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坠子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最初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河南、安徽西北与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区不同,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为河南坠子这个古老的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力,使这朵艺术的奇葩开得更加艳丽多姿。
[关键词]河南 坠子 艺术 流派
河南坠子在其产生、繁衍、兴盛的一百多年间,由于地区不同,吸收兄弟剧种的营养不同,又由于流传年代、师承关系的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以及艺人文化素质的差异,形成了以商丘、周口为中心的东路坠子,以开封、郑州为中心的西路坠子,以新乡、安阳为中心的北路坠子及乔派坠子和赵派坠子等主要艺术流派。这几大流派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从而造就了河南坠子这一艺术奇葩。
一、西路坠子
西路坠子又称中路坠子和上路坠子。泛指黄河以南开封以西流行的坠子,包括郑州、开封、许昌一带的中路坠子和临颍、漯河一带的上路坠子。西路坠子是河南坠子中形成最早、发展最快的一个坠子流派。它吸收了河南梆子、河南曲子、越调、二夹弦等剧种的唱腔。加上中西部地区艺人一向以中州音韵作为唱念的标准语言,讲究字正腔圆的演唱功力。以“硬弓大调”的演唱风格著称。脚梆击节是它主要标志,所以人们说:“西路坠子都挂脚梆。字清板稳,结尾干净利落,一不哼哼,二不哎哎,齐墩墩的搁到那儿”(贝《全国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纪录》)。这为西路坠子的音乐风格注入了鲜明的节奏因素,
流行于临颍、漯河、舞阳一带的西路坠子,因处于颍、沙河的上游,故又称“上路坠子”,与流行于皖北阜阳、界首一带的下路坠子相对。由于水路交通带来的有利条件,两省区的坠子、道情艺人交往甚多,渔鼓坠儿便是坠子形成初期的过渡形式,漯河、舞阳的坠子艺人至今仍保留着这种技艺。
在西路坠子发展过程中,先后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演员和琴师,刘士禄、王明福、李治邦、丁志忠、张凤枝、刘明霞、董桂枝、程玉兰、刘桂枝、刘明枝、刘宗琴等。
二、东路坠子
在豫东的周口、商丘地区及皖北、鲁西南地区流传的坠子称为东路坠子:周口地区及皖北阜阳地区又称下路坠子,起初也是由开封传来的。
下路坠子艺人多系渔鼓、道情改唱坠子,善用简板而不用脚梆。唱腔的板式虽与西路坠子基本相同,但因不用脚梆击节,所以在曲调的发展变化方面就比较自由灵活,吸收道情、琴书、山东大鼓、莺歌柳的腔调也比较多。同时,在豫东南还有一种兼唱道情、琴书、曲子的丝线道艺人,此时又都改唱坠子,所以,下路坠子又叫丝弦道。他们还创造了一种简板坠子书,以简板每板两响的连击节拍,造成“紧打快唱”的一板眼效果,自始至终简板连响不停,故亦称响板书,因其节奏欢快、活泼。善唱生活小段,遂称小口坠子。
以商丘为中心的夏邑、虞城、永城一带的东路坠子,原称大口坠子,起初是为了和小口坠子相区别,实际上大口坠子并不同于西路那种“硬弓大调”的“大口”唱法,它是在西路坠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道情、瞎子腔、山东大鼓等曲种音乐而发展起来的。山东大鼓中的花腔和闪板夺字的唱法都被吸收、融合于东路坠子的唱腔之中,艺人称之为“山东串”。东路坠子唱腔细腻委婉,善于抒情,同西路坠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路坠子的代表人物有张大贵、徐玉兰、吕明琴、马艳秋等、
三、北路坠子
北路坠子的形成时间较晚。清光绪年间在东、西两路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鼓的曲调演变发展而成,它主要流传在新乡、安阳等地。
豫北的长垣、原阳、封丘与开封一河之隔,两岸艺人经常往来交流。小鼓弦、大鼓弦、腿板书、三弦书、莺歌柳、道情等曲种遍布豫北各地。当西路坠子传入后,艺人们便纷纷学习仿效,特别是这一带用小鼓三弦伴奏的曲种多,改起来更为方便,所以,用三弦改坠琴、腿板改脚梆的脚蹬梆坠子(又叫文明干梆)就很快发展起来了。不久,东路坠子也由商丘一带传入豫北。同时,北路坠子也吸收大鼓书的音调,尤其是山东梨花大鼓对其影响最大。20世纪20年代以来,豫北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坠子名伶,如乔清秀、徐玉玲等,她们广泛吸收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大鼓京腔的唱念艺术营养,创造了具有“京口”之称的北路坠子。
赵炎祥是北路坠子的代表人物,他以北路坠子为基础,吸收中路坠子的唱腔特点。由此便形成了他那优美、活泼、别致而又独特的唱腔――花腔。北路坠子的另外两位著名演员是乔清秀和乔利元,由于他们的独出心裁、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优美而独特的乔派坠子(下文详述)。
四、乔派坠子
乔派坠子的创始人是从乔利元。在北路坠子的基础上,他吸收山东梨花大鼓中适合男艺人唱的平句唱腔曲调,构成了乔派坠子最初的风格,即所说的带“大鼓味”的坠子(将他改后的坠子腔调与梨花大鼓老北口著名艺人郝老凤的唱腔进行对照,极为相似)。乔利元25岁时收下14岁的乔清秀学唱坠子。后二人结为夫妇。20世纪二十年代当他们进入天津后,乔利元还为乔清秀请了个著名梨花大鼓的师爷潘春聚,乔清秀在乔利元的唱腔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梨花大鼓老北口的“花腔”和高音区的唱腔,按照传统坠子唱腔的基本程式,加以溶化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以起腔曲调为特色的新腔。
乔清秀博纳众采,富于创新。大胆地从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天津快板以及其他戏曲、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中吸取新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唱腔艺术,在继承传统坠子唱腔基础上,经过提炼、熔化、发展、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引子、起腔、平腔、垛子、落腔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坠子唱腔――乔派坠子唱腔,使原来比较粗俗、原始的乡村小调,一跃而登上了大雅之堂并蜚声曲坛,赢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成为三十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河南坠子流派。乔派坠子的唱腔音乐不仅具有曲艺音乐的说唱、叙事特性,同时也具有一般音乐体裁作品所共有的艺术特性――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艺术风格方面既保持了乡间自然风貌的传统美,又富有都市华丽、新颖的现代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的东路、西路坠子的演员们也都喜欢在自己的唱腔中加进一段乔派坠子,以此为时尚。还有不少人结识河南坠子,也是从乔派坠子开始的。因而,乔派坠子极大地提高河南坠子的声誉,扩大了河南坠子的影响,同时也成就了河南坠子的一个艺术高峰。
五、赵派坠子
赵铮的坠子艺术,是在传统河南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对各路坠子兼收并蓄,尤其注重学习乔派坠子,取其精华用于创作。半个世纪以来,她创作、演唱的数十部大大小小的河南坠子曲书目段子,寓美丽的传奇故 事于娓娓的清谈之中,说以述事,唱以言情,溶纳百川,革故鼎新。岳飞的悲壮。孔明的潇洒,黛玉的幽怨,苏三的悲苦,姑嫂的俏皮,春妞的泼辣……瑰丽多采的形象,丰富生动的内涵,熔铸了赵铮河南坠子艺术独具一格的中原气派,中原风范,展示出了“赵派”坠子的别殊风姿。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弟,早年接受过系统的中学、大学教育,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新文艺工作者。赵铮青年时代在开封艺校教戏曲、曲艺课程,还辅导校外一些单位的戏曲、曲艺节目。她的一生虽历经曲折磨难,但对曲艺艺术却痴情不改,勤奋不辍,长期的积累,多方的感悟。终于使她成就为集演唱、创作、编导、教学于一身的河南坠子艺术家。
赵铮创作与演唱的河南坠子,兼融古典美与现代美,唱出了文化,唱出了情志,把粗俗唱成了风雅,把平庸唱出了智慧,达到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她的作品,超凡脱俗的旋律美中跳跃着清新的意趣和情志、漾溢着的意境美、蕴含着的浓郁深厚的书卷之气:她的作品,其节奏的律动,有大江大河的澎湃,有小桥流水的缱绻,鲜明强烈,婉转曲折,动静有致,变化万千,让人领略到跌宕多姿的节奏之美:她的作品,除重视旋律之优美,节奏之铿锵外,更着重神韵之灵动,在叙事、言情、描人、绘景中唱出精神,唱出气度,唱出情致,唱出品位,让演唱的对象焕发出一种“气韵生动”的风采,使赵派坠子的“腔”、“白”、“相”都具有神韵美:她的作品,创作观念***、开放,她反对传承中的墨守成规,反对程式化的“千段一腔”,坚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从感情出发,从主题立意出发,所以,从“赵派坠子”中流出来的旋律,其“乐”的波动中不仅意趣、意境、风格超凡脱俗,而且也往往独具一格;她的作品,注重手、眼、身、步的表现,这些精、准、深的表情动作,使她所表演的众多人物更加灵动鲜活,惟妙惟肖,体现出了那种“淡香浓粉皆春意,写出名芳更醉人”的高端境界。
赵铮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艺术积淀深厚,创造能力高超,凭借对姊妹艺术的广泛涉猎,为满足当代观众对古老坠子的新需求,大胆创新,铸成了她鲜明的艺术个性而卓然成家。赵派前奏、赵派起腔、赵派腔弯、赵派垛句、赵派甩腔、赵派结腔是赵派坠子区别于原来坠子各派唱法的新腔。赵派坠子音乐对河南坠子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河南坠子的流派和形成,是一个尚未很好发掘的艺术宝库,它对于曲艺音乐和其他门类音乐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作用。
期待更多新的坠子流派破蕾绽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南坠子的流派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