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告别乡村而进城打工,农民工题材成为当代作家关注的主题。范小青有着自己独特的关注视角,以温情化的叙事来塑造农民工形象,对于农民工形象的书写异于其他作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 范小青 农民工 温情
范小青是一个勤勉与高产的作家,最近几年,她不断地把目光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小说主人公多是农民工,她忧戚于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他们的生命情态,于平淡无奇中不断表现着生命的平常与无常、人性的深度与宽度。
一、农民工形象形成的社会背景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告别乡村而进城打工,也开始了自己的城市生活。然而生存地域的转变,并非意味着身份从农民到城里人的转变,也并非意味着他们真正走进并融入了城市,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主体。相反,他们是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就成了在路上疲于奔命的追赶者”。[1]就其精神和情感而言,大多数农民工向往城市、渴望亲近城市,甚至把“成为城里人”定为其奋斗的人生目标,然而,居住在城市,他们却又无法找到城里人的感觉,无法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逃离乡土,进入城市,由农村人变为城里人,便成为现当代文学中不倦的命运主题”。[2]
二、漫画式勾勒范小青笔下的农民工形象
细观近几年范小青的小说,发现以农民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至少占了她所写小说的一半。范小青说这是因为生活扑面而来,她不时会与农民工兄弟迎面撞上,“每天出门,满眼见到的,都是他们。我们要吃干净的水,他们送来,我们有了垃圾,他们帮我们拉走,我们要住新房,他们造,我们要走宽阔的路,他们修……自从我开始注意他们,渐渐的,渐渐的,我的目光再也不能从他们身上走开”。[3]在《城乡简史》、《这鸟,像人一样说话》、《像鸟一样飞来飞去》、《在街上行走》、《回家的路》等作品中,农民工们是主角,作家以善良温情的笔法,描写他们的生存严酷,而情感却温热。农民工们从乡村走向城市,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面对生活的严酷和无情,人生的种种无奈,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简单中有充实,人性是粗疏中有温暖。
《像鸟一样飞来飞去》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郭大牙的人,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跟随村长进城打工,没想到在分开时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郭大牙和郭大阴差阳错地拿错了彼此的身份证,而就是因为身份证被调换,导致郭大牙在城市里打工时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尴尬的境遇。他发现越解释越麻烦,最后只得将错就错,把自己当成郭大,最终找到一个送水的工作,成了一名送水工。虽然工作简单枯燥,他却觉得“有人情味”,在工作中他也没有遭遇什么困境。可以说在郭大牙身上并没有发生多么悲惨的事情,他也没有经历生活的种种苦难。这就是范小青塑造农民工的笔触,温热而不冷酷。
《回家的路》更是充满了一种温情的力量。吉秀水进城后,经过几年的拼打,终于创办了自己的搬家公司,取名“秀水搬家”。当客户冲着这个名字联系业务时,他乐观地想:“城里还是比乡下好,连名字都能卖钱。”凭着自己的诚信和纯朴,生意做得虽不红火但也不错。一次,他接到了一个业务,退休工人彭师傅要搬家,双方约好了搬家的时间,结果彭师傅的痴呆儿走失了,为了等儿子回来,彭师傅放弃了搬家。虽然丢掉了一笔业务,但是吉秀水没有生气,而且不断地关注着彭家的儿子,并从彭师傅日复一日的街头守望中深深地体会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几乎就要忽视了吉秀水的农民工身份,是因为他不再是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了,而是有着自己的事业,虽然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搬家公司。他还想着尽自己一点力量去帮助城里人彭师傅,希望彭师傅的儿子能早点回家。
《城乡简史》从别致的角度对农民工进城进行了解读。作者先是从城里一个叫自清的知识分子写起,他爱书如命,因家里书太多,于是将一部分书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校,没想到却将一本账本混在书中捐了出去。让读者更没想到的是,这本账本却影响了甘肃省西部小王庄里的一户人家的命运。这账本落到了一个叫王才的农民手里,他被账本中的一笔账弄糊涂了,拇指大的一瓶香薰精油价格是475块钱,而这475块钱是他家种一年地也挣不出来的,王才感觉到了城里和乡下的差距,于是决定举家迁往城里。进城后租住人家的车库,做收旧货生意。日子虽然苦点,他们一家人,自足自乐,认为在城里可以捡到风扇,在菜场里捡到青菜叶子,甚至连活鱼都能捡到。可能有的读者觉得有点心酸,但是王才一家却觉得很知足,认为“城里到底还是比乡下好”。虽然王才一家在城里处于社会的底层,靠收旧货维持生计,但是从他们身上却感觉不到生活的苦难和残酷,他们通过自己诚实勤勉的劳动,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原来农民工的生活也有温暖的一面。
《这鸟,像人一样说话》里塑造的农民工也是带着范小青的特色的。虽然开篇有点对在城打工的外地人有点偏见,但不过是为剧情需要,为里面的农民工营造的环境。围绕年关的防盗,物业公司做了充分的准备,加强防备。这一系列措施却影响了收旧货的老王,因为是外地人,不能随便进入小区,导致没有生意可做,只有回老家了。尽管防范这么严密,还是出现了盗窃案件,随着案情的调查,门卫王大栓是外地人,因此受到牵连,被开除了。最终案情真相大白,是失窃的这家的男主人自己藏了起来。虽然期间老王和王大栓都被怀疑,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但是,他们最后都被平安地化解,所以,他们并没有陷入绝境。范小青用温和的语调化解了他们的生存困境,虽然有时会被城里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但是面对真相后农民工们依然会受到公正的待遇。
三、范小青塑造的农民工形象的特色
范小青与其他作家一起关注农民工题材的创作,但范小青有着自己独特的关注视角,她以日常化的叙事来塑造农民工形象,对于农民工形象的书写异于其他作家。
范小青笔下的农民工有着自己的特色,她小说里的农民工来到苏州,受到了苏州城市文化的浸染,并不彪悍和粗鲁,完全是苏州地域特色的。范小青说:“我写的农民工可能也有苏州人的心态,可能与你们碰到的农民工不一样。农民工也是各种各样的,很多的人写农民工是讲他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被歧视,找不到工作,要不就是写农民工的犯罪,我写的农民工就是我的农民工,就是一种无奈,一种默默地承受现实,就像《城乡简史》里王才的那个满足感。”[4]范小青笔下的农民工有时更像知识分子,他们当中也有文化水平高一点的,多疑多虑的,不都是粗糙简单的。他们都是那种老老实实的,但又有点小智慧小狡猾,实际上有苏州文化影子。比如王才不强悍,也不畏缩,他比较平和,有委屈,同时又容易满足。王才进入城市,实际上是农民对现代化的一种追赶,或者说是对于悲剧命运的反抗。农民可以通过自由的方式进入并居住在城市,当他们加入这个群体时,以廉价的劳动力取得物质生活的改善,他们不是城市的主宰者,只是暂时栖身于此,生存的尊严无从谈及。与诸多到城市中不适应和自卑的农民相比,王才很满足,城市的生活不再是通过账本想象的,他伸手可以摸到。虽然他只是生活在城里,过的并不是城市人的生活,只能租住在一个车库里,可是他觉得很好。在城里人看来倍感心酸的事情在他觉得都不错,都很满足。这一描写展现出现代生活的真实一面,农民的生活面貌和他们朴素的物质愿望。
实际上,当今农民工的真实心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许依然有对城市文明病的诸多反感和排拒,然而另一种情形则是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甚至迷恋。范小青笔下的农民工就是如此执着地投入了城市生活,并且希翼从无根状态中解脱出来,寻找到城市生活的支撑,最终奋斗到在城市扎下根来。创作这样的形象是想给人们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一种温暖的关照,一种善良的传递,表达一种理想主义的诉求。
参考文献:
[1]贺绍俊.在路上还是在土地上[N].文艺报,2004-06-08,(2).
[2]雷达,李佩甫.城的灯[J].小说评论,2003,(3):4-6.
[3]冯秋红.范小青:我一半小说写农民工[N].扬子晚报,2007-10-30.
[4]范小青,于新超,姜帆.现代传统下的当代作家写作[J].西部华语文学,2008,(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范小青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