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题目下面还有一段小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汉末建安年间。和学生探讨这首诗歌时,遇到有关贞爱观念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有学生提出,故事的开始刘兰芝到底爱不爱焦仲卿?还有的学生问道,为什么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就有“县令遣媒来”,而且后来对方还是“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在封建社会,妇女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吗?这真是奇怪!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终于明白:其实,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什么东西都不是一下子掉下来的,其产生总有一个原因或过程。同样,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思想,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极少有认识的,大多数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难以例外。尽管如此,也并非就是说封建社会的婚姻全部都是不幸的,还是有很多幸福的婚姻。比如,宋代苏轼就在《江城子》中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凭借这句词,完全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亡妻深深的爱意和思念,由此可以大胆地推测,当初苏轼和他妻子是十分相爱的。正是爱之深才思之切,所以妻亡十年了,苏轼依然“不思量自难忘”。
同样,刘兰芝和焦仲卿也是一开始就相爱的。
首先,诗中写到“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从焦仲卿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爱刘兰芝的,并至死不渝,而且这种爱恐怕与封建社会普通的爱情也不同。“共为友”虽然不一定能表明他们就是男女平等的朋友,但至少可以表明他们之间是真爱。
其次,诗中写到“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日常稀”。应该为“君既为府吏,相见日常稀,贱妾留空房,守节情不移”。“理由有四条:第一,‘守节情不移’,应该是刘兰芝的表现和自我表白。守贞节,不移情,是旧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妇女的最高品德,若移到焦仲卿的身上,就不合乎情理了。第二,课本中这样注释‘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这个注释是很不确切的。评说焦仲卿为官谨慎,一心奉公,这对于表现焦仲卿与刘兰芝坚贞相爱的主题无关紧要,浪费笔墨。第三,‘守节情不移’一句用来描述刘兰芝的感情,比用来评说焦仲卿的官场表现要好,这一句的感情分量比‘相见日常稀’更重,把这句放在‘相见日常稀’之后,显示出诗歌激情的逐层加深,能深层次地表现刘兰芝的不幸。第四,这四句是隔句押韵,第二、四句包含相同的韵脚,对偶之后,韵脚不乱。”
有人根据“心中常苦悲”和“及时相遣归”两句,认为刘兰芝和焦仲卿不是一对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恩爱夫妻,其证据是不足的。
那么,刘兰芝回娘家后不久,就有人来提亲,而且对方还身份不凡,这除了因为刘兰芝的优秀以外,还与当时的社会贞节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后来刘兰芝的应婚只是迫不得已的应付而已。
现代人一提到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里的妇女,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社会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观念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传统的松紧有很大的变化。事实上,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包括束缚妇女身心的所谓“”“节守”之类的观念,有一个酝酿、形成、强化的过程。大体说来,在宋代以前,今天所理解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礼教等,还比较松散无力,没有成为严密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妇女的禁锢还不是很严的。以妇女再嫁为例,考察历史,宋朝以前,虽然说不上司空见惯,但确实时有所闻且不以为非,舆论也是较为宽松的。例如,与刘兰芝同处一个时代的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入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二十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有人看不起她。可见,汉代社会对妇女的贞节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
综上所述,在《孔雀东南飞》产生的东汉时期,“节操”观念还不是很浓厚,当时的人对妇女再嫁并不怎么计较、看重。懂得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刘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竞相差人续接婚姻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嫁鸡”就“随鸡”,“嫁狗”就“随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