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汇东西南北之长,承楚文化之绪,大部分是楚文化文化活动中心。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和发展了楚文化的多种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戏曲、说唱、歌乐舞等几大类。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北民间音乐更是具有其浓郁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湖北民间音乐有很多种,其中包括:
1)说唱;湖北说唱艺术十分丰富,其中湖北小曲是我国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在丰富多彩的说唱音乐曲中如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等具有地方特色浓郁、说唱音乐特点鲜明的时调小曲类说唱音乐。由于发音吐字的区别形成了湖北小曲中的外江与内河两个流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旋律生动质朴,颇具艺术感染力。
2)汉剧,是中国汉族戏曲的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汉调”“楚剧”、两种叫法。它是湖北地方主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一带。其中剧种之一旧称“楚调”,又名楚曲,楚腔,汉调,汉二黄和黄腔。流汉行于湖北豫陕湘粤闽部分地区,并形成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流派。其汉河派成为汉剧的主流。汉剧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辛亥***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现今影响较大的有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窦娥冤》、《打花鼓》,移植剧目《柜中缘》、《屈原》及现代剧《借牛》、《弹吉它的姑娘》等。
3)花鼓戏,属于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这里所说的湖北花鼓即荆州花鼓戏,在旧时称“花鼓子”,也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统称“中路花鼓”。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沔阳、天门地处湖北中心江汉平原腹地,同属汉水水系,亦同天沔语系。于2005年,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
4)湖北渔鼓,原称沔阳渔鼓 ,源于道情,是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自清末以来,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阳渔鼓广为流传,沔阳渔鼓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自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被定名为“湖北渔鼓”,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最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湖北民间乡土气息。它尤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湖北渔鼓的初期是在沔阳渔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表现。旋律唱腔曲调主要由沔阳一带的〔打麦歌〕、〔薅草歌〕等民歌曲调脱胎而来,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湖北地方特色的曲调。再结合当地方言韵调,整体的音乐风格具有节奏明快、曲调高亢等特点。其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但是曲牌的组织与其他牌子曲一类的结构形态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曲头和曲尾。
湖北渔鼓共有五大音乐唱腔: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他们以唱为主,散白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其中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
湖北渔鼓的表演形式包括单口唱、对口唱和唱渔鼓三种。新中国成立后,融入二胡、京胡、扬琴等民族乐器进行伴奏演唱,在长期的演唱实践过程中,形成沔阳派、天门派、潜江派三种各具特色的流派。沔阳派唱腔以平稳、质朴、温柔淳厚见长,称为平腔渔鼓;天门派以泼辣、风趣、热情、高亢见长,称为高腔渔鼓;潜江派则显得秀美、深情而流利委婉。
5)编钟乐舞,1983年8月湖北省歌舞团运用偏钟素材创作的“编钟乐舞”,用歌、乐、鼓、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金、石、丝、竹、匏、土、茸、木”,八音和鸣,重奏千古绝响,把古代荆楚人民的艺术风貌、盛楚乐章历史地再现于舞台。《编钟乐舞》的创造构想来源于1978年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钟乐舞》以屈原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所作的诗篇作为整个舞剧的创作核心,其中许多舞段都各具特色。《钟磬古乐》展现了楚国乐舞仪式,《祭祀乐舞·迎神》反映古代楚人信鬼神、兴祭祀的风俗,《古乐演奏》《房中乐》再现了楚国的宫廷仪式,特别是《大礼·楚宫宴乐》,突出表现了楚人“翘袖折腰、长袖善舞”的舞风。《乐歌·橘颂》《农事组舞》等一系列舞蹈片段表现了先民们的辛勤劳动,在整个舞剧之中也有表现出楚国战士们威武之风的《祭祀·国殇》《武舞·出征》等,显示出了楚人“尚武”的精神。
《编钟乐舞》以风格浓郁的古乐舞反映出了楚国文化的绚丽多彩,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作品中还透露出楚文化的高度文明和精神风貌,有着超出于作品本身之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不愧为“八音和鸣,走出屈子乐章,气势雄伟,再现楚人风情”的泱泱大作。
湖北民间音乐的总体形态特征从人文的角度产生了“水和诗的音乐”、“蛮横之乐”、“乐观之乐”。以江汉平原为主体的湖北省是中华大地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它西临四川、陕西,北靠河南,南临湖南,东依江西,便捷的地理位置不仅造就了湖北省“九省同衢”的良好交通环境,长江贯穿南北也形成了湖北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构成了湖北特殊的文化态势,地域的交流促成了文化交融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湖北民间音乐具备着跨地域性特征。
1)湖北民间音乐是水和诗之乐,是对其地域和音乐相融合的青睐,三峡、长江、洪湖、汉水这些承载音乐、传承文明的载体作为浪漫主义的另一表现形式,不能不说水资源对音乐的性格是一种造就;湖北民间音乐是“水”的音乐,是“诗”的音乐。因此我们说湖北民间音乐是“水和诗的音乐”。
2)在历史上的楚国被称为“南蛮”之地,一方面,楚国地处偏南方;另一方面,楚国连年的征战造就了楚人蛮横的性格特征,在许多民间音乐的题材中都反映出了这一特点;历史上所述“蛮横”之义有两方面的含义,它一方面道出了楚人的“蛮”的性格魅力,一方面也指出了
湖北民间音乐的“蛮性之美”。从现存湖北民间音乐诸多品种中,人们可以轻易的发现这一特点——“蛮横之乐”。
3)随着文化的深入发展,历史上的楚人的那些性格早以被乐观的性格所替代,从而形成了今天湖北人“天不怕、地不怕”的良好品质。湖北人用脑袋做事,时刻不能停止的思考也造就出了湖北民间音乐的乐观情怀。乐观是人的素质,使湖北人能够在最为艰难的时刻,保证良好的心态,因此在诸多湖北民间音乐的题材中也表现了这一特点,所以也可以称湖北民间音乐为——“乐观之乐”。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任何地域的文化音乐都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毕竟要经过时间的验证,在中国这块富饶的大地上湖北民间音乐只是众多民族音乐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湖北民间音乐是一个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流变意义的音乐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湖北民间音乐的形式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