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遗忘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内容,但更多的是那些带来痛苦的负性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又分为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项目法和字表法是实验室中研究定向遗忘的主要方法,而白熊任务和TNT任务是研究压抑遗忘的主要范式,研究者们围绕两种遗忘做了大量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关注情绪性记忆遗忘的不同心理机制,不同研究范式与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情绪性记忆遗忘的个体差异,情绪性记忆遗忘中事件遗忘和情绪反应遗忘的分离等问题。
关键词 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定向遗忘;压抑遗忘
分类号 B842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许都曾经历过一些痛苦的事情,这些痛苦的记忆是人们想尽办法想要忘记的,但无论如何努力,那些痛苦的记忆也很难从大脑中清除。有时,由于不能成功遗忘这些痛苦记忆反而导致身心疾病。因此,主动遗忘痛苦的情绪性记忆的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解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不仅可以丰富记忆和遗忘的理论,而且对于临床上***很多由创伤经历引起的精神疾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
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遗忘掉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内容,但更多的是那些带来痛苦的负性情绪性记忆。对于记忆的主动遗忘主要有两类;定向遗忘(directedfbrgetting)和压抑遗忘(sllppression fbrgetting)。以下分别介绍了两类遗忘及其研究范式、心理机制、遗忘效果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 定向遗忘
1.1.1 定向遗忘及其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是指由主试的“忘记”指令引起的记忆内容受损现象(Anderson,2003)。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uter(1965)提出的,随后Biork等人(1968)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定向遗忘范式。其实验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一些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lo-be-remembered,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TBF)。遗忘和记住的指令是通过指示符(这些指示符引导被试做出遗忘或记住反应)呈现的。测试阶段,考察被试对之前呈现的所有学习项目回忆或再认的成绩。结果显示,指示符显著影响了记忆测验的成绩。具体表现为TBF项目的回忆或再认成绩显著低于TBR项目,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dircctedfbrgetting effect)。定向遗忘具有有意性和指向性。在这一过程中,被试根据指示符主动控制遗忘的内容,这都与自然遗忘不同,因此被认为是研究主动遗忘(intentional fbrgetting)的一种重要范式。根据指示符呈现位置的不同,该范式又分为两种:即项目法(item method)和字表法(1istmethod),项目法是指每个项目呈现后立即给予指示符,而字表法是在材料呈现一半后再给予一个指示符(王大伟,刘永芳,毕玉芳,2006)。
1.1.2 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
这种由指示符引起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选择性复述和注意抑制在定向遗忘项目法中起主要作用,而提取抑制机制在字表法中起主要作用。在项目法中。指示符出现之前,被试将学习项目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但不进行深加工。如果被试接到的指示符是记住,被试便立即采用各种策略对刚呈现过的项目进行精细编码,而如果接到的指示符是忘记,被试就不再对前面呈现的项目进行深加工。在字表法定向遗忘实验中,遗忘的指令对学习过的项目产生了抑制,造成记忆测试时遗忘项目比记忆项目更难提取,使记住项目的成绩显著高于遗忘项目(王大伟等,2006;Anderson,2003;Bamier etal.,2007)。实验结果也支持了上述解释,项目法中,定向遗忘效应在再认测验中的存在表明记忆指示符的作用发生在信息加工阶段,即记忆在编码或存储时受到了影响,而字表法中,定向遗忘效应在再认测验中的消失表明了提取抑制而非编码和存储是其主要原因,因为在回忆或再认中任何一个任务上的成功都证明记忆被编码且存储了,但回忆任务需要主动搜索和提取,而再认测验只需要检查呈现的词语是否存储过就好了,不需要被试的主动提取过程(Basden,1993;Geraerts & McNally,2008)。
1.1.3 定向遗忘的效果
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两种实验处理来研究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效果,一种是研究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实验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还是自传记忆内容做实验材料,都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Wessel & Merckelbach)2006;Bamier Conway'Mayoh,speyer,Avizmil, & Harris,2007)。但是,Payne和Corrigan(2007)用中性和正性、负性情绪***片做实验材料,发现在中性***片中定向遗忘会发生,但当要求遗忘的材料为正性或负性情绪***片时,定向遗忘效应没有发生,材料的情绪性影响了遗忘效果。第二种实验处理是先诱发出被试的正负心境状态,然后看这种心境状态是否影响定向遗忘效应。有研究者发现在中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下,定向遗忘效应不会消失,但在正性情绪状态下,定向遗忘效应却消失了。他们认为,当要求遗忘的项目处于正性情绪状态下,与该认知相关的神经连接网络被激活了,从而消除了定向遗忘效应(Bauml & Kuhbandner,2009)。除上述两种范式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将人格变量引入定向遗忘的研究。例如,压抑型应对风格(repressive coping style)是一种倾向于避免和拒绝承认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研究者们预测具有这种应对风格的个体能更好地遗忘烦恼的记忆,研究结果也支持该假设(DeTakshan,Myers,Hansen, & Leary,2004)。
正常人群在某些情境下可以遗忘情绪性记忆,但有创伤经历的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地将痛苦记忆排除意识?Terr(1991)的临床研究发现被待的儿童(childhood sexual aduse,csA)能较好地遗忘痛苦记忆,但McNally(1998)采用定向遗忘项目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cSA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未对灾难相关材料表现出特有的遗忘能力。Moulds和Bryant(2002)发现近期经历灾难的幸存者能更好地遗忘令他们痛苦的记忆。
1.2 压抑遗忘
1.2.1压抑遗忘及其研究范式
压抑遗忘即个体有意识地避免回想某一目标对象而导致的遗忘现象。最早的研究是wegner等(1987)的白熊(white bear)实验。实验流程分为
压抑和表达两个阶段。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首先经历压抑阶段(suppression period),告知被试在5分钟内他们可以想“白熊”这种观念以外的其他任何内容,然后在表达阶段(expressionperiod)让被试在5分钟内想任何观念,包括在压抑阶段要求不能想的有关“白熊”的观念。对于第二组被试刚好将压抑和表达两阶段的先后顺序调换,即该组被试先经历表达阶段,再经历压抑阶段。要求所有的被试无论在压抑还是表达阶段,只要头脑中出现‘白熊’这一观念就必须按铃。研究发现,在压抑阶段被试常常不能成功压抑,不能克制自己去想目标观念,且如果被试先经历了压抑阶段,那么在后来的表达阶段被试按铃的频率更高。显然,有意识地压抑某一观念,反而导致该目标对象在头脑中出现的频率更高,wegner将这一现象叫作压抑后的回返效应(post-suppression rebolmd eflfect)(Anderson & Green,2001;Rassin,Brakel, & Diederen,2003;Geraerts & McNally,2008)。
Anderson和Green (2001)应用了“Thinl/,No-Think”(TNT)范式来研究人们的观念压抑,这就是后来的TNT任务。该范式由学习,提取练习和测试三个阶段构成。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一系列“线索一目标”词对(例如:ordeal-roach]。在提取练习阶段只给被试呈现提示词,但任务分为两组,一组让被试回想与之对应的目标词(think组,简称为T组),另一组要求被试不想即阻止与之对应的目标词进入意识(no think组,简称为NT组)。最后对被试开始学习的所有词对进行测试。测试阶段仍给出提示词让被试回忆与之对应的目标词。研究者的假设是如果被试在提取练习阶段按照指导语采用了压抑策略来阻止与提示词对应的目标内容进去意识,那么在后来的测试阶段这些目标内容被提取出来的可能性就会低些,如果压抑策略没有起作用,那么T组和NT组在测试阶段中的成绩不应该有显著差异(Rassin et al.,2003)。
1.2.2 压抑遗忘的心理机制
与定向遗忘相比,压抑遗忘更多的是从人们如何应用执行控制机制实现记忆内容控制这一角度来研究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执行控制功能主要有两种作用,一个是在两种被选反应中选择一种非优势的反应。当通过一个线索去提取一个特定的记忆时,该线索实际上与很多记忆内容相联系,甚至其他的记忆内容与线索的联系更为强烈,较提取目标来讲它们是一种优势记忆。这时人们就会用执行控制机制去抑制优势记忆通道,而提取非优势的记忆,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了对该记忆的破坏。使得以后即使想要提取时也提取不出来了。执行控制的另一种作用是停止提取,它能阻止人们的某种反应。日常生活中人们压抑不想要的记忆实际就是利用执行控制来阻止某些记忆进入意识,终止提取的过程(Anderson & Green,2001;AndersOn,2006;Johnson & Anderson,2004;Levy & Anderson,2008)。Anderson等(2004)采用TNT范式找到了特定大脑区域负责压抑不想要的记忆,这一区域与控制习惯行为反应的大脑区域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他们认为控制不想要的记忆内容和控制习惯的行为反应一样,都是人们的执行控制机制在发挥作用。
1.2.3 压抑遗忘的效果
采用思想压抑来遗忘痛苦的记忆是否有效呢?Keith等(2007)认为,人们通常采用压抑方法来控制令自己痛苦的记忆内容,但研究表明压抑痛苦的记忆不是有效的思想控制策略(wegner,Quillian, & H0uston,1996;Harv。y & Bryant,1998;Rassin,2001; Bamier,Levin; & Maher 2004;wessel & Merckelbach,2006)。临床表明反复压抑让人痛苦的记忆往往会失败,动机强烈者甚至导致了精神疾病(wegncr,1987;Brewin & Andrews,1998:Herman & schatzow,1987)。有些研究者证明,压抑只对中性材料有重要作用,对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内容却没有作用甚至产生反作用(Daviesm & C1ark,1998;wegner et al.,1996)。研究者们用攻击事件或汽车灾难幸存者中的PTSD个体同正常个体做对比,采用wlhite bear实验任务,发现正常个体比PTSD被试能更好地压抑与灾难相关的记忆(shipheId & Beck,1999;shipherd & Beck,2005)。Beck等(2006)却发现,无论是正常个体还是PTsD被试,都能成功压抑某些思想内容。Bamier等(2004)测试了具有压抑型应对风格的人是否能更好地压抑痛苦记忆,实验结果是肯定的。后有研究者重复了Beck等人的研究,结果与前面一致,但7天后再进行测试,结果却与前面完全相反(Geracrts,MeIckellbach,Jelicic, & Smeets,2006;Geraerts,Merckebach,Jelicic, & Habets,2007;GeTaert8,Smeets,Jelicic,Merckelbach, & van,2006)。
1.3 定向遗忘与压抑遗忘的联系和区别
其联系在于,以上两种遗忘都是通过指导语来指导被试主动地、有意地遗忘某些特定信息,都是人们的思想控制策略。词表法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都强调了抑制机制在思想控制中的作用。即便如此,二者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实验范式的操作流程不同。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实验操作流程。而且,定向遗忘关注的焦点是后面记忆测验中被试的反应,但压抑实验关注的焦点是被试在压抑阶段的反应(Geraerts & McNally,2008)。就TNT范式和白熊任务来说,虽然都属于压抑遗忘,但两者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上也不一样。例如。TNT任务中提取练习阶段是关键,但白熊任务中却没有这个阶段。其次,主动遗忘的对象不同。定向遗忘中的项目都是互不相关的,但在压抑遗忘中的项目要么是配对的,要么是具体一个对象(白熊)。遗忘对象是否具有联系性会直接影响遗忘效果(Rassin et al.,2003)。第三,心理机制不同。定向遗忘从记忆的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阐述了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过程:而压抑遗忘更多的是从执行控制机制如何控制记忆内容来说明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第四,在定向遗忘任务中,后面的项目对前面的项目形成了明显的外在干扰,也即是说,前后项目的记忆需要竞争有限的心理资源,这种心理资源竞争在定向遗忘中似乎
是必需的,而在压抑遗忘中虽然外在的分心刺激可能会影响压抑的效果,但分心刺激的作用不是必需的。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定向遗忘或压抑遗忘,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能否实现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结论。这些不一致的结果显示对于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过程及机制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对于有创伤经历的个体是否具有遗忘痛苦记忆的优势能力,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这些不同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实验范式,实验材料和人格变量都是影响因素。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在实验处理和主动遗忘间起了中介作用,从而影响了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要弄清楚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效果,必须对其中的影响因素做详细的探讨。2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影响因素
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实验范式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同范式实验流程不同,心理加工过程不同,这必然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同(wessel & Merckelbach,2006;Bamier et al.,2007)。其次,实验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例如,采用情绪词语和情绪***片得到的实验结果不一样(Bamier et al.,2007;Payne & Corrigan,2007)。研究者们认为情绪状态是干扰遗忘的主要因素,而情绪***片才激发了人们的情绪状态,情绪词语只是激活了人们对情绪词语的语义认知。第三,心境状态也会影响被试的主动遗忘过程。研究者们认为只有积极的心境状态会影响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因为积极情绪状态激活了与该认知相关的神经联系,从而影响了遗忘过程(Bauml & Kuhbandner,2009)。第四,时间因素,例如,研究发现近期遭遇灾难的人能成功压抑与灾难相关的负性材料,而长期的PTsD被试却不能将灾难记忆排除,研究者们认为这些近期经历灾难的个体还处于麻木状态,这有利于他们遗忘痛苦的记忆,但当PTsD症状形成时,这种优势就消失了,这似乎表明,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只在短期内有效果(M0uld8 & Bryant,2002;Geraerts et al.,2007)。第五,被试的个体差异。例如,被试采用的认知策略。如果被试采用压抑策略,那么很多因素会影响压抑效果。Abra―mowitz等(2001)发现压抑的效果与记忆内容的详尽性(clabomteness)呈负相关,压抑互不相关的信息容易,而要压抑相互联系的信息就不容易了。有研究者认为,通过练习人们可能会变为成功的压抑者,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是反复使用压抑策略,那么压抑效果要好得多(Wells & Davies,1994;Myers & Derak8han,2004),但是这一假设还没有得到证实。Rassin等(20031证明,被试对于压抑策略有效性的认识会导致不同的压抑效果,如果被试先前就认为压抑很有效,那么后来的压抑行为能够成功,反之,则不能成功。稳定的人格特质差异(例如,压抑型应对风格)也是影响情绪性记忆遗忘的因素(DeTakshan et al.,2004;Barnier,2004)。个体的执行控制能力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遗忘效果(Anderson et al.,2004:Gererts & Mcnally,2008)。
以往研究表明很多的因素会影响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这些因素包括实验因素(如,实验范式和实验材料),也有个体自身的因素(如,个体认知策略的差异和人格特质的稳定差异)。对于每种因素是如何影响主动遗忘过程的还没有很统一且明确的解释。已有研究证明压抑型应对风格这种稳定人格特质对于情绪性记忆的遗忘有影响,可能还有其他的特质也会影响情绪性记忆的遗忘。认知策略的差异会对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造成不同影响,研究者们主要关注压抑策略,但是否还有其他策略会影响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这些问题似乎都还需要严密的实验来探索和验证。
3 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脑机制探索
3.1 定向遗忘的脑机制探索
研究者采用fMRI技术对定向遗忘项目法进行研究,发现定向遗忘过程中额上回(superiorfrontal gyms)、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rms)、额中回(middle temporal gyms)激活增强及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ms)激活减弱,实验结果表明大脑的前部控制(frontal control)对于定向遗忘是很重要的(wyile,Foxe, & Taylor,2007;Bauml,Hanslmayr,Pastotter, & kimesch,2008)。也有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对定向遗忘的脑电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在再认测试中,要求遗忘且遗忘了的项目比正确识别出的新项目诱发出了更大负波,研究者们认为这反映了大脑的有效抑制过程。研究结果暗示,成功遗忘是大脑主动加工引起的,并且这种主动加工过程主要受大脑前部控制(Nowicka,Je(hlorog,wypych, & Marchewk钆2009)。
3.2 压抑遗忘的脑机制探索
Anderson等(2004)采用fMRI技术考察了TNT范式中大脑的激活情况,发现NT组背外侧前额皮层(dorso-lataral prefontalcortex,DLPFC)激活增强及海马激活的减弱,而T组被试与NT组的差别就表现在海马的激活程度上,实验表明大脑前部控制能否调节海马的激活预示着压抑能否成功。有研究者用情绪***片做实验材料,同样发现前额叶皮层(PFc)激活增强及海马激活减弱。他们还发现压抑由两个阶段的加工组成,不同的加工阶段,大脑区域的激活不同,NT组的早期阶段,双侧前额叶腹下皮层(the ventralprefontal cortcx,VLPFc)的左前部分激活增强及知觉项目加工的大脑区域枕叶皮层(occipitalcortex)的激活降低,然而NT的后期阶段,右额中回(right middle frontal gynls)激活的增强及海马、杏仁核激活减弱(Depue,Curran, & Banich,2007)。有研究者发现前额皮层在压抑的过程中表现出持续的激活增强,而双边的前扣带回(the 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只在需要抑制的记忆内容出现时表现出短暂的激活增强(Mitchellet al.,2007)。这些研究都表明TNT范式中的压抑受前额叶调节,它控制着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激活,从而阻止不想要的记忆进入意识(Myers & Derakshan,2004;Bauml,Pastotter, & Hanslmayer,2009)。
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是大脑主动的抑制过程,控制这一过程的脑区
主要位于大脑前部。无论是定向遗忘还是压抑遗忘,遗忘的指导语出现时,被试前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增强,海马激活减弱。压抑遗忘NT组被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前额皮层不同具体部位的激活增强,在定向遗忘范式中,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强,但没有表现出阶段性,同时也没有发现前扣带回的激活,这表明虽都是主动遗忘,但由于实验流程和心理机制不同,表现在大脑激活上是有差异的。以往研究结果暗示大脑前部控制是否能有效调控记忆和情绪相关脑区的激活会影响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但这一过程具体是怎么实现的还不清楚。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在大脑激活具体区域上的不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证据。
4 未来研究展望
近年来灾难的频繁发生让人们对情绪性记忆的遗忘产生了强烈兴趣,但是,在这个研究领域还有许多迷惑和问题,关于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过程的特点、心理机制、影响因素、脑机制、以及主动遗忘效果都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既有研究范式的影响,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不同的范式会有不同的效应,甚至同一种范式下所采用的实验材料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需要从理论和机制上进行思考。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的大脑加工过程如何与不同的范式和不同的实验材料相互作用,不同的范式和不同的实验材料如何影响情绪性记忆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对这一问题需要进行更综合的思考和更复杂而严密的实验检验。
其次,需要考虑除了实验范式和实验材料之外还有哪些无关变量会影响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主动遗忘的大脑加工过程的。已有研究的结论不一致,还有可能是一些影响因素未被研究者发现,这些因素在实验处理和主动遗忘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情绪体验的强度、应对策略的练习、成功应对的自信、执行控制能力、思维的流畅性、压抑型应对风格等其他因素具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的,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个体差异的研究。这种个体差异既可能是人格特质性的稳定差异,也可能是认知策略性的不稳定的状态差异,甚或两者兼有。那么,这两者如何作用于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大脑加工过程,这种作用机制又说明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的机制有什么特点?如果人格特质性的稳定差异有显著的影响,那么除了压抑型应对风格之外,还有哪些人格特质和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有关?为什么这些人格特质会影响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如果认知策略性的差异会有影响,那么,除了压抑策略之外,还有其他的有效应对策略吗?例如,转移注意、升华、合理化等策略是否会影响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这些不同的策略是否按照相同的方式来影响情绪性记忆的遗忘?特质性的和状态性的个体差异,是否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情绪性记忆其实应该包含情绪和认知两部分记忆和遗忘,现有的研究只关注情绪性记忆的认知部分(对情绪性事件的记忆和遗忘),而没有考虑到个体对自身的情绪反应的记忆和遗忘。后者在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起怎样的作用?如何进行测量和评价(适合于用生理指标来体现,还是应该用自我意识到的情绪强度的自评为指标)?情绪性事件的遗忘和情绪反应的遗忘,这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都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总之,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的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其机制,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这一很有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研究领域还只是刚刚起步,未来一定会有可喜的突破性进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