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酸雨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其会产生一系列的潜在影响,有必要进行实时的防治。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了酸雨的成因及引起的重视,进而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了酸雨的潜在影响,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酸雨;潜在影响;植物生态;土壤;建筑物
1.酸雨的成因及引起的重视
水是自然界珍贵且可更新的资源,它不但是所有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也是推动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媒介。生态系中的水源,追溯到终点应当是雨与雪,两者合称为降水。对我国来说,除极少高海拔地区外,雨是最常见的降水形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酸雨”这个十几年前还鲜为人知的名词,目前却已经成为最严重的世界性环境问题。探究“酸雨”一词的出现应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72 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发现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日渐污染的空气,可能与雨水中的酸度有着某种关系存在。因而在他的著作《空气与雨水》中,首创“酸雨”一词。当时英国正值产业***期间,因而并未重视此问题,事隔百年后的今天,酸雨已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空间,以及自然界的生态体系。1972 年联合国成立环境规划署(UNEP),随即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以实现世界更适合人类居住,及人类在这个环境中享有尊严的愿景。然而,在第一次会议的道德性宣言后,温室效应、土壤酸化、物种绝灭、酸雨、森林砍伐、臭氧层破坏等现象日益严重。1988 年,时代周刊选出的年度风云人物,竟然是伤痕累累、濒临毁灭的地球。自产业***以来,工业界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所释放的SO2和NO2,在云雾或大气中经过一连串反应后,转变成硫酸或硝酸,并卷入雨水中形成酸雨。通常所说的酸雨是指PH
2.酸雨的潜在影响
2.1酸雨对植物生态的潜在影响
森林受到直接伤害,而土壤、河川、湖泊等酸性化的结果,使整个生态系受到破坏。如欧洲及美国东北部等高度工业化地区,自1950 年起湖泊的酸化已造成大量水中生物的死亡;同时因为酸雨的为害,使邻近的森林活力衰退,自1980 年起酸雨就被认为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酸雨对植物叶部外表蜡质及角质层的直接化学反应,导致组成成分发生性质改变,间接影响则改变植株的生理代谢作用。特别是叶片浸润后,雨滴保持时间增长,叶片通透性增加,使组织成分溶脱增加,叶片表层扩散抵抗性降低,蒸散速度加快,将使植物体干燥。此外,气孔阻塞造成气孔蒸散率低,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衰退。虽然酸雨对作物生产的冲击程度仍无明确的结果,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减少人为的污染,减轻酸雨的危害,使作物生产的损失降至最低,却必然是未来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2.2酸雨对土壤的潜在影响
酸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首先是酸化土壤,其具体过程大致是,酸雨中的氢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上吸附的盐基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而被吸附于土粒表面,被交换下来的盐基性离子随渗漏水淋失。土粒表面的氢离子又自发地与矿物晶格表面的铝迅速反应,转化成交换性铝。这就是土壤酸化的实质。酸雨在使土壤酸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活性增大,这是由于锰、铬、铜、铅、镉、锌等有毒重金属离子在低pH下溶解度升高造成的。如锰离子,当土壤pH降至5左右时,其浓度即可达到毒化水平。高浓度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便会沉降和积累在表土层,使土壤成为有毒性的环境介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3酸雨对城镇建筑物的潜在影响
一是酸雨对于建筑物的外部涂料会产生腐蚀作用,使得涂料的涂膜产生破坏。一般情况下,外部墙壁收到酸雨的腐蚀之后,其涂料表面会粉末化,进而产生脱落的现象,这将大大降低外墙涂料的使用寿命,也使得建筑物外墙装饰水平降低。从其原理来看,主要是由于外墙涂料对于水分的控制程度不高,当酸雨所带来的湿气透过墙面进入涂料内部之后,这些水蒸气是很难得到完全的排放,从而在墙面与涂料层之间形成水煮凝露。由于酸雨中含有腐蚀性极高的硫酸根离子,因而这些凝露直接导致涂料从内部发生腐蚀与脱落。二是酸雨对于建筑所采用的石材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对于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会产生腐蚀,从而使得在石材上出现斑点、黄锈等现象。这种腐蚀作用也基本是由于酸雨所带来的湿气透过细微空隙进入石材内部所致。三是酸雨对于混凝土产生影响。当酸雨直接淋到建筑物上之后,建筑物的砂浆混凝土就会受到腐蚀。这种腐蚀的最初表现是混凝土部分出现黄色的斑点,随着腐蚀的深入,混凝土的基本结构将发生松动,并有可能是水泥发生缓慢的溶解,出现缝隙或孔洞,这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
3.结语
酸雨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已经危害了我国很多地区的湖泊、水域、森林、土壤、建筑材料及人体健康,应重视酸雨和大气污染问题,以***府为主导,倡导全社会节能减排,制定经济激励***策,使用先进生产工艺,采取烟气脱硫,开发利用型煤、改造锅炉等系列污染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SO2和NO2排放,有效控制酸雨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林,申进玲,李晓玲,袁龙刚.我国酸雨的危害及控制现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0).
[2]郭大本.酸雨及其危害[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02).
[3]刘晓华.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的危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