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非常重视人的先天秉性,强调天赋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先天秉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育的作用是相对的。“天才是做学问的根据。有几分天才做几分学问。大概天才有十分之八九的势力,教育的势力只占十分之一二。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这里的天才,指的就是人的先天禀赋。但是他所说的天才并不是尼采式的天马行空的超人,也不是柏拉***的神灵附体的神秘灵感,而是植根于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的。他说:“我所说的音乐天才和文学天才并不是超人的天才。有音乐的天才而实际上不是一个与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和大灾难拼命的斗士,他写不出感动大众的乐谱。有文学的天才而实际上不是与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和大灾难拼命的斗士,也写不出感动大众的歌词。”“大众的歌曲是大众的心灵的呼声。它是用深刻的节奏喊出大众最迫切之内心的要求。……它来,是从大众的心里来;它去,是到大众的心里去。”“一个脱离了大众生活的天才绝写不出大众的歌曲来。因此,大众的歌曲可以说是大众运用天才写起来的,简直可以说,是大众共同创造起来的。”
一、天才与天赋
在陶行知心目中,人生而天赋的先天秉性是智慧,而知识不属于天赋的范畴,它是后天习得的。智慧是人的灵性,属于天才的范畴;知识是积累而来,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他严格区分了智慧与知识:“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孟子说:‘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会射箭的人能百步穿杨。射到一百步的力量是生成的限度;到了一百步还能穿过杨树的一片叶子,那便是学来的技巧了。这就是智慧与知识的分别。又比如言语:说话的能力是生成的,属于智慧;说中国话、日本话、柏林话、拉萨话,便是学成的,属于知识。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生成的智慧至为不齐。”在智慧与知识之间,他更强调前者。智慧决定着能不能学到知识,能学到什么知识;而知识的能力只决定着接受知识的多少程度。
陶行知重视天才的先天秉性,因此他提倡“游戏说”和“赤子之心”,也就是先天未受社会玷污的自然状态,人的先天灵性。“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这把戏就相当于“游戏”。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就“朝气格外勃勃”,“六七十岁的老公公和老太婆加入在小孩的队伍里来追求现代知识”,“是必然沾着赤子精神”。他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指未受社会风俗玷污的自然状况,而不是指孩子绝无错误。他在给业勤的信中说:“您说‘小孩子根本不会有错误’,倘若您的意思只是企***导出一种结论,认为孩子们的错误根本上是由于环境造成的,那倒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倘若您要据此作为训导儿童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那就有问题了。……由于儿童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这是一;环境不良,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从这些错误出发,必然再造错误,这是二。”
陶行知十分重视天才,严格区分智慧与知识,并提倡“游戏说”和“赤子之心”,并不是轻视教育,而是强调教育应因时因人而宜,重视人的智慧在教育中的选择作用。人的天赋只是对人格形成提供了潜质,天才的最终形成还要落实到后天教育中来。
二、天才的特征
天才最大的特征在于创造。陶行知十分强调创造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的最大的敌人在于因循守旧、模袭他人,他严厉批判了只知道庸俗贩卖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伪知识阶级的“老八股派”和“洋八股派”,并自我解剖道:“我从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但他并不是盲目排外和反古的,“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反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依我看来,西洋文化能补充东方文化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运用科学改造天然环境;二是运用社会组织以谋充分之协作”。对于如何处理好创造与继承的关系,陶行知提出了“用书说”:“我们为避免堕入伪知识阶级的谕寸起见,主张用书不主张读书。……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能发现了。”理论上如此,实践上更是如此。陶行知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费正清评其曰:“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
天才是德智美全面发展的人。他反对“存天理,去人欲”,他说:“我们是不主张以为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而要“达民之情,遂民之愿,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就是知情意教育合一的学校:“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在德智美、知情意中,陶行知尤重情感、美感,德智美统一于美,知情意统一于情。他说:“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有欣赏性的改造,不要有恐怖性鬼脸式的改造。……我们改造,要有美的精神。”他认为自然美对于人格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提出选择大学校址要考虑自然因素,学好美术四要素之一是“自然之熏染”。自然美固然重要,社会美更为重要。“吾人在办公室八小时占全时约三分之一,若物质环境太劣,实至痛苦”,“所办之事,亦宜有美术”。而艺术美则是沟通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媒介,是人生的艺术化。他说:“自然美术固可贵,人生美术更可贵,自然化的人生美术,^生化的自然美术尤其可贵。”“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因此,他不仅提倡诗教,更在实践中坚持诗教。他在《序》中说道:“充满晓庄的只是诗……晓庄是―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他所有的是‘诗生活’‘生活诗’。”陶行知不仅在教育活动中阐述了他的艺术天才观,更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实践他的天才艺术观。陶行知的教育充满着诗情画意,他经常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教育学生;更为突出的是,他的教育理想多是通过诗歌形式来阐述的,而且他一生创作最丰的就是诗歌,他生前出版过五本诗集。郭沫若评价日:“陶先生的诗,不仅量多,而且质好”,“独开风气”,并且称他为“伟大的诗人”,他的诗集是―部“人民经”。
天才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在真善美中,真是核心,真善美统一于真。陶行知的教育理想是和中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真是和实用密切联系的。他说:“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他提倡“生利主义”教育,他谆谆告诫陶晓光“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受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影响,强调真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实践。“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因此,天才应该多实践,“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烧饭,不得毕业”。他一再强调:“撤学做是―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为,“路走不通才觉得有困难。……走不通而发现困难,便想出种种法子来解决困难,不到解决不止,这是科学家”。但是做不是蛮干,做是在“劳心上劳力”,“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但这并不是说必须事事“躬行”,“我只说真知识的根是要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要把“别人从经验发生之知识接到我们从自己经验发生之知识之上去”。
三、天才与科学、民主
众所周知,陶行知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影响,但是陶行知为什么接受了实用主义呢?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因此,“某一西方思想在中国影响力的大小即其中国化的深浅,取决于它满足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动的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实用主义、科学主义正是中国最为缺乏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确立即为标志,这也决定了陶行知天才的性质。
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落后的时代,自然科学在陶行知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表现为他对“赛”先生的大力提倡。“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自然科学是开向理想世界去的特别快车……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自然科学是唯一的桥梁。”后来,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仅有自然科学是单脚跳,社会科学更为重要,“德”“赛”二先生要并重。“那时的赛恩斯只是自然科学,现在的赛恩斯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说得正确些,从民族***运动的目光来看,是社会科学重于自然科学。”他的社会科学主要是民主思想,因此,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为争取民族的***、民主的***权而努力。说陶行知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并不是说被动的承受,而是一种能动的筛选,“依据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和传统哲学的发展,在主动地筛选、汲取、对话和创造”。
陶行知理想的天才就是实用的天才,是科学的天才,他能够用科学的进步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他理想的天才,就是寄寓他生活追求的哲学思想的化身。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