌史的各个阶段一甚至追溯到了日据时期之前。不过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不在史料和采访,而在热情。公路激情四溢的文字告诉我们她不是一个史家,而是文化精神的继承者。
重返61号公路著 新星出版社 出版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1943年夏天,9岁的男孩布鲁诺从生活舒适的柏林来到波兰。他感到特别烦躁,他的家人警告他不要访问那些被称作“篱笆”的地方,那里其实是德国人的集中营。然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穿着 个犹太男孩带给他的条纹囚衣,混进了“篱笆”里想一探究竟,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正赶上集中营转移杀害犯人,从此他再也没从集中营中走出来。本书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集中营的情景,以一个纳粹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年代。《卫报》如是评价:《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的书名是清新的,但又是带有迷惑性的。作者乐于通过对天真的反讽造成一种不安的感觉。书中的纳粹小男孩和集中营铁丝网另一边的犹太男孩成了朋友,但是却对于自己身处何地以及为何如此无所知。“这是一本关于天真的孩子走向黑暗之中的故事”。
(爱尔兰)约翰・伯恩著,龙婧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衬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
字母的最初构想从何处而来?它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最常见的罗马字母系统的?
因为有了字母,西方文明才得以奠定基石。
字母为整个西方世界的认同感提供了重要的要素以色列人用字母定义了他们的上帝;希腊人以字母记录了他们的神话,罗马人以字母展现了他们的力量,今天,通过网络网际,罗马字母俨然有主宰世界之势。
本书作者以风趣清新的文笔首次对字母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到俄罗斯、蒙古、西夏乃至朝鲜,将种种考古发现、历史事件、神话故事与传说编织起来,侃侃而谈,并分析比较字母,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中文的书写特点。三联的“新知文库”选编这些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新知识及其如何被发现和传播的***书,将陆续出版更多。读者一定能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新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英)约翰・曼著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叫刘跃进》
刘跃进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民工,上街时他的包被人抢了,里面装着他全部财产。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作者刘震云用异常冷静的口气,向人们讲述了这个玩笑。不过,你可能当时没有笑,在合上书的时候笑了,过后想起又笑了,这种独特的“刘氏幽默”,在《我叫刘跃进》中达到了极致。
刘震云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再见了,马拉卡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