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运动相传起源于苏格兰,目前已成为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的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皇家高尔夫球场,至今己有250多年的历史却还保存着最最古老的高尔夫球场情景原貌,令人叹为观止。
西方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已是清末时期的事了。当时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受西方文化和现代体育的影响也较深,早期的跑马厅,虹口娱乐场都有高尔夫球场,但都只是9洞的高尔夫球场,其缺点一是规模小,二是非标准,球场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准都不如后建的虹桥和江湾两座18洞的高尔夫球场。
一、虹桥高尔夫球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一侨民在新泾港东的程家桥西堍购地19.5亩(1.3万平方米),开设“老裕泰”马房,拥有10余马匹。翌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劈筑虹桥路和罗别根路(今哈密路),直通马房。地渐显要,马房经营也得到较大发展。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马房己拥有上百匹马,占地面积扩大为100亩(6.7万平方米)。
民国三年(1914年),马房业主病故,地产由太古、怡和、汇丰等8家英商洋行大班各出官银1000两购买,并改建“虹桥杓球俱乐部球场”,又名“高尔夫球场俱乐部”(THE HUNGJAOGOLF CLUB)。2年后,球场扩大为150亩(10万平方米),设有9洞高尔夫球场一座。虽然9洞球场占地面积小,但高尔夫球场一般呈带状,铺设在一片开阔地上。两个球洞之间通常是开球草坪,开阔草地间夹杂着灌木丛和障碍区等,果岭、沙坑甚至起伏区也都是依势而建,浑然天成,最后是球洞草坪,同样能让打球者完全融入周围美丽的大自然环境当中?
1917年,由原乡村联谊会改组的“虹桥杓球总会”(H・G・c)正式开幕,并实行会员制管理,其会所为英式二层建筑,大门则开在虹桥路上。
民国19年(1930年),虹桥高尔夫球场面积最终扩大至417亩(28万平方米1,球洞增为18个,属标准球场,并建有各种地面辅助建筑,包括更衣室、酒吧间、办公室、会议厅等。平时雇佣华人职30余人,另有数十名拾球童在球场周同谋生。该球场为英侨组织的虹桥高尔夫俱乐部所有,专供外国人娱乐,当时俱乐部会员达250人,已成为护士洋行大班打球、郊游度假的娱乐场所。
上海沦陷后,球场曾被日***占用,幸运的是未遭破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场地仍由原来虹桥高尔夫俱乐部英侨接管,继续高尔夫球的经营。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府将其土地收为国有。1953年3月20日,***外交部批复将该球场收归国有,虹桥球场业主英国人李克斯将该球场所有的地面建筑折价卖给上海市人民***府,这个存在30余年的高尔夫球场至此终结。次年,这块场地被拆除,扩建为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同)。
二、江湾高尔夫球场
清末民初,上海华界的江湾跑马厅高尔夫球场却是中国人创办的,这家球场及其相关运动设施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人自强御外的民族气节。
上海巨富叶澄衷之子叶贻铨不甘在上海跑马厅看赛马时受洋人奚落,联合了上海大亨虞洽卿共同筹集华股准备开设中同人的跑马厅和高尔夫球场,与洋人一争高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叶贻铨在江湾乡(今武东路、武川路一带),以每亩60银元,从农民手中购得土地1215.55亩(约81万平方米。南于筹资等原因,不得不在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吸收洋股东,并请万国体育会(西侨上海运动基金会)管理,他们几乎完全按照上海跑马厅的格局设计布置江湾跑厅(上海市档案馆保留着当时的球场布置***),并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成18洞大型高尔夫球场,球道最长527码(约482米),最短134码(约123米),以及网球场、棒球场等运动设施。为方便市民活动,同时新筑马路3条通向市区,即通江湾火车站的体育会路(今纪念路)、通北路、通虹口的体育会东路。1912年11月30日,时任英国按察使的上海杓球会会长苏士马雷(H・W・deSausmarez)到场发出了第一球,宣布江湾高尔夫球场正式启用。
以后球场产权全部转让给了万同体育会,遂改名为万同体育场,又名不江湾高尔夫球场,1926年由上海高尔夫俱乐部(两侨体育组织)承租,年租金为1万墨西哥币,承租合同签订长达15年。
1936年由于该球场地处郊区荒野,活动人数较少,经营不佳,万同体育会便将江湾高尔夫球场出让给了日本洋行,随之球场终止了活动。“八一三”事变爆发,江湾高尔夫球场遭炮火轰击毁坏,高尔夫球场草坪也成了日***的养马场,后又改为农场。
新中国建立后,江湾高尔夫球场由***府接管,以后成为城建和民用建设的场地。(本文***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