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铜戈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在商代的兵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代青铜戈为加固戈头与柲的联接而不断地发展,衍生出新的型式。到了商代后期,铜戈不仅仅作为实用的武器,有时还被用作礼器和明器来随葬。
关键词:中原地区商代青铜戈兵器礼器
青铜戈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商周时期凡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经常绘有戈的***象,至今汉字中“武”、“战”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1。可见青铜戈在商代的兵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所指中原地区为广义的中原地区2,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商代青铜戈出土资料丰富。属于商代前期的河南郑州商城3、偃师商城4、辉县琉璃阁5、河北藁城台西6等遗址都有出土,少则一件,多者五件。属于商代后期的遗址较多,以安阳小屯7及其附近为主。1967—1977年,在殷墟西区墓葬8中出土224件青铜戈,1976年陕西城固苏村小冢铜器点9出土青铜戈97件。商代的青铜戈在发展变化中作用也有所变化,主要的功用为兵器、礼器、明器。
一、兵器
商代的青铜戈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功用是作为兵器,而在其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强杀伤力,克服缺陷,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发展。戈主要缺陷就是戈头易松动,在战场上,这个缺陷是致命的。为此,青铜戈的形制就需要不断改变、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也是戈头与柲不断加固的过程。
商代前期的戈器身较狭长,锋较圆钝,但援较长,阑部不发达。如郑州商城T166M6:3,郑州铭功路MGM2:4,此时的戈上下刃基本对称,援与柲成直角,这种设计更利于去啄击。这个时期还没有战车和骑兵,在步兵状态下,啄击的动作迅猛,阻力较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戈的威力。而对称的上下刃不仅增强了戈头的威力,也说明此时上刃和下刃的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功能主要应该是利用锋去击杀,而不是用上刃去摏杀和下刃去勾杀。但此时戈头与柲的结合并不紧密,大多无穿或仅有一穿,而且阑部不发达,战斗过程中易造成戈头的歪斜和脱落。随后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戈的器身缩短,出现侧阑、柲槽,戈内居于援本上部,如安阳侯家庄10M1001:R6819。这样更利于捆绑,进一步加固了戈头与柲的联接,进而加强了戈击杀的能力。
商代后期的戈的类型更加丰富。有銎戈出现,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改进。有銎戈使得戈的受力部位发生变化,在啄击时戈与柲的受力面积加大,不仅使戈与柲更加牢固,也使得戈的击杀威力更大。如藁城台西M38:3。但有銎戈在使用下刃勾杀时戈头极易脱落,即使后来有冒来加固,但这个缺陷仍是不可避免的。有銎戈只在商代后期出现,时间较短,因为有銎戈利于击杀而不利于勾杀,因此有銎戈的没落也反映出青铜戈击杀功用的没落而勾杀功用的盛行。原因可能与战车的使用有直接关系。
车战时速度较快,而且战斗时敌人都是在车的侧面,啄击的准确度太低,杀伤力也大减。而勾杀很适合侧面攻击,利用马车的冲击力,勾杀还能造成大范围性的伤害。因此,有胡戈便应运而生,如殷墟西区M53:2。胡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援本与柲的接触面积,胡上经常有数个穿,也使得戈头更加牢固,能够适应车战时的强度,胡的刃部也使下刃勾杀的杀伤力大大加强,使戈有了挥砍的功用。戈的胡也不断加长,穿也随之增加,如殷墟西区M1129:1。另外,此时的部分戈直援上翘,与阑形成钝角,有利于降低下刃勾杀时的阻力,而且在车上横放时也扩大了戈的杀伤范围,如安阳刘家庄11M9:40。此时锋虽然多尖锐,但这应该是战争本身的需要与时展的产物,并不能说明击杀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勾杀和挥砍应该是主要的使用方法。
总之,商代后期的戈的使用方法更加多样,杀伤力更大,戈头与柲的联接也愈加稳固。
二、礼器和明器
商代的青铜戈除作为兵器外,也有别的功用。殷墟时期的一些戈,在墓葬中大多成对出土,件数或6或8或12或20或36不等,形制尺寸基本相同。有的在内上往往有复杂的纹饰或者镶嵌有绿松石。如安阳小屯M20:R2098、安阳妇好墓13M5:1155、安阳郭家庄14M26:58、殷墟西区M613:3等。在商代,青铜铸造法主要是模范法,要铸造纹饰繁缛的器物已属不易,镶嵌绿松石更无实用价值,并且成对出现,作为礼器的可能性较大12。
也有的戈形体轻薄,做工粗糙,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这一类在殷墟时期,应该是作为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如安阳刘家庄83M15:5、99M1046:78,体形轻薄,内后段的镂空立鸟造型简化粗糙,有可能纯属明器。
综上所述,戈的主要用途即是作为兵器。由于步战到车战的演变,以及戈头与柲的不断加固而不断地发展,衍生出新的种类与型式。由前期的利于击杀的直内无胡戈、曲内无胡戈,到了商代后期,銎内戈的出现标志着戈作为击杀武器发展到了高峰。由于战车的使用,勾杀及挥砍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击杀的杀伤力,因此有胡戈极大发展并不断完善。商代后期的铜戈不仅仅作为实用的武器,纹饰繁缛制作复杂美观的戈可能成为礼器,一些质量较差的不具备实用功用的戈可能仅仅是陪葬的明器。(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事[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2]商务印书编辑部.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0047
[3]a.河南省博物馆.郑州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J].考古,1984,(10)
b.唐兰.从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谈起[J].文物,1973,(7)
c.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d.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郑州青铜器窖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南二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J].考古,1984,(1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a.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A].中国考古学报(二)[C].商务印书馆,1947
b.李济.记小屯出土的青铜器[A].中国考古学报(四)[C].商务印书馆,194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J].考古,1977,(1)
[9]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0~280
[10]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一〇〇一号大墓[C].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2
[11]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铁西刘家庄南殷代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6,(3)
[12]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M].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A].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45~4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议中原地区商代青铜戈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