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在记叙类文章中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专门描写景物的文章外,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山川景色、自然风光并不单纯是为写景而写景。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常常进行景物描写,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明确景物描写是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因此“华而不实”是中学生作文中景物描写的通病。
那么,景物描写应起到哪些作用呢?笔者把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景物描写抽出来综合分析,发现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外乎六种。
一、表现人物的心情
同一景物由于观察者不同或同一观察者的心情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体现在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就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所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全文只出现了两句景物描写,一处:把海面比喻成绿色大理石桌面,表现了人物兴奋愉悦的心情;另一处:“天边远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表现了人物沉闷阴郁的心情。作者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表现出全家人盼于勒和见于勒以后的两种不同的心情。
二、暗示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直接作用于作品的主题
《七根火柴》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空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风夹杂着栗子般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晚上,地点——草地;它突出了茫茫草地气候变化异常、暴雨时作的特点,含蓄地表现出长征途中战士对火的渴求。为表现无名战士的形象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
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其原本的过程,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再现时也有多种形式,借助景物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就是其中之一。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中,在写到陈伊玲复试失常苏林教授大为生气时这样写:“他生气地侧过头,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台风的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这段景物描写和后文苏林教授“家访”时看到的景物紧密相联,既表现了苏林教授在陈伊玲复试失利后的烦躁心情,又在结构上形成照应,从内容上为陈伊玲参加救灾工作埋下了伏笔。
四、衬托人物,增强艺术表达效果
张洁的《挖荠菜》在写到“我”摆脱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勾勒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似乎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作者在运用景物描写反衬“我”的处境,连羊儿、乌鸦都有“家”可回,而“我”不能,其悲凉可见一斑。再如:《一面》中“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扫着卷着,不分方向的乱飞。店里冷的像地窖里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这一节景物描写既衬托了“我”在书店受到内山老板热情殷勤的接待,又使“我”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热情关怀的温暖情义。
五、渲染气氛,烘托作者要表现的事物
作者要表达的意境有时无法在作品中直接交代,作者往往借助于其他的诸多事物来渲染气氛,把作者的情感置于特定的气氛中,让你自己去感受作者的心境及要表现的事物。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九种具有特征的事物置于苍凉的秋深暮色的笼罩下,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马上游子的心情呼之欲出。景物已不是普通的景物,当他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景中时,它已成为“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陶渊明《桃花源记》开头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奇景”的出现,为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冰心的《小桔灯》通过景物描写暗示重庆当时黑暗的***治环境。异曲同工,他们都是驾驭景物描写的好手。
六、紧扣景物特点,突出文章主题
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紧扣“烈日”之“烈”,暴雨之“暴”,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祥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在烈日暴雨下拉车,其痛苦挣扎之状可想而知。这样写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中心,表现出穷人在黑暗世道下的惨状,抨击了吃人的旧社会。景物描写作用于作品主题的范例,教材中有很多。如鲁迅《故乡》的最后一段虚写景物,表现“我”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驿路梨花》借花喻人,通过描写梨花,表现***精神,把抽象的社会风尚的特征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
总之,景物描写绝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写什么,它要求作者有选择地突出客观世界的某些特点。在一篇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是多重的,作者描写景物要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必须具有明确的写景目的,使景物描写真正服务于作品的主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