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将“铬”这种金属元素推入了人们的视线。事实上,2011年8月,云南曲靖的铬渣污染事件就曾经让人们一度关注铬;2012年5月15日,该铬渣污染案一审宣判7人获刑。铬,对人体究竟是否有毒?市面上的含铬保健品又是怎么回事呢?
铬在我们身边
铬(旧称克罗米),质地坚硬而表面带光泽,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与铬打交道。尽管铬是在1797年在西方被正式发现,但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用铬了。加了铬能增加金属的耐腐蚀能力。另外,铬能增加金属表面的光泽,如自行车和汽车闪光金属的表面都可能镀有铬。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铬不溶于水,所以我们在使用不锈钢等含有铬的金属用品时,不必担心铬会进入我们的体内。
这种蓝白色的多价金属元素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地壳中铬的平均浓度可以达到125毫克/千克,主要以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形式存在。大气、水体中的铬含量极低,而土壤中的铬含量可以达到5~100毫克/千克,存在的形式主要是三价铬。土壤中的铬虽然含量大,但由于溶解度低、性质稳定,往往不易进入植物中,因此食物中的铬含量一般较低。
六价铬是致癌物
铬与其他很多金属一样,在形成化合物后成为金属离子,才能溶于水,并被机体吸收。与我们健康密切相关的有两种铬离子——三价铬和六价铬。
六价铬对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它是强氧化剂,危害主要分急性和慢性。短期内接触了大剂量的六价铬,可以导致急性鼻炎、眼睛红肿、口腔炎、呼吸道发炎、急性胃肠炎,更严重的后果则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六价铬的主要慢性危害是可以导致发生肠道肿瘤。每升水中六价铬含量大于5毫克,即可导致肠道肿瘤。目前,美国饮用水的六价铬含量标准是每升水不超过100微克(即0.1毫克),有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准是每升水中不超过50微克。我国的标准是每升饮用水中不超过50微克,农田灌溉水每升水不超过100微克。六价铬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铬矿的开采,另一个是工业加工如皮革加工。若这些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污处理不当,都可能使六价铬污染土壤和水源。但只要我们的检测部门能够持续检测饮用水及其他水源中的铬含量,六价铬的水平不超过国家标准所制定的上限,则对我们的健康无碍。
适量的三价铬有益健康
三价铬被认为是我们机体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三价铬是机体中的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缺了铬可能有损于血糖控制。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偶然发现,如果大鼠吃了缺乏三价铬的食物,会有类似糖尿病的表现,而在饮食中添加三价铬后病情会得以改善。因此,现在三价有机铬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缺铬者(如靠静脉营养而不能口服者)的辅助***。
保健品补充三价铬意义不大
我们每天从饮食中大约可摄入20~30微克的三价铬,小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50微克的标准。现在很多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保健品中都加有三价铬。是否需要补充三价铬呢?目前营养学界认为,在正常人群中补充三价铬的意义不是太大。但三价铬,如吡啶甲酸铬,对糖尿病伴缺铬患者的病情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铬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0.5毫克/天
大部分人群每天通过食物的铬摄入量小于50微克。此外使用不锈钢厨具烹调会使食物(特别是酸性食物)带上铬,因此国家对不锈钢厨具中铬的含量进行了限定(要求4%的醋酸浸泡液中的铬小于1毫克/升)。摄入之后,人体对无机铬的肠道吸收通常很差,无机铬的吸收率仅为0.5%~3%,血液中的铬含量微乎其微,约为0.1微克/升。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中铬的安全最大可耐受剂量是儿童0.2毫克/天、成年人0.5毫克/天。人体铬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通过肾脏排出铬的能力可达到约0.2毫克。
另一方面,三价铬的补充是非常安全的。美国国家毒理计划的最新研究表明,在长达2年的大鼠和小鼠实验中,超高剂量的吡啶甲酸铬对动物的生长和体重没有影响,也没有致癌作用。因此,现在最新的观点认为三价有机铬的危害确实不大。
从现有有关铬的安全性资料和报道的“毒胶囊”中铬的最大含量以及患者每天摄入的胶囊数来看,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一个胶囊重量约0.1克(即0.1×10-3千克)
目前已报道的“毒胶囊”中含铬量最高的为181.54毫克/千克
假定胶囊中的铬全是有害六价铬,若每人每天服10个这样的“毒胶囊”,则摄入六价铬:
0.1×10-3×(10×181.54)=0.18毫克
健康成年人每天排铬能力约为0.2毫克
六价铬引起急性中毒一般需要摄入50~70毫克(每千克体重),即一个体重为50千克的人需摄入2 500毫克的六价铬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根据六价铬对于老鼠器官改变的研究,把六价铬的长期口服参考剂量定为不超过每日每千克体重0.003毫克,即一个重50千克的人每天摄入少于0.15毫克的六价铬不会有慢性毒性作用。
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看出,由于胶囊本身不是食物,胶囊的食用量也不可能太大,因此大家对这一胶囊事件在健康上的负面影响不必太过于“谈虎色变”。
当然,毫无疑问,从长期健康和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出发,药用胶囊中应该严格禁止六价铬的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