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20年代末期,开创了崭新的钢琴曲形式并赋予它们充满诗意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力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1810-1849)风靡了世界。肖邦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的热恋,对波兰人民深厚的感情使他把个人的作品与思想,提高到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的高度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肖邦是进步的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一切与现实主义的纯朴相矛盾的东西;又可说肖邦是当时现实主义者唯一的一位艺术家,他从浪漫主义中汲取最优秀的、最现实的题材。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一首非标题性但实质是有标题性作品的乐曲。肖邦曾对舒曼进过,这首叙事曲是从密凯维支的长诗创作的,这首叙事曲与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有关。
作品独特风格的形成
肖邦的创作首先与民间艺术密切联系,是有声有色的艺术语言。其中音符所表现的情怀是细致、热情与具有对比性的。肖邦无愧是19世纪30、40年代波兰爱国志士、民族***思想的最天才的表达者。抒情性和戏剧性是叙事曲中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在肖邦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充分!1831年――1849年这18年的时间,是肖邦的思想和创作达成熟、深化和衰谒的时期,在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环境生活中,肖邦广泛接触文化艺术界的上流社会。例如:女钢琴家希曼诺夫斯卡、诗人歌德及普希金,在与波兰流亡者的密切交往中,肖邦始终把祖国同胞、亲朋好友的遭遇挂记在心头;另外肖邦开始了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多年爱情的隐居。此时的肖邦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生活也越来越孤独。这一切复杂的经历和感情体验,都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如《g小调叙事曲》中,肖邦的音乐语言色彩斑斓,表现出极强的内心矛盾,他把音乐与诗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从肖邦的音乐结构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拿波里六和弦,增六和弦、属七、减七和弦以及属九和弦,进一步加强了和弦的功能,也对织体、装饰音、旋律和声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不断创造钢琴独具特色的表现力、抒情性和戏剧表现力。他把旋律气息拉大后线,旋律线条格外柔美平滑,在《g小调叙事曲》这首独具音函特色的纯器乐的作品中,它的戏剧性体现在主题的弱起小节的开头与旋律歌唱性的美中,及中段和再现部主题重复展开至最后结束炫技性的尾声,刻画出童话般英雄主义激情的形象与充满丰富感情韵律的激流中,最终把乐曲推向一个最高点结束。完整而又不乏浪漫时代的曲调让人们在无尽的感叹声中回味无穷!
旋律及触键的特色
总体上说,肖邦的触键非常美妙,匀调。通常情况下四指是我们使用的很少的手指,但在肖邦的作品中却是他控制下键的最得力的一面,也是虚与实的交错面。如歌的连奏是《g小调叙事曲》最为典型的曲调风格。肖邦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优美的声音”(sotto voce)”。控制下键时音色与主题的统一,长音的延续与主题的分明是本曲的特点。在第一首叙事曲中引子部分与幻想波洛涅舞曲的前奏相同。主部主题是冗长的,长篇史诗特色平缓的旋律仿佛追溯祖国久远的过去,不安与恐慌的戏剧性挑起了矛盾的本质。展开部一个八度的大跳使旋律更加开阔、明朗,弹奏时运用大臂与小臂带动手指运动,手掌这时起到支撑的作用。肖邦在作品中经常采用一些声乐的手法,如:推迟音程步法、延长上方声音和附点音符的节奏值,强调声音的抑扬顿挫,曲子的旋律结构悠长,富于丰富的故事情节与歌唱性。这也是器乐和声乐两者紧密结合――肖邦创作中极为显著的特点。肖邦所有的钢琴曲中有三个方面独具特色:对古典音乐调性的偏离,对音乐模式的大胆革新,巧妙地运用转调,另外肖邦对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也起到了具大的影响力。《g小调叙事曲》的旋律由整齐的左右手同音齐奏,随后左手部分以线条紧凑贴切地跳音加上右手的主旋律和声的烘托中开始,力度、速度的不断变化,倚音与半音阶式的层层嵌入,逐渐构成了多声部和声的多样式,对话的层叠式(左手对位模进式)的特色,这个不同一般的构思,使演奏者把右手四分音符的半音模进的动机显现出来,避免机械弹奏八分音符。在这里肖邦和声的特点是不但具有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丰富和大胆,而且具有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整的逻辑性与深刻的艺术根据。
(作者单位:湛江市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肖邦《第一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