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渔村,应该是热闹的码头,嘹亮的号子,结实有力的域名,满载归来的渔船。8月,记者前往某渔村,看到的却是红砖绿瓦的老宅错落有致,蜿蜒前进的老街别有韵味,蔚为壮观的海塘一望无际,这些都颠覆了原来“渔村”的模样。这里就是金山嘴渔村――上海最后一个渔村。
金山嘴濒临杭州湾畔,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最后一个渔村,村里居住着700多户居民。
历史悠久
金山嘴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历史上海洋渔业十分兴旺。
在清末民初,小镇上有商店、作坊36家,仅经营渔货的渔行客栈就有10多家。据记载,每逢春、秋两汛,大鱼、海蜇旺发,来观潮的、买鱼的、经商的游客、商贾云集,海塘上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如今,金山嘴将渔业和旅游业结合,村里的特色旅游搞得风生水起。渔民王吉***即是受益者之一。
王吉***的饭馆位于村东的一个巷子里,名为“望海阁”,2011年开业经营至今,由于饭菜味道好价格公道,游客来来往往一直不断。
在开饭馆之前,王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渔民。从记事起,就跟随父亲出海捕鱼,他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渔老大,70多岁时还能肩挑100斤重的两筐鱼。
据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金山嘴渔村的渔业发展达到顶峰。当时有出海渔民100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条,1650吨位,年产渔货116万担。不仅如此,当时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南至,北近韩国济州岛,是上海市渔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1985年,村里人均按劳分配超过一万元,成了整个金山区的首富村万元村。王吉***回忆,那时候村里的码头热闹非凡,整筐整筐的海鲜在这里卸货。
最有趣的是,当时村里的择偶标准也水涨船高,所有嫁过来的媳妇都是千挑万选的。王吉***的爱人自夸说,“那时候我们这儿是美女如云,凡嫁进来的媳妇,个个如花似玉。”
但这种兴盛自80年代后期起开始走下坡路,由于众多化工企业的兴建,大量污水流入杭州湾,再加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逐步衰竭,形成了渔船搁沙滩、渔民上岸来的状况。
王吉***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去上海打工。当时,大部分渔民告别了渔村,有些外出务工,有些本地经商,还有些念念不忘大海,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在陆上办起了养殖、渔货加工等业务。也有些渔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起了数十家海鲜酒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鲜一条街。
直到2011年,王吉***觉得年龄大了,应该落叶归根了,于是回到村里开办了望海阁。
王吉***的大女儿王海燕在饭馆里帮忙,正在笑容可掬地请一桌游客“享饭”。见满桌游客神情诧异,她操一口当地土话解释道:渔村里的享饭就是吃饭,筷子叫篙子,盛饭叫兜饭,因“盛”与当地话沉船的“沉”同音,不吉利。吃鱼时把鱼翻过来叫“掉头”,因为“翻”意味着翻船,对渔家来说,也是要忌讳的。大家这才释然,开始“享饭”。
听着游客们对饭菜赞不绝口,王吉***竟有点不好意思,思索了一会儿,他坦言,村里本地出的海鲜已经很少了,数量有限,有不少是嵊泗等地运来,甚至也有从铜川路进货。村里的习俗菜品还在,只是下锅的食材,大多是“舶来品”了。
祭祀民俗
出了望海阁不远,就能走到渔具馆。在渔具馆的展示柜里,有一张奇特的网,十几根竹片弯弯曲曲插在沙滩上,上面连着密密的小眼网。经细问才知这叫张闸网。
相传过去金山嘴有个小伙子,常在芦苇荡捕鱼,发现芦苇荡里的鱼虾都是潮水带来的,他灵机一动,将芦苇和竹片砍来,插入沙滩,利用海水涨落来捕捉鱼虾,由于网的设置,退潮时这些鱼虾被网挡住,留在沙滩上了。很快,这一方法在沿海流传开来。因小伙子姓张,这闸一样的网由此得名。这样张网捕鱼也叫“沪”,上海称“沪”是由“沪”演变而来的。
狭长的老街,零星散布着几家渔家茶馆,渔民们、游客们喝茶品茗,很是惬意。老街拐角的那家茶馆,几个茶客正聊着“望海娘娘”的轶闻。“望海娘娘”是当地人对妈祖的称呼,妈祖庙在那一带称为娘娘庙。娘娘庙里的“望海娘娘”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自古以来,就虔诚供奉着,不容丝毫的亵渎。
金山嘴渔村把妈祖作为渔村的守护神,一年四季都要祭拜。他们不知道农历三月初三是妈祖的生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妈祖的忌日,这两天倒没有隆重的祭祀活动,而隆重的祭祀活动都安排在除夕祭祀。除夕祭祀是一年较为隆重的一次,首先是出席率高。凡渔村里有人出海的家庭,一家不漏,不管鱼捕得多不多,不论你是船板主还是入股股东,也不管你是老大还是船员都要参加。其次是供品丰盛,不仅有全鸡全鸭,还有猪头三牲,不仅有水果糕点,还有龙虾全鱼。特别讲究的是那只鸡,不能是光鸡,它的尾巴上必须留几根鸡毛,是什么寓意,谁也说不清楚,只说是祖上留下的规矩。
过了除夕,元宵节也是祭妈祖很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请财神的日子,金山嘴渔村把妈祖也当做财神。初五吃过早饭后,全体渔民先到船上,在船头上焚点香烛,祭祀海神,行跪拜礼。然后再去妈祖庙烧香磕头,燃放爆竹,拜祭妈祖保佑出海平安,渔业丰收。
此外,在汛前祭祀也比较重大。在春汛捉大鱼,秋汛捕海蜇前,凡出海的所有船只上的人员,由船老大带领,各船依次在妈祖金身前,焚香祭拜。凡已祭拜过的船只可以出海,未祭拜的一定要祭拜后才能出海。
大丰收之后也要祭。每年春汛捉大鱼结束后,都要在娘娘庙前的广场上搭台演戏三天,以感谢妈祖庇护有功。如是大丰收年,则举行妈祖出巡仪式,像皇帝出巡一样,摆全副銮驾。先从娘娘庙出发至海塘,巡视至张家厍或荒墩。凡妈祖金身停留之处,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如果巡游三天,第一天在荒墩吃中饭,下午至张家厍,在张家厍住夜;第二天中午巡游至金山嘴,下午去戚家墩;第三天中午再至金山嘴,到晚上回到妈祖庙。凡妈祖住夜的地方,都要砌茶炉子搭厂,祭祀之后请草台班演戏或阳台小唱,还要专门搭建妈祖休息的行宫,彻夜灯火通明,不能中断,还要有专人值更,妈祖金身前后左右,都要有宫女侍候,与皇帝出巡完全一样。
除了这四次隆重的祭拜仪式外,平日里,妈祖庙的香火也十分旺盛,香客除了本地的外,还有松江、平湖、奉贤等地的百姓,上海开埠后,也有许多人到金山嘴来祭拜妈祖。
王吉***说,自己在外打工的这些年,从来没落下一次祭祀,每次都请假往回赶。因为祭祀是祖宗的习俗,要继承,要对得起祖宗。
海渔文化
杭州湾形成后,催生了金山嘴的渔业,杭州湾上游的来水,为鱼儿带来了大量的饵料。同时,也渗淡了东海之水,含盐量显著下降,更适合近海鱼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每当春秋两季,大量的鱼虾涌向杭州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渔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金山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海渔文化,渔村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滩头作业,航地固定作业,远洋流动作业。
滩头作业,是指渔民在没有船、网等捕捞工具的情况下,待退潮后,捕捉遗留在沙滩边的鱼虾,主要有张闸网、推料网、涨流网、拾沙蜒、挖蚬子、掉海潭、摸海鳗等。
近洋固定作业。滩头作业虽然能解决一部分人的生存,但靠海而无土地的人们,不满足现状,他们要向海洋更多地索取。他们知道,在大海深处,有更多的鱼和虾,等待着他们去捕捉,但没有出海的载体,也就是说没有船,怎么能去海上捕鱼呢?杭州湾形成的时候,浙江、福建及江苏沿海一带,已有渔民驾船出海捕鱼,收入相当可观,金山嘴一带的渔民也想驾船出海捕鱼,但船呢?平时糊口都十分紧张,哪有钱来造船?
远洋流动作业。1953年,渔村办起了互助船,后又成立了渔业合作社,走上了合作化道路,渔民们不满足只在杭州湾里打鱼,也不满足只用小划子、舢板船等生产工具,要实现机帆化,开辟远洋渔业,大展宏***。当然,在实现机帆化,开辟远洋渔业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但困难九十九,难不倒贫下中渔一双手。他们只用了不到10年工夫,就实现了机帆化,开辟了远洋渔业,成为上海地区海洋渔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
渔村变身
望海阁的墙壁上有一处开辟出来做了照片墙,墙上是村里各个时期的照片。一张2010年的照片显示,当时的村里还是斑驳破旧的,电线在空中横七竖八,道路泥泞坑坑洼洼。而从2012年的照片看,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王吉***说,这一切都得从2011年说起。2011年,镇***府成立了上海金山嘴渔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村公司),由公司具体负责渔村的改造和建设。
当时在外打工的王吉***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再者也想落叶归根,于是回到了村里。在渔村公司的指导下,开起了望海阁。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望海阁由最初的街边小店开到了二层楼的饭馆,规模是原来的三倍。而这4年里,渔村公司也将渔村从一个脏乱差的破旧小村庄,建设成了一个聚美景美食于一体的特色滨海旅游景区。村里的村民也搭上了旅游开发的东风,日子越过越好了。王吉***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这里还能开发成旅游景点。自己的印象中这里又脏又破,路上到处都是坑,一下雨,别说车了,连人都很难走,没想到现在真的成了旅游景点,村里变干净了,变漂亮了,游客也多了,我的生意也好做了,***府和渔村公司为了村里的发展做了大好事。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三批337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金山嘴渔村位列其中。发展至今,渔业村已不再是一个古朴或落寞的自然村落,而是国家AAA级景区。
近年来,随着金山嘴老街、金山嘴海鲜美食城和城市沙滩的开发,形成了一个能吃能玩能看的娱乐三角区――在城市沙滩上游玩之后,还能去老街观光购物、去美食城品尝海鲜。
金山嘴渔村作为上海沿海成陆最早也是最后的一个渔村,拥有源远流长的海渔文化,也获得了一大批新的美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基地、部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等。
金山嘴渔村历经千余年的潮涨潮落,正在散发出别样的味道。这里不仅有最淳朴的古韵民风,也有最前卫的时尚元素,有最闲适的小资情调,还有最本真的艺术情怀。作为金山黄金海岸线的一个旅游点,古老的渔村重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成了周边城市人群最爱去的休闲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海最后一个渔村――金山嘴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