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水意象在原始岩画和原始陶器中呈现的涡旋结构特征及内涵,探讨了水意象作为生命运动的形式象征而彰显生命之美的深刻意义,从而倡导现代设计应当关注生命和人的感性生存的艺术语言取向。
水意象涡旋纹生命
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界中神奇的造物,它几乎对所有人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早在畜牧农耕时代,人类祖先就“缘水而居”,人们对水的依赖几乎超过了陆地上任何一种物质。不论风调雨顺还是洪水泛滥,这些在历史中积淀了数千年的欢乐与悲哀都浸润到人骨子里,汇集成一种亲水情结。人们不仅把水当作自然存在物看待,而且把它和万物的生成、宇宙间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以水来承载对生命运动的体悟,以水来寄托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与水相关的意象符号,在远古时代就呈现出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那充满生命张力的涡旋结构,交织着原始先民神秘的神灵意识与对自身生命形态的体验,释放出激荡人心的感染力,让跨越时空的现代人依然能感受到先民们鲜活的生命律动与虔诚的心灵告白。
符号论学者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说:“如果要想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1]原始艺术中的水意象便是一种生命的逻辑形式,其视觉构成所呈现的生命之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设计语言取向,是值得现代设计倡导和借鉴的形式语言。
一、原始岩画中的水意象
水对古代先民来说无疑是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沿海岛屿、崖岸的岩画中都留有关于水的记载。这些岩画大都是表现巫术中“祈求渔猎丰收、求雨、祈福平安”的题材,大都作于不易观赏甚至很危险的地方。在这些岩画中出现了大量的涡旋结构,原始人通过这种形象描绘施行巫术魔法。有资料显示,甲骨文中有关拜河祈雨的卜辞不下500条,其中有一种求雨方式叫“作龙”,即用土塑成龙的样子,举行祭龙祈雨的仪式。祈雨仪式是一种巫术,希望获得丰收,便请巫师舞雩求雨。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雩。”[2]所谓雩,是我国原始社会中求雨时跳的一种舞蹈。看原始岩画中的涡旋结构,联想数千年前巫师舞雩的场景,那神秘的舞蹈动作、祈雨的土龙造型、水的漩涡,那旋转的线条是极其简朴抽象又极其生动鲜活。
据考察,在黑龙江及其支流的岸畔遍布着以人物为主题的岩刻,“人面上相间有水纹、涡旋纹,透露出人面的威严与活力”。[3]这些人面像不是什么生活在水下的黑龙,而是从远古走来的黑龙江渔夫的身影。考古学家认为,凿刻者描绘这些人面像的出发点是出于“先民们的祖灵崇拜意识”,“之所以要把人面刻画得那么威风凛凛和大无畏,正表露出作者在企求一种神力,一种可能是来自祖灵的神力来救助自己,去适应自然环境,去和各种天敌争斗而***存。”[4]在台湾万山一处名叫“孤巴察娥”(土著语,指有花纹的石头)的岩画也有类似的表现,其中一幅描绘的是“手牵圆涡纹的人体像”“大量的圆涡纹烘托着祭祀的气氛,炽烈地抒表着乞水的意愿”[5],涡旋纹既是水纹的描绘,也是被神灵赋予力量的原始人自己的化身,两者的生命力在漩涡的交融中扩张,成为原始部落自然崇拜的典型标志。
如果说涡旋纹再现了水意象的自然崇拜,那么生殖的象征则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母题——水意象作为生命的繁衍与人类兴旺的象征。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对生物和人的生殖机制尚未有科学的认识,在原始混沌思维和神话的作用下,给生殖和生命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面纱。人类希望自然界万物繁殖兴旺,也希望自己的民族繁殖兴旺。因此,他们借助神话传说,寄托对生殖之神的敬仰。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本源,便有相当多的生殖崇拜与水有关。
连云港将***崖岩画中,就有一位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东方的女神女娲。所谓“女娲补天”,实际上是治水,这就是“下雨不停祭祀女娲”[6]的缘故。女娲的神话意象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她的主要功绩是理水、补天、造人、祈雨等,与水和生殖的关系极为密切。将***崖岩画上的女娲正中有一根线条通向大地,反映了她用绳索造人的故事,也映照了《山海经》中所说的女娲之肠。到了汉代画像石作者的手下,绳索和肠子又变成了蛇身。据史学家们分析,在原始社会,女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育,蛇是卵生动物,生命力特别强,而且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中往往阴云密布,雷鸣电闪。闪电的形状弯弯曲曲,酷似蛇类爬行动物。于是,古人又把这一现象与爬行动物雨前活动的特点联系起来,认为它们能够升到天空,行云布雨,是通水的灵物。而这些特征都与女娲补天治水、生育繁殖的能力不谋而合。因而岩画中的女娲既是人们心中的水神,又寄托着先民对生殖的崇拜。
动物崇拜中的鱼、龟、蛙等都是生殖之神,龙为男神象征,也是先民根据蜥蜴、大蛇、鳄鱼等水中动物融合创造而成。《管子·水地》解释:“因为它们都享有水的滋润,把水看作是构成灵物机体的内在基因,也因此使各种水中灵物具有超常的本领,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所无法企及的。”[7]神话故事赋予了水意象与生命繁衍的紧密关联。(转第144页)
(接第136页)对大自然的臣服与对人类生存延续的渴望是原始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岩画中关于水的意象,表达了先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生殖理想的象征。水意象的形态语义自一开始就交融着人类对生命的执著追寻,对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岩画中的旋涡也由此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二、原始陶器中的水意象
与原始岩画并行发展的是原始彩陶纹样。有专家认为原始彩陶中的涡旋型几何纹是蛙纹演变而来的,另一种说法是自然界诸如水的涡型旋转、云气的升腾流动、藤蔓植物的卷曲、树的年轮、螺壳的纹理,以及原始人在生活劳动中关于旋转运动的体验共同构成了对涡旋型结构的认识。水的涡型与自然界中的螺旋型生物共同呈现出宇宙运动的***式,这种力的***式在现代科学中得到解释:“宇宙存在一种螺旋场效应,地球上万事万物承受一种上有顺时针、下有逆时针两种相反的螺旋力场的作用。”[8]
原始人将涡旋纹在陶器制作中大量使用,并加以丰富,从马家窑出土的彩陶就以涡旋纹样最为出色。马家窑彩陶所表现的并行线,有的呈水平并行线,有的呈弧线并行线,线条流畅,间隔相等,尤如现今之仪器所描绘,没有高度熟练的描绘技巧是不可能做到的。可见,此时彩陶的发展已进入繁荣时期。联涡纹是半山型纹样的代表,有两个或多个,但以4个为最多,称四联涡旋纹,它是由马家窑的涡旋纹演变而来的,但更加规范化、程式化,有一定格律,四联涡旋纹装饰在陶壶的肩腹部位,器物放在地上,人的视线正好可以接触到它。
原始艺术简朴、稚拙且又散发着神秘气息,这种艺术的特性充满了生命之美。这是一种在表达中直率地强调艺术家的本能直觉体验,而呈现出的一种与自身生命相关的形式之美。这种美虽来自于简单的工具在粗糙的岩石表面刻绘的稚拙线条,然而高度概括的结构是与生命运动相类似的结构,充满着浓郁的巫术与原始宗教混沌未开的情感,由此传递出跨越千年与生命对话的感染力。
岩画中象征水意象的涡旋纹是原始人表达生命运动的形式语言,这种源自生命而又再现生命的视觉符号,无疑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与生命同构的原始意象。因此在后来的视觉艺术中,我们还可频繁地看到涡旋结构作为生命运动的形式象征出现。如荷兰画家梵高用旋转的笔触作画,让我们感受到他生命的律动和内心激情的绽放。金特·凯泽是爵士乐领域一名杰出的海报设计大师,他认为头部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演奏及其他行为的指挥所。他用旋转的头发造型表达音乐的思想、音乐的灵魂。可见,涡旋结构是数千年来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形式,研究水的意象亦是研究生命的形式符码,对启迪当下艺术与设计共同关注人的感性生存与生命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4][5][6]***莆.太平洋岩画[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7]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朱力.“道法自然”与尚曲[D].中央美术学院,2003.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