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金山农民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文化部和全国农民画乡的推崇,由此丰富了中国农民画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发展方向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民间美术热潮,掀起了全国农民画创作的新一轮高潮,涌现了一大批中国农民画乡。它的影响早已从国内扩大到海外,并以其独特的风貌为中外美术界赞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金山农民画发展历程
传统的民间美术绵延千年,农民画则是老树新花,是在特定历史与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绘画。“农民画”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现在也称它为“现代民间绘画”。在欧洲与其相似的绘画称为稚拙艺术,在我国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称为素人绘画。
(一)艺术土壤
素有“上海粮仓”之誉的金山,河网交织,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长期以来,勤劳的金山农民在此生息劳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乡村的生产生活犹如源头活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也为农民艺术开辟了巨大空间。广义的农民绘画要追溯到很早以前,如信仰民俗中的神庙壁画、水陆道场画,服饰民俗中的刺绣底样、织染***纹,居住民俗中的床柜木雕、镜箱漆画、灶壁画,节令民俗中的木版年画、剪纸、彩灯、风筝,游艺民俗中的脸谱、皮影、纸牌、玩具等。
在金山这块拥有千年农耕文化积淀的历史环境和饱受吴越文化浸润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明清时期,由于著名的纺织工具“朱泾锭子吕巷车”的制造,金山成为“衣被天下”松江府手工织染业的中心之一。质朴优美的金山土布享誉江南,清丽素雅的蓝印花布为农妇所喜爱,精致细腻的雕花床是农民新房中最为喜气的家具,粗犷简洁的灶壁画演绎着农家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绣花织布、打花糕、糊灯彩、扎风筝、剪喜花更是农村妇女倾注情感,施展各自精湛技艺的绝活;逢年过节调龙灯、舞狮子、荡湖船、踏高跷俨然成为村民们最为热衷的民俗活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孕育了勤劳聪慧的金山农民,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造就了金山农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风格形成
作为首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山农民画,是在农耕文明中孕育,在民间美术融合中成长,并逐渐形成瑰丽夺目的艺术奇葩。
1974年,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当时的金山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批手艺匠人、下乡知青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然而所作农民画或囿于传统文人画,或亦步亦趋模仿学院写实作品,缺乏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乡土气息。改变农民画浓重的***治色彩和刻意的写实风格,加强对乡土文化价值认同,追本溯源,向民间性和艺术性回归,寻找属于农民自己的表现语言,成为金山农民画发展方向上的关键。
1976年,善画玻璃画的农村青年陈木云参加县农民画创作班,起初他缺乏自信怎么也画不出来,后来在美术老师的开导下,他随意画了一幅五彩大公鸡,虽然鸡的造型仍较写实,但在配色上已出现主观夸张的民间装饰色彩,风格初露端倪。
1977年,文化馆吴彤章和阮章云两位美术老师到沪浙交界的枫泾农村进行民艺采风,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农村妇女箱底保存的刺绣、蓝印花布和剪纸花样。这些代代承传的,喜闻乐见的民俗用品具有不可或缺生活功能的民间美术,蕴含着淳朴审美情趣,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像曹金英大嫂所绣的童帽,色彩鲜艳绚丽,造型夸张简练,富有中国传统的观念色彩和表现形式,极富装饰性。次年邀她参加县农民画创作班,美术老师就鼓励她仿照雕花床上的绣花帐沿进行创作,结果她成功地创作出一幅《喜***收》,作品在大红底色上画了一条长龙,舞龙人各具姿态,形象生动,色彩明快,洋溢着丰收后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术老师深受启发,改变了后来农民画创作的辅导方法。
由此,美术老师精心物色了一批灵巧的农村大嫂大娘参加农民画创作班,这些妇女既有现代农村生活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感受,又是十里八乡驰名的绣花、剪纸和织染能人,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为充分发挥她们的艺术想象力,增强创作的自信心,美术老师采用因势利导的启发式辅导,以她们擅长的刺绣、剪纸和织染等传统民间美术为创作基础,把画纸当布,把画笔当针,把颜料当彩色丝线,运用刺绣的配色方法与剪纸的造型手法进行农民画创作,有效地将传统民间美术融入农民画艺术中。
美术老师敏锐地发现,江南农村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美术,正是金山农民画所要传承的乡土艺术,只要因势利导,农民画家就能凭借熟练技艺,得心应手地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描绘现实生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她们作画的过程,就是用心灵追寻美好憧憬的过程。辅导的过程,就是对她们潜在艺术创造力的发现和激活过程。通过不断地汲取、融合和完善,一批能绣善织的农村妇女,在美术老师的辅导下,成功地把传统刺绣、剪纸、织染、木雕、砖刻、泥塑、漆画、灶壁画等民间美术与现代农村丰富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创作出寓意质朴,色彩明快,造型夸张,构***饱满,富有江南乡土风韵的金山农民画。
二、金山农民画艺术特征
农民画家在创作中为追求美好,对所描绘的事物毫无掩饰而又符合情理,舍技巧而重神韵,笔随心走,彩由情敷,以拙胜巧。为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审美效果,使其更显淳朴生动,农民画家不注重于形象的写实性,不着意追求事物逼真,不机械地描写物象,而是什么美就画什么,怎么美就怎么画,形成了独特的金山农民画风格。
(一)造型特征
金山农民画造型受传统剪纸艺术的影响,在处理物体空间关系时,不是采用光色明暗、虚实大小来表现,而是通过平面铺张来表现空间概念,善于把立体的物体处理成平面。如画鸡,一般采用鸡的侧面形象来表现其完整性。画杯子、瓶罐之类的物体,总是把口部画成圆形,底部则画成一条平线,农民画家认为杯子口是圆的,底平才可放在桌子上。画船上的人也往往是一半画在船上,一半倒在水里,认为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人站在船上会与船形成一竖一横的倒“丁”字形。农民画家认为这样的夸张变形更能真实地表现事物,这种观念性的艺术语言使金山农民画进入了物我同化的艺术最高境界。
金山农民画不遵循西方传统绘画的焦点透视,也不效法文人画的散点透视,构***平视与俯视结合,直观与印象互叠。农民画家没有经过美术学院的基础训练,创作时不是凭直接写生,而是对各个物体特征的观察理解,依据物体之间相互关系所得到的整体印象来作画。农民画家会随着表现的需要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向和各种物体的特征随心所欲地表现在一起,把有趣的事物描绘在一幅画中。造型不受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原理的约束,在同一幅画中运用仰视、平视、俯视等艺术手法,成为了金山农民画特殊的表现形式。
就传承而言,传统民间美术具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对这笔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心怀敬畏和感恩,并加以珍惜和呵护。强调传承绝不意味着要禁锢创新,恰恰相反,正是永无止境的创新赋予了民间美术永恒的、蓬勃的生命力,并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当然,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创新也并不是毫无章法,或者可以任意为之的,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它的转化、嬗变必须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现代审美需求,必须寻求新突破,以新的形态和更丰富的内涵使其重焕生机。这一规律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既不应以强制力量去禁锢它的转化、嬗变,也不应该想当然地运用强制力量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改造和创新,这既是民间美术发展的规律,也是民间美术再生的要义。
(二)在机遇中前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郊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无论从生活方式或文化生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历经千百年的乡土文化和大量的民间手艺濒临灭绝。民间刺绣已淡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民间剪纸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失去原有的功能,传统的织染已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淘汰,传统的民间美术正悄悄失去光彩…・・・金山农民画创作与地域史俗嫁接的“民俗基因”以及老一辈农民画家擅长的生活体验都面临衰落或异化,年轻一代农民画家对此不了解,无兴趣,乡村民俗、民风、民艺的消失遗忘,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困惑已经转化为影响金山农民画健康发展的桎梏。
现在制约金山农民画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农民画家培养和农民画市场,虽然创作队伍基本稳定,但后备力量仍然不足,主要是金山地域内的年轻农民能够创作或愿意从事农民画创作的越来越少。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改变和行业不正当竞争使许多人萌生退意,有的农民画家不希望自己子女从事农民画,子女也不愿继承父母的职业。其次是金山农民画本身的可复制性免不了粗制滥造和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导致其价值下降。今天的农民画创作在纷繁的表象下,年轻一代缺乏老一辈农民画家那种对乡土生活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创作心态浮躁,为迎合市场需求,一味追求媚俗讨巧的东西。作品风格雷同,表现形式陈旧,质量良莠不齐,有悖于农民画与生俱来质朴率真,市场因素已极大地左右了农民画的创作,金山农民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在倡导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造了新的契机。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备受关注,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民间美术其承载与流传地区主要在广大农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势在必然。民间美术植根于农村乡里,流行在田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切实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其作用是独特的,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吴根越角画乡情:金山农民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