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工作的朋友给了我一本当地出版的书《三宝九品百味》,那天一翻,在“风味小吃”看到芋包,怎么看都觉得有我从小吃到大的肉圆的影子,再翻,浮现在“宴客美食”里的芋圆,让我想起的还是台湾的肉圆。
芋包,槟榔芋蒸熟压成芋泥,涂在碗内,放上猪肉、虾仁、香菇、冬笋和荸荠等的馅料,再盖上一层芋泥,倒扣放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再佐以酱料,平常待售时则浸泡在花生油里,以便保温。我从小在彰化吃的肉圆不也是这副模样,蒸熟了放冷,再泡入温油中,等客人点了,老板才将它从油中叉起,淋上酱汁,端上桌。只不过肉圆不像芋包以芋泥包裹馅料,取而代之的是地瓜粉或掺入籼米粉调成的粉浆。
而这样的粉浆如果打稀一点,顺着热锅边滑下,然后转动圆锅让它转成一层圆圆薄薄的粉皮,那不就成了书中所谓没有芋头成分,只因像圆弧般的转锅动作而得名的芋圆。在厦门,人们将这一张张放凉的“芋圆”,切成条状,和着鲜虾、香菇、红烧肉和青菜等煮成一锅芋圆汤,但台湾却不待粉浆烤成薄薄的“芋圆”,便将配料当做馅料包入其中,蒸成一颗肉圆。
记得这样的“芋圆”,也称做番薯粉粿。在番薯粉粿的背后还有一个流传自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说一个贫穷人家的母亲为了替赴京赶考的孩子饯别,便以家中剩余的稀饭和地瓜粉做成粿条,凑和着邻人送的蚵仔和文昌鱼煮出一道番薯粉粿汤,孩子一吃难忘,金榜题名返乡后,无论如何都想再吃它一回,从此番薯粉粿便成为宴客菜。
《三宝九品百味》称如此一道”粗俗无比”的菜,因这个传奇故事而身价大涨。肉圆在台湾也有一则起源于饥荒的传说。1898年,浊水溪畔,大水中闹饥荒的人们,靠着树薯磨粉和糖吃,活了过来。树薯长在山边,不若在平原到处蔓生的番薯普遍,故事慢慢转变成以番薯签,磨粉加糖制成的粉团来充饥,最后竹笋、猪肉入馅,一个咸馅的肉圆便诞生了。
番薯在许多老一辈台湾人的心中是贫穷的象征,也意味着它到处长着,随手可得。不过这种单单以番薯粉团做的肉圆吃来嚼劲十足,有时还会出现咬不动的困境,于是像厦门番薯粉粿传说中的那位慈母采用的手法出现了,地瓜粉掺入糜以后,吃起来变柔软了,但这种温柔的口感只有热热的时候才享受得到,为了顺利将一粒烧烧的肉圆送到客人的口中,原乡浸泡着芋包的那一锅温油也上场了。从1930年代彰化出身的台湾作家杨守愚的小说,常可见卖烧肉圆的大街小巷地穿梭着。一锅温油挑在身,烧肉圆到处喊着的场景,也仍深刻在许多七、八十岁台湾老人的童年记忆里。
肉圆虽然无所不在于台湾的角落,但彰化肉圆的名声一直很响亮,让小时候的我以为肉圆是彰化独有,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到台北念大学以后,透过来自不过地方的同学的交流,甚至毕业后走入职场工作,才慢慢见识到台湾各地肉圆口味的多元。原来,肉圆也可以不用泡在油锅里,屏东肉圆蒸熟后,放进卤汁中小火保温,而台南肉圆则现包现蒸现卖,它们的长相也完全迥异于我自小熟知的彰化肉圆。台南肉圆,以籼米粉搅成的米浆取代糜成为主角,让过去独撑大局的番薯粉沦为配角。颜色也从透明的褐色转为白色,而弹性减弱后口感也转成一种软绵。
而即使一直固守着那锅油的肉圆担,口味也有极大的差别。像我从小吃彰化肉圆长大,虽然后来也吃了不少他地的肉圆,但总觉得只有彰化肉圆最合自己的脾胃,那透明的肉圆皮,在口中拉弹开来的绵绵不绝力道,最令人难忘,起初我以为这是乡愁作祟,后来才知它确实与众不同。环顾彰化市周遭的城镇,鹿港、北斗、员林、台中,甚至台湾其他各地,那些传承近百年或百年以上的肉圆老担,大多沿袭古法以番薯粉加籼米粉的方式制作肉圆皮,有的甚至还坚持着以糜掺番薯粉的“番薯粉粿”作法。彰化市的肉圆却反其道而行,回到“大水饥荒传说”时代,舍去可以柔化口感的米浆或糜,只用番薯粉一味。
据彰化市一家老店“烧肉圆”的说法,早期彰化市的肉圆皮也是“滚糜仔掺番薯粉,后来才买米浆掺番薯粉,逐渐改变,到后来才改为全部番薯粉来做肉圆。”彰化市的肉圆店胆敢只用番薯粉一味作肉圆皮,虽然多少因番薯品种改良,番薯粉的质量有所改进,让店家突破昔日的限制,找到了让番薯粉的弹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如我般,从小吃到大,舌尖已被番薯粉的弹性所俘虏的一群人的支持所造就的,让店家掌握番薯粉的个性,掌握的更加炉火纯青。
而这些年来,彰化市的人除了爱吃起来弹力十足的肉圆,更享受在启动温柔嚼劲之前的那一声“刷”,那是一种酥脆无比的舌尖享受,而这样的享受缘自于那一锅油,从低温转向高温。据说创始店家“北门口”一开始也是将蒸熟的肉圆放进温油中慢慢加热,谁知有一回客人多了,老板火力一催,大火炸出的肉圆竟安抚了等不及的客人,让人赞不绝口,从此俘虏了大家的心,这样一颗酥炸的肉圆也自此在彰化市内广为流传,至今也算闻名全台。
一百多年来,从一团番薯粉团开始,加糜或加籼米浆,或入油锅或不入油锅,又或者有温火有烈火,甚至馅料或酱料亦各地大不同,有虾有肉也有豆干等种种变化,肉圆在台湾的发展显然已超乎人们的想象。而《三宝九品百味》里,泡在油锅中的芋丸,吃来到底是什么滋味?还有叫做“芋圆”的“番薯粉粿”和着汤料一起下肚又是怎样的味道?大概也不是我用吃肉圆的心情所能想象的。不过,从粗俗的穷人菜登上宴客美食,从饥荒的救命食物到闻名小吃,背后的点点滴滴都潜藏着希望食物更好入口的用心是一致的,才会让我看着芋丸和芋圆从《三宝九品百味》浮现,忍不住想起了自小吃的肉圆。
陈淑华,台湾彰化出生。曾藉台湾的《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进入大陆与台湾田野采访,近年喜欢透过一些日常被忽略的事物,特别是食物,重新发现生活的可能性。著有《掌中天地宽》、《台湾原住民知识库》(文字部分)、《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彰化小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