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近一个月来美国硅谷最风光的人物是谁,答案非“脸谱”(Facebook)网站总裁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莫属。在9月底最新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26岁的扎克伯格以高达245%的年财富增长率蹿升至第3s位。据估计他的个人财富达到69亿美元,超过了苹果公司(AAPL,NASDAQ)总裁乔布斯的61亿美元身家。10月初,一部讲述扎克伯格创业过程的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趁热打铁地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更是掀起了一股狂潮。
“马克・扎克伯格现在比乔布斯还有钱!”这个消息迅速通过Facebook在它的5亿用户间流传开来。美国人突然发现,虽然Facebook早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他们对这个网站的老板却知之甚少。在《福布斯》杂志委托Zogby公司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有63%的美国受访对象表示“不了解扎克伯格这个人,无法对其进行评价”,而这些人中有9070是Facebook的注册用户。
Facebook以仅次于Google(GOOG,NASDAQ)和雅虎(YHOO,NASDAQ)的全球第三大浏览量席卷英语国家之后,创办者马克・扎克伯格却正如网站的名字一样,戴上了一副模糊的“脸谱”:神童、比尔・盖茨第二、天才哈佛退学生……种种溢美之词加在这个生于1984年的年轻人身上,似乎太过沉重,而真实的他却很少有人能够了解。
孤独的神童
电影《社交网络》中,个性孤僻的马克在恋爱失败后,一夜之间搭建起Facebook的雏形――一个对哈佛女生外表进行评分的校园网站,以***吸引心仪女孩的注意。事与愿违,这种伤人自尊的评比招致女生们的强烈谴责,反倒使马克的处境更加孤立。扎克伯格本人对这段描写颇为不满,声称自己不是为了追求女生才创立网站的, “从创建Facebook到现在,我一直跟同一个女孩约会。”
不过,影片中至少有两点是符合现实的。一方面,扎克伯格的确是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网站的神童。他11岁那年,身为牙医的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天赋,专门为他聘请了计算机课家庭教师。12岁时,他为父亲的诊所编写了一个提醒病人来访的自动程序。后来他在高中时编写的程序吸引了美国***(AOL。NYSE)和微软(MSFT,NASDAQ)两大公司的注意,争相邀请他加盟。他最终选择进入哈佛大学,同时攻读计算机与心理学学位。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是当之无愧的神童。
另一方面,他的孤僻与不合群也是出了名的,“扎克伯格的好朋友告诉我,他是个机器人、一个编程怪物。”《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报道写道。从哈佛到硅谷,曾与他患难与共的早期合作者们一个又一个地离他而去,引发了人们对这位年轻总裁人事处理能力的严重怀疑。“焦虑、压力大、精疲力竭。”2007年,Facebook的员工曾对公司内部气氛做出如此评价。Facebook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完全不设人力资源部门,人事任免全凭扎克伯格的个人好恶。他成了员工心目中的独裁者、媒体眼中不通人情的怪人, “公司发展的道路上尸横遍野,当某个人对他不再有利用价值,他就将其一脚踢开。”Facebook的一位匿名员工向外界抱怨道。
独裁与骄横,这就是真实的扎克伯格吗?他真的如某些外界传说,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沦为孤家寡人吗?
果真如此的话,这似乎是一个笑话,一个“孤家寡人”吸引了一批叉一批风投资金的青睐,并建立起庞大的社交网络帝国。
回顾Facebook的几次重大人事变动,并不难注意到其中所具有的超越个人恩怨的深层次原因。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Facebook和扎克伯格本人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付出的必然代价。
成长的代价
第一个与扎克伯格决裂的重要人物,是他的哈佛室友、Facebook共同创始人兼首任CFO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2004年,当扎克伯格还是一无所有的哈佛辍学生时,出身巴西富豪之家的萨维林为他出钱租下了Facebook的第一台服务器。所以有人说Facebook的首位天使投资人并不是众所周知的彼得・泰尔(Peter Thiel),而是当时年仅20岁的爱德华多・萨维林。公司创办第二年,随着风险资金的引入,萨维林与扎克伯格在公司事务上产生严重分歧,而投资方站在了扎克伯格一边,萨维林遭到驱逐,事后通过一场漫长的官司才赢回5%的公司股权。这段挚友反目的历史成为电影《社交网络》的情节主线,萨维林被塑造成内斗中令人同情的受害者,编剧艾伦・索金说,这是一个“关于友情、忠诚与背叛,权力与阶层的故事”。
真实的萨维林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悲情,当扎克伯格还在宿舍里埋头写代码时,他已经在雷曼兄弟公司拿起了高薪。投身金融行业的萨维林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注定了他与扎克伯格的分歧。“萨维林想在网站中引入广告,扎克伯格反对,他说那样的Facebook就不酷了。”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为了防止公司走向急功近利的误区,扎克伯格付出了友谊的代价。“当你不再适合公司的发展,就必须离开,这就是硅谷的残酷之处。”一位早期员工评价道。
经历了最初两年的稳步扩张,Facebook逐渐赢得了美国年轻人的信任与追捧。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Facebook成为美国高校中仅次于Ipod的第二大流行词。与此同时,随着竞争对手Myspace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出售Facebook的传闻迅速散播开来。雅虎出价lO亿美元,另一买家出价20亿美元。“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22岁的年轻人竟然面对10亿美元毫不心动。”当时的雅虎总裁Terry Semel表示。2007年7月,扎克伯格正式宣布自己不会出售Facebook,因为“它是我的孩子”。
为了更好地养育这个“孩子”,扎克伯格开始了又一轮残酷的人事清洗。
创业者的野心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Facebook管理层进行了几乎一锅端的大换血。不仅残存的创业元老如首席技术官Adam D'Angelo等纷纷离职,就连为公司引入微软和李嘉诚巨额投资的CFO吉迪安・余(Gideon Yu)也被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Google帮”的入驻:截至2009年10月,Facebook已经有20%的员工是Google前雇员,其中包括Google前副总裁谢雷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女士,她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宫。
扎克伯格说,他与谢雷尔相识于2007年的圣诞聚会上,并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人选”。2008年3月,谢雷尔从Google跳槽到
Facebook。随后的几个月里,她不仅为扎克伯格带来了Google的大批人才,也带来了轻松而友好的企业文化。很快,Facebook员工们对自己的老板有了全新的评价。“这一年来,我们的CEO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了。”一位员工在2009年10月的采访中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舍不得离开这家公司。”
谢雷尔是前哈佛校长、总统经济顾问拉里・萨默斯的得意门生。萨默斯在克林顿***府任***长时,谢雷尔是***办公室主任。这样深厚的***界背景,也将使Facebook获益匪浅。
不过,扎克伯格显然从“Google帮”身上期待更多。从2008年开始,“Google”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扎克伯格的演讲与访谈中。“真正重要的信息都储存在人们脑子里,而不是在搜索引擎的索引上,不是么?”扎克伯格认为他的网站比Google具有更强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当决定要购买某个物品时,你是更相信朋友的推荐,还是更相信Google算法给出的结论?”
就在两年前,人们还很难把一个交友网站和搜索引擎巨鳄相提并论,不过现在,风投行业的分析师们已经在畅想Facebook挑战Google的情形。2009年Google年总收入为236.5亿美元,而Facebook只有8亿美元,但同时,巨大的差距也意味着后者或许存在数十倍的增长空间。“很多人相信社交网站的广告收入增长潜力巨大,而且电子商务也将有很好的前景。”一位在二板市场买卖Yacebook股票的经纪人说。
2008年8月,参照Facebook员工私下出售股票的价格,可以估算出整个公司的定价为37.5~50亿美元。2010年10月进行拆股以前,外界投资者已经愿意出76美元/股的价格从Facebook员工手中收购股份,使整个公司的估价达到了337亿美元(这也正是扎克伯格个人资产飙升的原因)。可见,“Google帮”入驻后的Facebook已经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异常积极的反馈。
暗涌的危机
成为资本市场宠儿的同时,年轻的扎克伯格也面临着许多危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早期雇主温克莱沃斯(wlnklevoss)兄弟及其合作者的官司。这对孪生兄弟是扎克伯格在哈佛时的学长,创办Facebook前,扎克伯格曾被他们雇用开发一个名为ConnectU的交友网站。温克莱沃斯兄弟及其合作者于2004年发讼,指责扎克伯格盗用了ConnectU的数据与创意。这场纠纷几经周折,至今尚未完全了结。
从现有证据来看,当年扎克伯格的确耍了小聪明,存在故意拖延ConnectU的开发进程、以便为创办Facebook争取时间的嫌疑。2008年双方曾达成协议。扎克伯格同意用部分Facebook股权和现金来解决争端。但现在随着Facebook的股价迅速攀升,温克莱沃斯兄弟叉以当初的协议存在证券欺诈为名重新发讼,看来这场风波的平息尚需时日。
与此同时,扎克伯格也面临着商业与道德相冲突的悖论。与他心目中的竞争对手Google相比,Facebook最大的优势就是庞大的用户信息库。但如果利用这一点进行商业运作,必然要在隐私保护上放开一面,这就会造成用户流失。2007年的“灯塔(Beacon)”风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好友间自动进行购物推荐的“灯塔”功能,最终在用户的强烈反对下废止。原因就是它侵犯了隐私权――很多人不愿让好友知道自己购买了什么东西,例如丈夫一定不愿让妻子知道自己为情人购买礼物。
令Facebook用户备感不安的是,这位年轻的CEO似乎对“保护个人隐私”毫无概念。他本人的Facebook主页上罗列着自己每天的行踪,他干过的事情迅速尽人皆知。《纽约客》说他是“这个过分暴露的时代中一个过分暴露的产物”。《纽约时报》记者援引一位内部员工的话说:“个人隐私?扎克伯格根本就不相信这东西的存在!”著名科技博窖作者Anil Dash写道:“如果你只有26岁,是个富有的金童,从小到大都很成功,得到全世界的赞誉,你怎么可能理解别人保有秘密的需要呢?”在他看来,阅历尚浅的扎克伯格根本不了解社会黑暗的一面,更难以承担保卫用户隐私的道德重负。这引发了一种担忧,即华盛顿有可能针对Facebook修改隐私法,从而对它的商业发展造成障碍。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存储在Facebook服务器中的信息,不仅令婚外恋的丈夫们惶恐不安,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府的警觉。2010年6月,巴基斯坦正式对Facebook和扎克伯格本人发起罪案调查,起因是Facebook网站上有辱***教的“大家来画”运动。***世界对Facebook在事件早期不闻不问的态度深感不满。虽然扎克伯格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改变不了他是犹太人的事实。设想一下,如果某些用户发起一场反犹或危害到美国利益的运动,扎克伯格是否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人的资料提供给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呢?信息安全上的考虑导致Facebook在多个国家遭到禁用,对于力求拓展海外市场的扎克伯格来说,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才“脸谱”下的马克.扎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