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会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敏感”,学生会透过体育教师对“中超”“英超”等国内外赛事的了解程度,判别教师是否能融入他们球迷阵营。
第二“势力”,教师如果运动水平不及他们,学生马上会对你“另眼看待”,认为教师没有“水平”,甚至要求你“淡出”体育课堂。
第三 “简单”,如果教师拥有高超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愿意走近你,走近教师的“体育”,否则,他们会对你“敬而远之”。
第四“复杂”,当今网络社会,“弟子贤于师”的现象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已经优于教师。他们随时都可能对教师形成 挑战,其实,教师无须对此感到困惑,因为,早自20世纪,美国杰出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就提出了提出的“三喻文化”的观点。即“后喻文化”-农业社会时期,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教育”-工业社会时期同龄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前喻教育”-信息网络化社会是时期,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自幼者学习的文化。那么,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理解和运用“三喻文化”呢,对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努力克服运动技能退化,适时示范,强化“后喻文化”
勿庸置疑,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又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竞技技能,体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要求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此外,体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要求并不是不高,并且没有体能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已经开始“退化”了。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部分学生运动打通高于教师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步入不惑之年之后,在不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下,适时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在专修项目和在体操、武术类项目上的造诣,因为,或许教师已经在短跑、球类项目上落后于学生,但可以依赖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来征服学生,树立威信,强化“后喻文化”。其次,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了解各类项目的规则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专业裁判能力。或许体育教师可以认为运动场上是年轻人的“天下”,但是,体育教师要得做好解答学生各类问题的准备,提升自己组织各类比赛的水平,以确保自己依旧可以“驰骋”在运动场上。
二、强化合作学习中的“同喻文化”
“同喻文化”泛指的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当前提倡的合作学习非常类似,体育教师应该学习其他学科在合作学习方面取得的经验,如江苏省洋思中学倡导的“兵教兵,兵帮兵、兵强兵”的小组互助学习方式和杜朗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合作学习的典型。尽管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小组互助学习的有效性,看到理念转变到位以后,放手让学生实践所取得的明显效果。具有明显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体育学科在小组相互学习方面更具优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放手让他们教同伴,组织校级比赛,以此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甘做学生的学生,倡导“前喻文化”
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已经完全超越老师。如果我们再恪守师道尊严,仍然把自己置于再高高在上的位置,不仅违背了“学高为师”的信条,也不可能实现教学相长,相反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前喻文化”所倡导的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自幼者学习理念符合当前教学理念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体育教师当前的困惑。同时,学生在“教”老师的同时,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会进一步得到优化,知识脉络进一步清析,正好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教师示范,博得学生掌声,同伴互助,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学识,获得教师赞赏――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职业的幸福,就是生命的高峰体验。忧哉,乐哉,解我困惑的“三喻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我困惑的“三喻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