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吴王阖闾,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不知道他是谁,可如果提起他的儿子吴王夫差,知道的人就多了。如果连夫差也不知道,那只要提一下吴王阖闾的儿媳妇——西施,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
东汉时会稽小吏赵晔写下《吴越春秋》,讲述了吴、越、楚三国争霸江东的历史,从泰伯奔吴到吴越争霸,这场历时四百多年的三国博弈,最后,被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推向高潮。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灭亡,吴国为防御越、楚两国进攻的阖闾城也湮灭在历史之中。阖闾城究竟在哪里?始终是一个谜。
2008年,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科学调研,通过这次考古研究,人们终于看清了阖闾城的原貌,而这一成果也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掩埋在历史中的阖闾城
吴王阖闾是春秋后期创立霸业的君王,他任用了楚国旧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阖闾召见兵家孙武,孙武献出了那部历史上有名的***事著作兵法十三篇。阖闾读罢,拜孙武为将***,又让伍子胥主持修建大小阖闾城,大城就是今天的苏州古城,小城便是这座阖闾城。在阖闾城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
吴国君臣将阖闾城当***事基地,日夜训练士卒,加紧制造兵器。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兴兵伐楚,五战五捷,大败楚***,仅十天即进入楚国的郢都,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吴王阖闾在阖闾城创建的那支强悍的吴***,和那座名噪一时的城市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
文献关于阖闾城记载的出入留下了许多悬念,一方面是关于名称,东汉时称为吴城、吴大城、吴小城,唐以后始称为阖闾城;另一方面是关于一城还是两城,历史上流行的说法一种是“两城说”,称“小城在无锡,大城在武进”或“小城在无锡,大城在苏州”;还有一种“一城说”,认为阖闾城就在苏州。但是无论是“两城说”还是“一城说”,过去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无法与历史记载中的吴国都城模样完全印证。
多年来,阖闾城遗址因不被重视,土城墙倒塌,城门、城楼、吊桥等早已不见,阖闾城逐渐荒废,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1932年,锡宜公路穿城而过,使古城遗址更加面目全非。***时,城墙高出地表仅二至三米不等。后因建窑挖城墙泥制坯与种桃树等,渐渐使阖闾城更加破败不堪,仅存护城河和土城墙、故城桥等残迹。
1959年,***府开始重视对古迹文物的保护,阖闾小城被定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工作仍无从谈起。直到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府才重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土城与锡宜公路相交处,和城外村西、桥之北各设置高约两米、宽约一米,金山石制的“阖闾城”碑一块,以引起重视。
高科技解开阖闾城之谜
2004年因为无锡胡埭镇当地农民挖沟,南京博物院在农民挖沟的西北角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以及青铜镞一件。2007年,无锡市抓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聘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于当年3月至2008年4月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终于确认了阖闾城遗址的规模和身份。
这次对阖闾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历时一年半,调查范围包括东城、西城、阖闾大城、闾江水系、胥山和胥山湾。钻探发现并确认了春秋晚期的城墙、城内的高台建筑、陆门和水门;阖闾大城长2100米,宽1400米,面积2.94平方公里。发现了宽34米春秋晚期的墙基和水门遗迹。同时采用物探对考古钻探的结果进行叠加验证,对城壕、水门和城内水道情况进行探测和推测,断定阖闾城遗址的大城、东城、西城和高台建筑的年代均为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当。
考察中考古队员综合运用了遥感照片分析、考古调查、考古钻探、物探和测绘几种方式后,取得的勘探结果显示,阖闾城遗址大城和小城的布局,与《越绝书》、《吴越春秋》这两部最早记载阖闾城的文献资料完全吻合。经过这次考古研究,人们终于完整地复原了文献中伍子胥造筑的阖闾城。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且阖闾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可以断定阖闾城就是当初吴国的都城。
一座***事要塞和训练基地
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伐楚还师,吴王阖闾命其筑大小二城,大城即今苏州市,小城即阖闾城。当时吴国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把阖闾城打造成一座坚固的***事堡垒。丁镛《阖闾城》诗云:“冬冬筑吴城,城高防越兵。”
阖闾城内外传说古迹甚多。西城东南部有一土墩,传为兵器库遗址。西城外有练兵场和点将台,城东北胥山传为伍子胥屯兵处。整个城址依山面湖,形势险要,是扼守太湖北部的***事战略要地。
研究发现,阖闾城南临太湖,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阖闾大城(今江苏苏州)安全。考古人员的这次研究确认了龙山石城和胥山湾的***事用途,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
沿着龙山山脉由龙山、鸡笼山、马鞍岭、东湾山、莲花山、青龙山组成,沿太湖十八湾的山顶和山脊上,蜿蜒分布着一道石墙,石墙依山而筑。目前已调查了盘湖湾、夏墓湾石城,长度达两公里。龙山石城的发现,将阖闾城遗址的范围由现在的阖闾城遗址扩大到龙山一带。石城的年代初步断定为春秋中期之后,与阖闾城遗址的年代相同,应为阖闾城的防御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研究中发现阖闾城周边的石城墙采用两面用大石块垒砌,中部填土,为“石包土”的建筑形式。石城的年代与阖闾城遗址相同,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中山长城相同,可能为年代仅次于楚长城和齐长城的“吴长城”。考古人员通过对现为低洼农田的胥山湾进行考古钻探,发现胥山湾都是深黑色的湖相沉积土,并有水道与太湖相通。确定这里应该就是当年吴国操练水***和藏水***的湖湾。
考古研究认定,除大城小城外,胥山湾和十八湾龙山石城,构成了阖闾城的屏障。这一发现完全符合《吴越春秋》中所记载的伍子胥筑城思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考古人员认为,阖闾城是吴国的***事中心,整座城就是一个完整的***事防御体系。石城是第一道防御工事,胥山湾训练和驻扎水***,大城居住兵士和民众,构成第二道防御工事,而东城和西城的城墙,则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关于阖闾城布局的考古发现,正好印证了伍子胥的筑城理念。
2008年9月10日举行的“无锡阖闾城遗址专家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代表专家组在无锡宣布,无锡“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到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并建议把无锡阖闾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6 阖闾城遗址:拨开吴越春秋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