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属,也叫鼢鼠、瞎狯、瞎老鼠、瞎瞎,在我国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青海、四川、湖北等地分布广泛(麻耀君等,2009)。中华鼢鼠是甘肃庆阳连家砭林区主要的森林害鼠,对“三松”生长为害极大。据调查,未防治地段鼠口密度达15~31.5只/公顷, 被害株率达11%~14%,严重的在20%以上。为了有效控制中华鼢鼠的为害,林场专业技术人员从2011年开始,组织专人进行灭鼠,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请教连家砭林场等单位有经验的专业灭鼠人员,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森防专家,历时4年对该害鼠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在防治技术上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将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形态特征
中华鼢鼠体形粗短肥胖,四肢短,前肢较后肢发达,粗壮有力,具有镰刀状的锐爪,适于掘洞挖土;后肢小,趾长,适于拨土。眼退化特别小,眼球不能转动不能远视,视觉退化,在地表行走迟缓。外耳廓退化隐没在毛中。尾细而短,全身体毛细软带丝光,不粘土(麻耀君等,2009;白璐,2008)。一般雄性大于雌性。
二、生物学特性
1. 繁殖规律
中华鼢鼠寿命一般为5年,个别在6年以上,在连家砭林区1年繁殖2胎,每胎产1~4只,个别达8只,以2~3只居多。从怀胎、出生到哺***期结束约为3个月,仔鼠当年无生育能力。
2. 活动规律
全年活动无冬眠,但冬季活动明显减少。春季是其取食、、繁殖季节,是第一个活动高峰期。秋季是取食、贮藏食物季节,为第二个为害高峰期(陈金莲等,2011)。这两个时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在一个昼夜内,以早晚和黑夜活动较频繁;晴天无风时活动正常,风天、阴雨天基本不活动,风雨过后活动较频繁。
3. 生活习性
为食根性害鼠,主要栖息于山地和丘陵的农田、草原、荒地、林地,尤其以地势平坦、土壤疏松潮湿、向阳沟谷、阶地、坡地等植被茂密的地块数量最多。常年营地下穴居生活,听觉和嗅觉十分敏锐,善于辨别食物,在洞穴中的整个活动全靠嗅觉和听觉来进行。有怕风、怕声、怕光、怕水和堵洞习性,一经发现洞道打开,便会很快堵住。其胆小多疑,稍有惊动即返回老窝。有随季节和食物源迁移习性。食性广而杂,取食量大,适应性极强。在木本植物中,对针叶树(主要指松科植物)的喜食性大于阔叶树,尤其对油松、落叶松、华山松最为喜食;草本植物中以***参、苜蓿、小麦、马铃薯、当归最为喜食。圃地缺苗断垄多在觅食洞道上部,雄鼠为害轨迹呈线型,雌鼠为害轨迹呈片状。一般雌、雄鼠独居,各有势力范围,仅在春季时有短暂的同居现象。
三、为害特点
一般阴坡轻于阳坡;陡坡轻于缓坡;对土层较浅、坚硬、胶化度大的土壤为害较轻,而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比较干燥的山坡中上部为害较重;郁闭度在0.5以下的成林较0.5以上的重;阔叶林轻于针叶林;有林地轻于杂灌、草丛;灌木林盖度在50%以下的较50%以上的灌丛及荒山重;白草地较其他草地轻。
四、有效洞道识别
中华鼢鼠的洞道非常复杂,在其栖息活动的地面上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土堆,但地面上无直接敞开的洞口,作业人员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踏开鼢鼠洞道。就其洞道而言,可分为主洞道、觅食洞道(窜洞)、备用洞道(逃跑洞)、粪洞、贮食洞和窝巢等。一般雌鼠洞道直径较小,呈椭圆形,距地面稍深,且弯道很多;雄鼠洞道直径较大,呈圆形,距地面稍浅,弯道少。不论采取哪种防治措施,都必须找准有效洞道,判明鼢鼠走向,确定防治洞道是关键环节。在生产中灭鼠效率低,防治洞道选择不当是主要原因。有效洞道指有鼢鼠活动的洞道,其鉴别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1. 取食痕迹法
该鼠取食粮食作物、杂草及幼树苗等时,将作物等抽入洞内,地表留有直径0.5~1厘米的小洞,痕迹较新,有时还有一部分取食剩余物露出地面,且较新鲜,即为有效洞道。一般刚受害的地方,鼢鼠再为害的可能性极大,可在洞道顶端下弓箭、投药。
2. 地面土丘法
该鼠栖息的地表常有凸起的土丘,且壅土较新,可在其下找到有效洞道。
3. 窜洞法
该鼠取食洞地表常有不规则条状隆起,表面有裂纹,且有新土堆出,在其周围开挖探寻即可找到有效洞道。还可按“雌鼠团团转,雄鼠一条线”的方法判断雌雄洞道。
4. 洞道法
将鼠洞切开仔细观察,洞壁光滑、土壤湿润、洞壁内留有新的爪印和鼻印,或壅土被堵洞道即为有效洞道。顺着植物毛根方向是鼢鼠的前进方向;用手搬一块洞壁,鼻印深的一侧是鼢鼠的去向,将该洞道确定为防治洞。
五、防治技术
春、秋两季是防治中华鼢鼠的最佳时期,春季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在地下蛰居了一个冬季的鼢鼠从老窝向农田、林地迁移,在耕作层内掘洞觅食,地表形成明显的壅土痕迹,找寻鼠洞容易。由于其饥饿、瘦弱、反应迟钝,易于捕杀和毒杀,故有“惊蛰早,立夏退,清明前后正当时”之说,此时应组织林区职工抓住时机,大力防治,时间每天上午最好在9时以前、下午在4时以前,完成安弓箭投药,以免过迟吓走鼢鼠。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早晨,由于鼢鼠在洞中躲风避雨数天,饥饿难忍,天一旦放晴,就会大量集中出洞采食,且所掘洞道离地面较浅,易于发现,防治效果非常好。入秋后,鼢鼠从10月上旬开始准备越冬食物,为害加重,活动频繁,是一年当中的第二次防治最佳时期,此时加强防治,对巩固当年防治效果、降低越冬鼠口、减轻来年为害具有明显效果。
1. 营林生物防治
工程造林作业设计时,要合理搭配树种,选用鼢鼠拒食树种营造混交林,避免营造喜食树种纯林,提高林木抗逆性,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并合理密植以便早日郁闭成林。深坑整地、深栽造林,既可有效避开鼢鼠的觅食洞道,也可利用天然降水或人工灌水抑制鼢鼠种群数量;加大造林密度,提高造林保存率;加大对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及时进行鼠害发生情况调查,破坏鼢鼠洞道系统和生存环境。生物防治主要是加大其天敌狐狸、猫头鹰、蛇、黄鼬、野猫等的保护、饲养和释放,此法可有效遏制鼢鼠的繁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林区中华鼢鼠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