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自身的经历及多年的业余训练指导经验,对原地推铅球“背侧向”站位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其可行性。结果表明“背侧向”推铅球站位既能保持“背向”推铅球开始发力至出手前这一环节中工作距离长的优点,又能克服“背向”推铅球转体缓慢而影响出手速度及其技术难度大,业余运动员难于掌握的缺点。从而为体育考生及业余运动员提供一种较为简单易学而实用性强的一项新技术。
【关键词】业余训练;原地推铅球;背侧向站位
当前,铁饼、标***、链球都因为基础设施的问题及危险性太大而被一般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取消,推铅球是仅存的投掷项目,而且我们参加运动会之前的集训时间都很短,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课余训练时间,尽快提高学生水平,这是我们每个指导老师及学生运动员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原地动作是整个技术动作的基础,只有把原地的动作练得熟练,连接滑步的动作,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原地背侧向推铅球技术的设想
传统的原地推铅球一般可分为三种站位方式:(1)正面推铅球;(2)侧向推铅球;(3)背向推铅球。正面推铅球是一般初学者练习的方法,在比赛中极少人采用。背向推铅球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但其技术难度大,一般只有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采用,业余运动员难以在短短的业余集训时间内掌握,所以采用的学生仍不多见。比较多见的是侧向推铅球,而侧向推铅球有一缺点就是从发力到出手前铅球的运行路线不够长而且蹬地发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本人在学生时代就考虑采用背侧向推铅球技术,并且在高考中取得了11.86米的好成绩。(本人高考前8个月才开始集训,训前成绩是9.32米)。上大学后继续运用此项练习两个月,成绩提高至12.80米。此时,原地背侧向推铅球技术便在本人脑中基本形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校1998届、2001届、2004届体育考生及2004级高二男生。
2.方法:(1)文献资料法。(2)原地侧向、背侧向、背向技术学习后测试比较法。(3)数理统计法
我校1998年有19位男子体育考生,2001年有10位体育考生(其中1名女生),2004年有9名体育考生(其中1名女生)现对他们进入高三时的成绩及高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表1
为了更科学地反映问题本人在本校高二年级三个班中每班抽取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0401班采用侧向推铅球,0402班采用背向推铅球,0403班采用背侧向推铅球。16节课后测试比较。(每节课练习时间20分钟左右)
表2
表1和表2的数据表明原地背侧向推铅球是切实可行的一项技术。
三、原地背侧向推铅球技术分析
1.原地背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要领(以右手持球为例)
(1)站位:通过铅球投掷圈的圆心往投掷方向画一直线,右脚的脚后跟与左脚的脚尖同在此直线上,两脚相距约1.5肩宽平行站立,脚尖方向与投掷方向成135°角,右脚在投掷圈圆心附近,左脚距抵趾板半步,以便于铅球出手后两脚出手后两换。如***1。
(2)持球;铅球置于右手手指和手指根部,将其按于颈前部锁骨窝,左手向上抬起。
(3)预备姿势;上体前屈与右大腿约成45°夹角,胸部正中正对右膝关节,身体重心落在右脚的前脚掌上。右膝弯曲,大小腿夹角约100°角。左脚脚后跟提起脚尖着地。铅球投影点落在右脚尖前偏右。
(4)发力;预摆1―2次后,右脚蹬地内转,膝关节向内转动,带动右侧髋积极向投掷方向转送,肩部留在髋部后,抬头挺胸,形成超越器械。左脚脚尖跟着向外转动形成有利的左侧支撑姿势,如***2。最后铅球出手,右腿前跳换步支撑,左腿向后,维持平衡,如***3。铅球出手角度以38°~42°为宜。
2.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分析原地背侧向推铅球
(1)从人体解剖学分析,骨盆上接腰椎,下连股骨,当腿部发力蹬地后,臀大肌、臀中肌的收缩使骨盆后倾左转,经由股四头肌收缩发力伸膝和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收缩使足趾屈,作用于地面,从而获得较大的支撑反而作用力,经过踝、膝、髋、骶髂关节的关节面传至脊柱,至上臂经推拨球的原动肌将铅球掷出。
(2)从生物力学上看,背侧向站位,使肌在发力前没有被拉长,保持了股四头肌收缩时的力的直线性,提高肌肉收缩的力作用于铅球的效率。如果右肌被拉长,发力时肌肉收缩势必形成分力,削弱了肌肉收缩力对铅球的作用效果。另外,背侧向站位,蹬地时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与地面对人体的摩擦力的合力作用线较接近于小腿所在的直线,便于连接大腿肌群收缩使小腿伸直的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背侧向原地推铅球具有如下优点:
1.背侧向站位,有利于整个人体发力过程,提高力对铅球的作用效果。
2.背侧原地推铅球,保持了背向原地推铅球出手前较长的运行路线的优点,有利于提高铅球出手的初速度。
3.背侧向站位比背向站位减少了身体的转动角度,利于学生运动员准确地把铅球投在投掷区内(由于学生训练的时间较短,减少身体的转运角度,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技术动作)。
4.背侧向站位,便于学生在发力前瞄一下自己所要推到的目标远度,增强考生的自信心。
所以,本人认为业余运动员采用背侧向站位推铅球技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用解剖学分析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田径》1997年第1期
[2]体育系通用教材《田径》下册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原地“背侧向”推铅球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