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他写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的先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千百年来熠熠生辉。人们尊崇着《史记》的同时,也更加仰慕一代史圣司马迁,仰慕他斐然的文采,仰慕他深邃的思想,更仰慕他崇高的人格。司马迁带有悲剧性的人生,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同时也成为作文素材的一个丰厚的源泉。
【经典素材多维解读】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弟子。
【素材运用】⑴厚积薄发;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⑶传承;⑷坚持
游历天下
20岁时司马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过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素材运用】⑴眼界;⑵眼见为实;⑶历史文化是财富;⑷足迹
临危受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素材运用】⑴责任;⑵合作;⑶孝道;⑷传承
替李陵辩护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入监狱,并处以宫刑。
【素材运用】⑴仗义执言;⑵真性情;⑶转折
发愤写《史记》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宫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
【素材运用】⑴忍辱负重;⑵榜样的力量;⑶成功起源于挫折;⑷生命的质量
【中考真题链接】
1.2015年湖北襄阳中考作文
(以下题目任选其一作文):
题一:思想、感情、态度等,用言语、行为显示出来,即为“表达”。把爱表达出来,你会被更多关爱包围;把幸福表达出来,你会感受更多幸福;把失意表达出来,你会获得真诚帮助……勇于表达,善于表达,成长更顺利,生活更美好。
请以“ 需要表达”为题写一篇文章。
素材延伸:可以将题目填为“人生需要表达”。司马迁的人生是独特悲愤而充满坎坷的,而司马迁如果不通过《史记》这部作品进行表达,那司马迁就和许多人一样,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成为默默无闻的无所作为者,即使有再大的冤屈,也无济于事。可是,司马迁有了精彩的表达,就有了精彩的人生、辉煌的丰碑。因此,人生需要表达。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蓉
素材延伸:司马迁正是一个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默默地向前走的人。他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旅难涉险;他博览群书,孤独求索;他面对宫刑,创作巨著……这些都是他单独一个人跋涉的证明。
2. 2015年重庆A卷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色彩,单调吗?
玫瑰笑答:向人间播撒芬芳是我生长的理由。
我问树枝上的蝉儿:你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尽情歌唱一夏,遗憾吗?
蝉儿笑答:绽放生命的绚烂是我唯一的愿望。
我问山间的小溪:你一直朝着不变的方向寂寞地奔流,孤独吗?
小溪笑答: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毕生的追求。
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素材延伸:谈生命的意义,可以谈谈司马迁。司马迁有玫瑰的芬芳,也有蝉的生命的绚烂,更有小溪的执着。我们可以把司马迁的人生事件和这三种事物的特点结合起来,证明司马迁生命意义的伟大。
3.2014年黑龙江牡丹江市中考作文: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那个让我尊敬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素材延伸:司马迁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很多,学识方面,著有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格方面,司马迁不畏汉武帝的权威,替李陵辩护;治学方面,司马迁不畏艰险,考察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力求让自己的历史著作更贴近历史真实。
文题二:生命中什么是可贵的?
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将题目“ 是可贵的”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素材延伸:可以把此题填充为“立志是最可贵的”。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李陵将***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他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宫刑”。
受刑之后,他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 2014年山东省烟台市作文:
题目: 征服了我
要求:①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
素材延伸:可以把题目填充为:“司马迁征服了我”。
司马迁能写出《史记》,全靠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他的理想和信念征服了我;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但在书写历史时仍能客观实录,实属可贵,他的治学态度征服了我。
【考场速用】
2015年贵州安顺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勃一生短暂,留下《滕王阁序》;曹雪芹呕心沥血,留下《红楼梦》……青春年少的你,此时或许行囊满满,踌躇满志,有许多东西留下;或许两手空空,惆怅无限,什么也没有留下。无论怎样,它们一定会引起你深深的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满分作文】
留 下
贵州一考生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绝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知道,人应该留下些什么,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自己的名在哪里?难道就是一次冲天的发怒,让人看到了一个不屈服的自己,然后如云烟一样很快就消散了么?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他留下了《史记》,这墨写成的丰碑,当然,留下了最美的名声!
【教师点评】
运用情景再现法,将司马迁遭遇厄运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运用心理刻画法,将司马迁为正义而替李陵辩护的心理通过作者的窥视刻画暴露出来;运用联想法,将司马迁当时想到的一些具有相同命运的历史人物的遭遇展现出来,让读者明晰司马迁何去何从的思想动态。综合运用多种素材组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名人素材”解读与延伸运用之二: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