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论十大关系》中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论述,包含了基础的经济学规律,即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生产满足自身需求的有用物品。因此,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并同时满足劳动者的合理需求。在今天,贯彻经济思想合理内核的具体途径是实行充分就业和稳步提高劳动者收入的***策。
关键词:经济思想;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经济学规律
中***分类号:F09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15-02
《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76年12月2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在中国迅速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即将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6年初,的这篇讲话全面阐述了新中国***治、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十对基础而重要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和非***的关系;***和反***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篇讲话语言朴实,实事求是,既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也是这种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向和思想指导的重要历史文献。回顾历史,我们之所以在后来犯错误、走弯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没有真正执行这篇讲话提出的真知灼见。直到今天,这些关系中的很多方面依然是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该讲话涉及到的两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为例,重温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核,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保持这些正确关系至关重要,以及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怎样保持这些正确关系(下文所有引文若非单独注明出处,皆引自《论十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提出并对比了两种发展重工业的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民兼顾’‘公私兼顾’。”“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策。……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生产费管理费都要力求节约。公积金公益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
三、的论述符合基本经济学规律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在***讲话近60年后的今天,重读以上字句,仍觉字字珠玑、意味深长。那么,这些话语为何正确,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该怎样贯彻这些重要思想?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论述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们符合基本的经济学规律。这个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是: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生产满足自身需求的有用物品,创造出来的有用物品必须最终为人所消费。高效率的生产劳动过程包含了劳动分工、科技运用、迂回生产以及积累和生产性投资。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分工会日益精细,从生产到消费的链条会逐渐拉长,但究根追底,一切生产活动最终必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除此之外,生产没有自己任何***的存在依据。而当生产活动能够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时,就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打开财富创造的源泉。任何生产和科技活动,如果不能增进人的福祉、改进人的生活质量(包括人类获取知识的多寡),就只能是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凯恩斯在《货币论》中,将这一经济学规律表述如下:“人类的劳作和人类的消费是使经济交往能取得任何意义的最后事项。所有其他形式的支出唯有迟早和生产者的劳作或消费者的支出发生某种关系才能具有意义。”这与的以上论述不谋而合。
以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的论述为例,它揭示的是典型的最终消费与中间生产的关系。重工业代表了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掌握科学技术、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发生的深刻质变:消费资料的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专业化的机器和装备。为了生产出日益专业化的机器,以钢铁、煤炭、石油等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工业就必不可少。因此,“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已经定了的”。但无论迂回生产的环节拉得多长,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满足人的需要和消费,因此,“从长远看来,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而对“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的论述也注意到必须关心劳动者的个人需求,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关心“农民的福利”,让90%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逐步改进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都体现了为人服务的思想,其结果就是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提高效率。
四、新时代下如何贯彻的经济思想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起的时代,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让“通过生产劳动满足劳动者需求”的基础经济学规律发挥作用?如何保证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和谐发展呢?简单的答案就是:让劳动者充分就业并保证劳动收入稳步提高。因为大脑的发达和善于运用工具,人类在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能力、劳动能力,也即通过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从事具有特定目的和有用性的活动的能力。劳动是生产出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有用产品和服务的源泉。无论是清扫大街、维护交通,还是家***服务、教书育人,这些劳动都能提高人的福利,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依附于人身的劳动能力既不能储藏、又不能消灭,还必须持续地投入衣食住行以维持它的存在,所以,如果它不被恰当使用,就只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自然消逝。因此,从最基础的层次讲,无论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充分就业都是必要的。充分就业在一个方面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实际创造,在另一个方面意味着社会劳动能力的充分利用。反过来,只要有了就业,劳动者就会有收入。而为了自我生存和养育子女,劳动者必须把这些收入花费出去,它们就自然形成了资本增殖和盈利所必需的市场,成为社会有效需求的组成部分,成为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在今天实行了充分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经济***策,就是在根本上贯彻了在《论十大关系》中所阐述的最重要思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就是经济思想在今天给我们的启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济关系与经济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