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研:1956年10月生,197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至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1985年调往湖北美术学院任教,1988年调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至今,教授职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我自己上大学时每逢创作课老师都会讲到,一直到我自己为人师表之后,仍然面对这一课题。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发现,八零与九零后出生的学生们对这一常讲常新的课题仍然有诸多困惑,尤其是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还有待于端正思想、更新认识。所以,在面对这一古老话题时,我觉得仍可以发现新问题来进行剖析与探讨。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过去一直认为应该先有生活再有艺术,这是普遍的认识,但我常思考: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对于生活中种种的现象没有敏锐的感觉?为什么艺术家就能将生活中普通的、不为人所重视的感知转化为能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个人觉得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果是针对艺术家来说应该做一个颠覆:先有艺术修养、艺术技巧、术见识,之后加上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的生活源泉。艺术家与普通民众的区别就在于;他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加上他个人的生活感受以及他所能使用的艺术技能,在这一基础之上方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对于生活的理解问题。在过去始终强调要深入基层,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这是没有错的。问题是,你不是基层中的一员,你对于基层的生活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感受,每次深入基层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拍两张照片,画几张速写就交差了,根本谈不上感受与体会,即使有感受与体会也是肤浅的。艺术家要选择的生活内容是那种能让你沉浸其中,让你充满感情的生活内容,只有这样的生活素材才能最终使你产生要创作作品的艺术冲动。
艺术家强调要深入生活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怎样深入?对于一种你并不了解的生活方式,只是采取猎奇的手段,浮光掠影地抓住一些表面的细节来充数,是不可能产生打动人心的作品。生活就象海洋,艺术家要在畅游的过程中发现感染心灵的“珍珠”。创作出的作品首先是能感动自己,其次才是能感动别人。这是艺术家以及一切要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注意的要点。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生活的艺术作品就象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总是要凋谢的。生活的内容又不是片面的,它的丰富性就在于每个人的视角都不相同,艺术家沉浸在生活的海洋里,要锻造一双慧眼来观察生活、提炼生活、选择生活。艺术家选择的生活内容,要提炼出生活中使你产生创作冲动的元素,这就是构思阶段,是艺术灵感闪烁、发出火光的阶段。艺术素材与艺术灵感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素材要学会筛选,并不是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都可以拿来进行创作。面对生活包罗万象的形象时怎样选取角度、选取语言、选取题材,都是考量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方面。所以,在对待题材与体裁的筛选时要认真动一番脑筋,认真思考、检视自己更适合一个什么样的创作手法。
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肯定会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就象是一块白布浸在了染缸中。染缸相当于你生存的环境,白布相当于艺术家个体。要使这块白布变成一匹优质的面料,就必须在生活的染缸中摸爬滚打,使生活的染料浸入骨髓,这就要求对你周围的生活不能陌生,生活与艺术密不可分。尽管有时生活中充满逆境与困难,但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可能并不算是坏事,这种生活当中的痕迹往往对敏锐的艺术家而言是一笔财富,是丰富他人生阅历的宝藏,没有深厚生活积淀的艺术家往往对艺术的表达也有限。艺术家不应是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他必须经过世事的冶炼,作品才有可能产生出强大的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生活与艺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