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农民富裕起来,但是利益的导向冲淡了传统农民团结的形式,使得农民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变得复杂化。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思想改革和核心价值体系推广方面来探讨当前农民的团结形式,以求给我们的农民工作和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Abstract: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s development causes China's farmers to be wealthy, but the benefit guidance has diluted the form which the traditional farmer unites, causes farmer's organization and the guidance work becomes complicat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thought reform and the core value system promotion aspect discusses the current farmer's unity form, gives our farmer work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order to constructs brings the valuable enlightenment.
关键词:市场经济 农民 团结 和谐社会
Key word:The market economy farmer unite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简介:加春阳,1984年生,陕西榆林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发挥使我国大多数的农民脱贫致富,迈上小康的道路。以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为主导的农村经济一方面使农业和农村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创造了巨大的农村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本位主义之风在农村不断扩散,严重冲击农村传统的社会凝聚力。那么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寻找到适合当前农民团结的形式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前我们思考的话题。
一、对传统农民团结形式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社会思想的主流。儒家的核心和本质是“仁”,“仁”在儒家文化当中是一种最高的精神价值,“仁”的思想要求人们热爱生命,追求精神。在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当中,农民的团结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以“仁”为核心而形成的宗族文化,教导人们要彼此尊敬相互爱戴。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社会剩余产品不多,没有社会保障和退休待遇的时代,“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睦邻友好”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道德水准以及表现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终极关怀的表现形式,又是让家族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来抗击自然和社会当中不测的灾祸的伦理认同。并且,宗族和家庭特别强调其成员的道德培养,教导其做人的责任和理想。由此树立的人生理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奇迹般的农民团结力量持续几千年不坠,直到今天还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传统的社会当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其思想的认识能力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宗教活动形成农民团体具有很强的团结能力和坚固的团结内核。宗教在早期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的,给农民以现实的理想,农民盼望神或佛能赐予他们福祉,这种愿景是现实反映就是在封建统治下,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饥寒的平均主义生活。为此宗教成了农民团结战斗的旗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而且在宗教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下,组织内部的行为较为趋同,产生个体归属的组织情感,鼓舞了农民抗击压迫自己的社会制度的勇气和信心。
二、对当代农民团结形式的认识
费孝通讲过:“任何的社区中,它的社会结构,它的搭配,在时间的切面上永远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样。结构中有相配的部分,亦有相背的部分,有相关的部分,亦有相冲突的部分。”在当代,我们一直在进行社会的改革和知识的积累,一遍遍地尝试别人想了但是没有走过的路。传统中国社会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农业为主,工业发展迟滞不前。靠个体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不可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是资源导向型的,在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过程当中,农民所占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个体的小农经济不但使得土地和人力资源分散开来,更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所以在以现代化大工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的农民团结在了一起,从而改变传统的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农民团结形式。这也是在今天的行***划分之下,以村为单位的农民组织成了人们组织归属的重要因素。
自80年代中国走上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以来,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以村为基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成为促进农民团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但是,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均、文化多元并存、社会贫富分化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当前我们一直没有能够将十几亿人口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主导文化和主流经济。农民的组织参与和组织生活的频率十分有限,形成了遍布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农民利益团体和区域组织。农村经济的搞活是丰富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国家和***府付出过巨大的努力,但是商品化的思想和“经济人”的思想,将传统的团结形式彻底的粉碎,农民在行为的取舍上更多的是注重价值的衡量,包括自己作为家庭和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团结形式已被市场化的利益共同所取代,成为当前农民团结的主要形式。
三、对当前农民团结形式的思考
第一、将区域性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密切结合;
区域性经济是以散居在广大土地上以小群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除个别的地区以外大部分的区域经济都以小农经济为主,大型农民合作经济实体为辅,一般以村落为主要分布单位,主要从事采集、农耕和副业等生产活动,其社会分工和互通有无的交易方式是十分有限的。但是,这种经济形势下,农民具有相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心理积淀,其团结的形式相对简单,团结的凝聚力较为鲜明。在国家宏观发展的战略需求下可以通过经济和***策的手段来引导和规划区域性经济环境下的农民团结形式,使他能够更好的地发挥集体的力量来为区域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注重“团结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技术、方法的改进;
社会当中,人们遇到的不确定风险和社会危机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愈显强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群体性单位,当今的社会已不是“英雄时代”而是“团队时代”,个人的力量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叱咤风云”已不在可能,需要社会成员开展团队性的合作。农民也是一样,无论是农业技术的学习还是农村经济的振兴都需要将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农民也需要学习,也需要享受教育的平等。农民的教育需求为导向借用西方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和方法来培育新时期农民的组织观念和团结意识,要将农民当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工人和社会建设者来看待。对农民的团结思想和合作方式进行新的开发和再造,培育符合我们社会和当前历史需要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组织。
第三、扩大基层团结形式,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存在形式是多元的,具有明显的区域适应性和个体差异性。经济上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也有机械和和信息化很高的现代大工业经济。文化上既有根深蒂固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的“非主流”文化,也有特色明显的民族文化。由于生产力的梯度分布和文化的差别存在,所以对目前农民的团结要求已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利用强有力的***治手段来达到。应该是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下,在人民的宏观层面设定能够让多元经济、文化生活下的农民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于国民己都有利。历史的事实证明没有民族凝聚力和核心文化的社会组织必将被强势的组织和文化所吞灭。所以让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团结的文化认同和心理基础是时展赋予当代历史主体的重大使命。在各个不同的行***村落、城镇和民族地区形成小范围的团结集体。基层的团结形式可以多样化和丰富化,可以是血缘关系的团结,也可以是文化心理的认同,更可以是经济利益的绑定。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团结都必须要和整个国家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主流文化影响亚文化圈改变时,必须在二者的聚合方式和环境上做技术性的处理,达到彼此的和谐共生。这样整个中国的农民一方面可以有自己自由的组织生活和团结形式,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和民生利益层面,能够保证中国的农民时刻和国家站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乐正.《来自改革前言的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陈维***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团结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