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害虫,分布于北纬50度至南纬50度的欧、亚、非、澳洲各地。棉铃虫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其中以黄河流域为害最为严重。棉铃虫的寄主种类众多,我国已知的有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豌豆、高粱、多种主要农作物。因此了解和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对提高棉花的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棉铃虫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中***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1棉铃虫的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夜间7时至翌日凌晨2时羽化最多,占总羽化数的65.1%。羽化后3天内活动较弱,第四至第七天最强,第八天起逐渐减弱。成虫飞翔力较强,主要在夜间活动,一般有3次明显的飞翔时刻。第一次在日落后3小时内,在晚上6―9时,以7时半至8时半最盛,此时边飞翔边取食,称为黄昏飞翔,这次飞翔雌娥比雄蛾早半小时左右。第二次在午夜后1时半至清晨4时,以2时至2时半最活跃,主要是觅偶和交尾,称为婚飞。黎明前进行第三次飞翔,找寻隐蔽处所,称为黎明飞翔。日出后(大约早上6时左右)停止飞翔活动,栖息于棉株或其它植物丛间。
成虫交尾在婚飞开始时即进行,但主要在清晨3时半至5时。一生可交尾1―5次。羽化后1―5天开始产卵,产卵期为5―10天,常与寄主的孕蕾开花期吻合。产卵地方随寄主种类不同而异。
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是25℃―30℃。雌娥平均怀卵量超过1200粒,产卵率高达97%以上。高于30℃或低于20℃时,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5℃时每雌虫平均怀卵仅200余粒,在35℃时,成虫怀卵量和产卵率急剧下降。
卵的孵化率一般为80%―100%,以下午6时后孵出最多。初孵幼虫通常先吃掉卵壳,随后大部分转移到叶背栖息。当天不食不动;翌日大多转移到中心生长点或上部果枝生长点取食,为害不明显;第三天蜕皮,此过程前后不食不动;第四天,即由生长点转移到幼蕾蛀孔为害。发育至三龄以后多钻入蕾铃为害。在蕾期,幼虫通过苞叶或花瓣侵入蕾中取食,虫粪排出体外,受害蕾蛀孔较大,直径约5毫米,被害蓄苞叶张开,变为黄绿色而脱落。在花期,幼虫钻入花中食害雄蕊和花柱后,又从子房基部蛀入为害,被害花往往不能结铃。在铃期,幼虫从铃基部蛀入,取食一至数室,虫体大半外露在铃外,虫粪也排出铃外。
幼虫经常在一个部位取食少许即转移到他处为害,常随虫龄增长,由上而下从嫩叶到营、铃依次转移为害。幼虫转移为害时刻主要在早晨4时半至晚上7时半之间,尤以早晨5时半至中午12时最为频繁,占总转移次数的50%,中午12时至晚7时半占37.5%。
一、二龄幼虫为害较轻,三龄个体约可为害蕾、花、铃3.2个,四龄约5.5个,五龄8个,六龄5.6个,三至六龄共计为害22.3个。被取食的青铃往往被蛀空,仅留铃壳,有时虽仅蛀食1―2个铃室,但其它各室也会引起腐烂或造成僵瓣。
棉铃虫的滞育发生于蛹的初期,滞育蛹在后颊中央有4个成排的色素斑点。决定滞育的主要原因是光照长短,温度和食料也十分重要。棉铃虫幼虫在25度的适温下,昼夜光照14小时是决定蛹滞育的临界点,此时有50%蛹的发生滞育,光照期短于14小时,蛹全部滞育。较低的温度会延长引起滞育的光照期,在20℃时滞育的临界光照期为14―15小时;在25度时为13―14小时;而在28℃时即使幼虫经每昼夜12小时的短光照期,滞育率仍不到50%。以适合棉铃虫发育的棉铃、番茄等食料饲养幼虫时,引起滞育的光照期比以棉叶饲养的短。因此,食料对棉铃虫种群滞育临界期出现迟早有明显的影响。
2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经审定的抗虫棉品种都通过了抗虫性鉴定、区域试验等多重测试检验,具有抗虫效率高、前后生育期抗虫性稳定、丰产性好等特点。因此,选择种植通过审定的抗虫棉品种,这不仅有利于棉铃虫种群的控制,同时将有助于缓解棉铃虫对抗虫棉抗性的发展。
棉花收获后清除田间棉秆、烂铃和僵瓣,开展深耕和冬灌,可消灭大量越冬蛹。在棉铃虫产卵期摘除边心,及时整枝打杈,并带到田外进行深埋,可明显减轻田间虫、卵量。另外,在棉田边或田间插花种植春玉米、高粱、留种洋葱、胡萝卜等作为诱集带,可诱集棉铃虫产卵,再进行集中杀灭。
2.2生物防治
棉铃虫的天敌资源丰富,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姬蜂、茧邮、蚜茧蜂、赤眼蜂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捕食蝽、胡蜂和蜘蛛等,昆虫病原真菌和昆虫病毒等,对棉铃虫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通过减少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棉田周围播种蜜源植物(如油菜)等方式,发挥保益(天敌)控害(棉铃虫)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中红侧沟茧蜂等天敌昆虫来控制棉铃虫发生。
2.3物理防治
棉铃虫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可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棉田内插萎蔫的杨树枝把诱集成虫。
2.4化学防损
转基因抗虫棉田可根据幼虫发生量确定防治指标,长江流域棉区为百株二代低龄幼虫15头,三、四代8―l 0头;黄河流域棉区为百株二代低龄幼虫20头,三代15头。非转Bt基因棉可根据卵或幼虫量确定防治指标,长江流域棉区为当日百株二、三代有卵30粒,四代百抹30―50粒;黄河流域棉区为百株二代累计卵量超过15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10头、三代百株累计卵量25粒或百株低龄幼虫5―8头,四代低龄幼虫8―10头。
卵孵化高峰期可喷施2.5%氟啶脲、氟虫脲***油1000倍液,棉铃虫幼虫高峰期可喷施硫双威、丙溴磷、辛硫磷、多杀菌素等l000―1500倍液,可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蕾铃期棉株高大,喷药应掌握保证棉叶正反面、顶尖、花、蕾、铃均匀着药才能保证药效,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施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
参考文献
[1] 张中***.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3).
[2] 刘晓平.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2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棉花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