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模型的价值,围绕托马斯的儿童发展理论一书,从理论焦点、研究方法、道德判断六阶段以及天性与教养的作用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在对比两位学者的观点异同的基础上,浅谈自己的观点;并简要介绍了其他学者对道德发展模型的评价。
关键词:道德发展;道德判断;天性;教养
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开拓者。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构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在这里,根据默里.托马斯的《儿童发展理论》一书中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模型理论的述评,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托马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模型的评述
(一)理论焦点
追踪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者通常集中于观察儿童行为、违反某一规则后的焦虑和内疚感或作出某一道德判断的基础。科尔伯格反对将被观察到的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发展的有用标准;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面对诱惑做出反应的基础不仅仅基于一种越来越内化的诚实感,他们的行为似乎更常以谨慎的判断或社会压力为基础。他的研究方法集中于追踪儿童对道德问题的判断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向儿童描述几个道德两难困境的故事。然后要儿童选出每一个两难困境的最佳或最恰当解决方法,并作出解释;然后分析儿童面对两难困境的反应,以确定其处于道德发展中的哪一阶段。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的可信性,科尔伯格还进行了跨文化研究,选取美国不同阶层青少年、墨西哥、泰国、马拉西亚原始部落、土耳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进行测验。在此基础上得出道德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这一结论。
(三)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即从前习俗水平到个体遵从社会的习俗,以及最后达到超越习俗的并以个人的、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为基础的最高水平。六个阶段代表从道德决策的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在低水平,道德决策和其它价值判断交织,而且规则随着案例中事实的改变而变化;而在高水平,道德价值与其他种类的价值分离,而且使用可以让任何人应用于任何情境的普遍原则。
(四)道德发展中天性与教养的作用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阶段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由四部分组成:逻辑推理、儿童愿望或动机、儿童学习角色采择的机会及儿童生活的社会中的公正形式。科尔伯格认为角色采择使儿童成为一个有效社会个体;鼓励参与、赋予儿童责任、家庭成员的交流并保持温暖感情更有利于角色承担。
二、对作者评述的评价
首先对于托马斯能够细致的从14个方面对一个理论进行详细评价表示钦佩,这是一位学者对学术要求的精益求精和严谨,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具有建设性意义和思考价值。
(一)关于天性与教养的相互作用部分
在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部分,托马斯认为认知与逻辑因素是一种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因素,猜测这个因素是科尔伯格提出的四因素中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因为在儿童成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刺激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在参与社会交往与学习中不断提高的。至于是否是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二)关于理论指导儿童抚养和解释预测未来部分
托马斯认为在科尔伯格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教育***式为儿童扶养提供了清晰的指导,这种设想是新颖良好的,但是缺少可操作性,复杂费时并且会持续处于协商状态。并且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一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尽管具有道德判断行为能力,但在适当的制度和情境压力下,会做出不道德行为,因此关于预测未来的说法比较勉强。
(三)理论的创新性和促进新发现方面
对于科尔伯格理论的创新性方面托马斯评价很高,两难故事测验法立足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着眼于解决故事情境中的冲突的推理方式,以确定行为发展的进程,是具有开创性的。并且在道德发展领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种新的理论的出现,需要在众多批判中趋于完善。道德发展模型理论这一新视角引起了诸如吉利根、辛普森、沙利文、吉布斯等一大批研究者的思考与批判,他们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都支持和扩展了科尔伯格的理论模型。
(四)关于理论的适应性和现实性方面
道德发展模型中把个体道德发展归档到各个阶段的方法的确具有开创性意义,使人们清晰看出个体道德发展所处的位置,但是确立模型使用的方法和后习俗水平是否存在是值得思考的。托马斯认为这个阶段的划分缺少适应性,六阶段的道德水平过于理想化。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所有文化都存在后习俗阶段,如沙利文所言“阶段六的模式既不具人格又缺乏历史根据,仅仅认识人的社会作用而无视他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辛普森也说“评定一个被试处于后习俗阶段,可能并不反映这个阶段的存在,而可能只反映语言上的深奥。”后来科尔伯格也承认这个阶段的存在及本质还是个理论和假设,需要进一步收集经验资料。
(五)理论是否有可信的证据支持
道德发展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虽然科尔伯格的模型是建立在来自许多真实儿童的资料的基础之上,但这仅代表少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道德判断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忽视许多儿童青少年做出的习惯性判断。对生活中道德情境的随意回顾都可以表明,这种对两难情境的选择几乎不能代表大部分人面临的决策。首先科尔伯格没有对足够多的文化进行研究,因此做出的结论或许具有种族和文化上的偏见;其次,研究者对其他文化意义的不敏感,也可能导致降低来自陌生文化的反应的评分等级。
三、其他学者对科尔伯格理论的述评
(一)评分是否可信
此外,道德发展阶段模型的评分者是否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语词(道德判断)以合乎道德的形式存在的全部道德推理了解得一清二楚?尽管科尔伯格在评分过程中进行的是规范性判断,也无法真正领悟这些道德回答的含义。
(二)发展阶段的整合性
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在所有领域的道德判断倾向于聚集在同一水平左右。这种说法不很合理,如不同儿童对自由概念的理解,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或学校校规的差异,他们对自由程度的把握并不一致,因此再做出评价时会有差异,但这不代表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同样水平。“不变性”也应受到质疑,科尔伯格认为个体在向更高水平发展时,必须按照顺序经历每一个阶段。这种说法太过绝对,例如经历重大灾难或经历重大事件的个体,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因为受到非同寻常的刺激,会出现跨越式发展或倒退。
(三)过度关注公正
科尔伯格把促进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称为“公正团体”法。公正这一概念贯穿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始终。但是科尔伯格窄化了道德理论,他没有把女性做出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考虑在内,研究中选取被试也以男性为主。后来,吉利根及其同事证明了关心和责任取向与以界定的公正取向存在差异。男性偏好公正取向,女性偏好关心取向。
参考文献:
[1]R.Murray Thomas著,郭本禹译.儿童发展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模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