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3]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48.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分子科学导论 案例教学 考核机制
包装材料对包装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时甚至引起发展上质的飞跃。①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包装材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高分子科学导论主要包括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的分析与表征、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以及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②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而教学时数只有48学时。如何安排好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按照包装工程专业是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专业特点为导向
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更新是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骨架。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大纲不是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③④课程大纲的完善是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线,并要充分地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想。根据我校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时数少,同时专业方向又是以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为主要方向,以食品、药品及化妆品包装为主要应用领域,如何选择甚至编写合适的教材,如何确定本课程包含的各部分内容,合理分配学时,成为提升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在对第一部分高分子合成化学部分的学习中,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于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及分子量的影响因素。而不对聚合理论做深入探讨。在第二部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关知识中,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着重介绍。作为包装容器的设计、加工和使用,这是考察材料的关键点,同时还需要介绍相关的耐热、耐化学性及其他一些基本性能。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能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三部分是将材料的加工,对于包装材料而言,如何将粒料通过注射、吹塑、模压等方式制备成包装容器,这是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也是与学生将来从事包装职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因此,从内容上、从学时上予以加强。尤其是针对我校包装专业比较偏重的食品包装,各种液状货品的包装容器(如各种瓶、壶、桶)以及各种薄膜的主要原材料( PE、PP、PET、PA 等)和主要加工工艺(挤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单/双向拉伸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开。
2 在教学方法上,辅助以案例教学
掌握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⑤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联系实际。例如在讲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的内容时,对身边的包装产品进行举例,例如牙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因此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牙膏巨头美国高露洁公司在进入我国牙膏市场以前,曾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牙膏包装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针对这些特点,高露洁采用了创新的复合管塑料内包装。结果大获成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我国1/3的牙膏市场份额。这个例子,充分让学生认识到,高分子材料对于传统材料的替代作用及其适用范围十分广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高分子注射成型工艺时候,拿出在工厂收集的残次样品,对气眼、流痕、欠注、银纹/水花、缩痕、熔接痕等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气眼为例,是由于困在型腔内气体不能被及时排出,易导致出现表面起泡,制件内部夹气,注塑不满等现象。其改进方法,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减少厚度的不一致,尽量保证壁厚均匀。这些处理手段,又都可以通过前期所学的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相关的链段运动、熔体流动、聚集态变化等相关知识进行解释。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综合体现,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归纳能力,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其将来在工作中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优化考核模式,多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而考核方式的优化,则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考核方式改为论文+PPT讲述+期末考试的模式,其中平时考勤、作业占二十分,论文占二十分,PPT讲述占二十分,期末考试占四十分。考虑到学生还处于大二阶段,尚未接触到文献调研等课程,经过简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初步学习使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武装了学生的文献调研手段,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查阅文献资料和标准,并按照正规的综述论文格式规范进行撰写。学生虽然还比较稚嫩,在专业领域几乎尚无法真正领会,但初步的锻炼,拓展了专业视野,深化了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了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虽然还不能提出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但这种锻炼已经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大二第二学期,包装专业学生就可以以高分子材料为出发点,申请大学生创新的科技项目,其申请数每年都占到本专业的很大部分。另一个考核内容是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做个PPT并请一位同学进行讲述,考核成绩作为该组四位同学的成绩。通过做PPT讲述,学生需要自行组织***片和说明,并进行PPT的设计,直至最后讲述。十分钟的讲述和五分钟的提问,有助于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广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再经过最后的考试,学生需要对所学课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复习和总结,三者结合,使得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都有较为直观、详尽的认识。
4 结语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
中***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35-03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可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其实践性强的特征,采取多样化形式。如某旅行社旅游产品营销方案、某区域旅游规划方案、旅游专业相关调研报告等均可作为毕业论文的形式。
总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乃至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
[2]殷现元.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出路[J].高教论坛,2013,(4).
[3]林轶.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探索和实践[J].广西教育,2009,12.
[4]田振江,郭海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work of graduation thesis instruc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conflict in time with their other activities, like job hunting, preparing for the graduate entrance exam and going abroad, there will be time pressure in graduates′ thesis writing. Besides, there are predicaments of fund shortage, differences in graduates′ specialized quality, some teachers lack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lack of sound supervis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in the graduate thesis instruction.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djusting the graduation thesis work time, setting a special fund for the undergraduate thesis i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ver th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ver the instruction teachers, and at last, further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影响因素提高措施***学院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实用能力、创业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院面临合格专业评审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指标体系中的一大指标。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教学管理上不够重视等原因,使得全国各高校的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水平呈下滑趋势。本文以***学院为例,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二、影响***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导师及教学管理。下面,笔者将进行一一剖析。
1.学生因素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
高校多数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毕业前夕,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多数学生把找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毕业前面临人才招聘、就业实习、公务员考试等压力,无法全身投入到论文写作中,极大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写作。
(2)学生盲目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从我院历年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上看,有些学生论文题目选择范围太大,喜欢把论文范围定为“中国”或“中内外”,自认为范围大了气派些,实际不仅增加了论文难度,且要求作者必须对整个论文的研究范围非常了解,显然这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有些选题范围太小,又不利于自己思维的发挥扩散。有些选题背离自己的兴趣,并脱离实践经验,只是根据手头拥有的一点参考资料随意确定题目,使得论文撰写过程索然无味。
(3)学生写作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不高
毕业论文开题后,有些学生感到迷茫,不知如何下笔,论点提出后,又不知如何分析、论证;有些毕业生虽在实践中悟出独到的观点,但因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限,不能将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东西表达出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与写作水平有关,而且与信息素养分不开。出色地完成一篇论文,要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但现实中,却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科学快捷地查找文献,也没使用过中国知网和方正毕业论文数据库等经验。
2.导师因素
(1)师资不足,指导不够
由于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原本生师比不足的***学院比例更加悬殊。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远远不足,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做论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指导教师在完成论文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2)***学院科研水平有限
***学院多数为教学型院校,提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的教师为主。由于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科研水平有限。那么,如果导师自己没有在某些专业领域有所研究,有所成就,在指导学生进行***学院毕业写作时,可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3.教学管理因素
(1)缺乏毕业论文评导机制
高校评教机制的实施,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毕业论文评导机制却一直没有建立。主要由于完成毕业论文后,学生基本不在学校,评教活动较难开展。造成学生对于导师是否指导尽责、批阅是否认真,无所反映,指导教师工作好坏无法体现。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将打击导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
(2)过程管理不到位,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各高校都有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很不完善,毕业论文指导整个过程仍缺少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实际工作中从立题审批、选题、指导、中期检查、完成初稿等环节上基本都由指导老师独自完成,毕业论文应有的考核功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
(3)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模板中,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的错误。如模板中的论文是否使用国际通用标题编号;论文中的表格题目是否放表格前面;***的说明是否放后面,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将对学生起到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为提高***学院毕业论文的质量,需要从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等三方面入手,进行立体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措施:
1.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评估决定着***学院的生死存亡。所以为了生存和发展,***学院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确立正确的质量目标。要下定决心,大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建议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一定要认真严肃地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让师生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2.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延长毕业论文时间
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深度,避免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毕业生择业应聘、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可以考虑将整个写作时间提前,将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那么学生不但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毕业论文,还可以把毕业论文跟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毕业论文的论证案例。
3.开设《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
开设《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通过专业教师系统地讲授有关毕业论文的构成、写作方法、***表的分析、参考文献的应用以及论文的规范性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方法。让毕业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规范的书写形式撰写论文,迅速熟悉校内、校外文献资源的查找方法,掌握中外文电子资源的检索方法及技巧,增强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为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依托母校的力量,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
***学院具有强大的后盾――母体学校。***学院的母体学校一般是品牌大学,师资和实力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可以尝试从母体学校引进部分资深教师作为毕业论文的导师。同时,引进的导师也可作为论文指导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为论文工作的开展做更多指导。这样既解决了本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科研力量。
5.建立奖惩分明的师生互评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学生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过程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对导师指导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对论文指导过程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指导论文不尽责的老师给予通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论文成绩考核体系。对论文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采取有效的奖励措施,支持优秀论文在学报上公开发表,建立优秀论文作者的求职推荐机制,向用人单位推荐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把论文工作与就业推荐相结合,让学生免去后顾之忧,专心把毕业论文写好。
6.加强过程管理,做好各阶段检查工作
根据工作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让各级管理组织和师生员工的都参与到检查工作中。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严把开题关
前期重点检查学生选题情况。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论文涉及的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
(2)中期检查――严把进度关
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严格格式关
后期重点由教务员检查学生的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对于不规范者,立即打回,要求其进行修改,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7.重点抓好答辩环节
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进一步考查和验证学生对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为学生自己***完成等情况。对学生而言,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
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应安排得庄重严肃,避免让学生误认为这是一场“走过场”的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建议如下:
(1)场地安排:多媒体课室(附带投影仪、话筒、扩音器等设备);
(2)答辩老师安排:人数3~5人(指导老师与答辩老师错开;答辩老师中最好有学生不认识的老师);
(3)答辩过程安排:至少包括以下三部分:①学生陈述论文;②答辩教师有针对型地轮流提问;③学生根据自己的论文情况进行回答。
(4)学生陈述内容安排:学生当众陈述论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制作PPT,并当众演示;陈述内容包括三点:①论文撰写的内容,具体包括选题原因、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得出的结论或对策;②论文的闪光点;③论文的不足之处。
四、结论
当前,***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普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1)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2)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延长毕业论文时间;(3)开设《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4)依托母校的力量,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5)建立奖惩分明的师生互评激励机制;(6)加强过程管理,做好各阶段检查工作;(7)重点抓好答辩环节等方面提高***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程华东.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7-79.
[2]李春平,张洪江,李耀明.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包学雄.指导文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认识[J].广西高教研究,2002,(2).
[4]郭亚红,尹秀珍,何卫***.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2).
[5]赵宏伟.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朱丽华.论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 理工结合 创新性实践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1-02
随着现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行业由原来对单纯理科或工科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兼具理、工两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一些领域的理学与工学之间的界限也渐趋模糊,随之出现了一些结合理学和工学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专业[1]。此类专业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不同高校的培养可以有所侧重。这给予了人才培养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对大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2]。
传统理学和工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理学基本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工学基本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理学重在培养探索未知、认识客观世界的人才,而工学重在培养掌握技术方法以改造客观世界的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理科专业更注重掌握厚实的基础理论,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学分较多,学生在基础研究上更具潜力;工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实践环节所占课时更多。而对于具有理工结合特点的专业,并非理科与工科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机的结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是具有此特点的一个典型专业。由于其涵盖多个前沿科技领域以及行业发展迅猛的特点,对专业人才也具有更高的要求。对本科院校而言,要办好此专业,便需要培养同时具备较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适应行业发展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可参与基础科学研究,也可从事工程上的系统设计和器件研发,以及胜任管理、技术咨询等相关工作。设计培养方案时,应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设计,使学生在扩充知识的同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方***,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方***和工程方***的要旨兼而得之[1,2]。此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3],其目的并非单纯强调和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技术式实践,也并非单纯科学规律验证的教学式实践,而应是紧跟科技热点与行业前沿步伐的创新性实践。下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和体会,谈谈对理工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我们认为理工结合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应包含以下四个重要环节,如下所述。
1 第一环节:注重实践体会的专业引导
如今许多高校对新生教育以及专业导论课都逐渐重视[4]。专业导论课虽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但对后续的专业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妨将之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导论课肩负着引导大学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能干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涯的重任[4]。其中关于所学专业能干什么这一实践性的问题通常最受学生关注。而对于具有上述培养要求的理工结合专业,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我们认为一门到位的专业导论课应该注重利用实践体会进行专业引导,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导论课的第一讲通常是对专业建立和发展背景、培养计划与目标、本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等问题的介绍,但枯燥的讲述通常效果不好。我们的做法是适当穿插本专业的行业应用例子进行讲述。其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新生最易感到迷惑的问题,应予重点解释。这一讲以专业负责人讲述为主,结合高年级或已毕业学生的讲述更为有效。
其次,邀请企业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相关行业结构以及专业人才需求,与学生交流职业发展规划经验。企业的一线人员拥有不同于高校教师的行业视野,所介绍的内容更具实践性和说服力,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外若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和产业展会,以加深对专业及行业的认识。例如每年秋季的深圳光电技术博览会就是我们光电信息专业很好的实践学堂。
最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尽早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训练专业技能,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下文讨论的实践环节做好引导和铺垫。
2 第二环节:模块化、注重综合设计性的专业实验
专业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常规化且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背景下,高校希望开设的专业实验项目越来越多,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如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这本身就是各专业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的做法是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划分的基础上,将所有实验任务,特别是理论课中附带的较为零散的实验项目进行统筹整合,使实验学时和实验教学资源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例如将光电信息专业的基础光学实验、几何光学课内实验与物理光学课内实验整合为工程光学综合实验,将激光技术实验与光信息处理技术课内实验整合为激光技术与应用实验。整合后总实验学时不变甚至更少,但因同类实验可以连续进行,也避免了不同课程间的实验项目交叉重复(如原来基础光学与物理光学实验都含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内容),实验锻炼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实验课中应合理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传统利用成套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条纹测量的实验可以改为利用光学元件自主搭建干涉仪并进行测量。这种改变有利于使培养综合工程素养和能力的目的得到实质性的体现。此外,主干实验课的项目应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紧随科技热点与行业前沿步伐适时进行调整,这需要与一线企业保持一定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3 第三环节:高质量的课内综合实践锻炼
这一环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
对于理工结合的专业,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兼而有之,而两者间的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便显得尤其重要。它通过实践应用使学生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特别是系列专业课程形成的知识线索得以融会贯通,并促使知识向技能转化。我们在光电信息专业设有光电子课程设计,便是对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的一次阶段性实践锻炼。在课程设计中,指导老师应注重设计题目的综合性,使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全面地得到应用。设计过程检查和答辩验收也需把好关,以保证实践锻炼的质量。
专业实习(见习)通常被认为是最直接的专业实践环节,但前提是实习基地与专业对口,并能提供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高校实习基地的质量与数量受很多客观因素影响,此处不作讨论。
毕业设计(论文)可认为是对大学所学的一次最终检验,对于理工结合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更是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首先考虑运用了基础理论或原理的综合设计性课题。当然,对于偏重理论研究或偏重应用实践的学生应该因才出题,还应鼓励合理的学生自拟题目,鼓励创新思想。此外,检验并不是最终目的,应做到通过检验促进提高,促使学生尽早进入课题准备工作,及时通过学习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4 第四环节:贯穿大学各阶段的课外科技创新训练
从开始时间来看本环节并非最后,但因它贯穿了整个本科专业教育,我们便将之放在最末。同时笔者认为它是锻炼创新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笔者所在学校还是所了解的其他普通高校的情况,毕业生整体素质优秀的理工专业都有着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课外科技创新训练让学生真正在兴趣与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凝练出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更能促进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有着发挥所学之长的愿望,但通常因缺乏平台和引导而产生懈怠。我们提出构建一个包含以下因素的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平台,并提倡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到其中。
首先是拓展性实验和实训。这方面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对研究生源不足或没有研究生招生的地方高校,这是一个使学生课外科技与教师科研相互促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如条件允许,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通过合建实验室的方式使实验和实训平台向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空间。这方面包括众多立项和竞赛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跨专业的平台,各类小专业范围的科技竞赛,以及高校间或高校企业联合组织的交流竞赛。学院应建立鼓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
最后是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平台。有些学生因为还未学习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便不参与课外科技,实际上这并非充分理由,实践中所需知识和技能通常需要长期自主的钻研。而合适的交流学习平台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钻研的氛围。笔者所在学院便因应所设三个专业建立了物理协会、电子协会与光信息协会,提供实验室和常规设备资源,实行日常值班制,并定期组织内部交流报告。这些措施对促进课外科技氛围,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起到较大作用。
5 结语
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并讨论了理工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环节。当然这些环节并非分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始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并贯穿于教学培养的全部阶段,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是大学教育的长期课题,本文只对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归纳,可能有其他一些环节和过程未包含其中。虽然是基于理工结合专业特点的探索思考,但我们的观点和方法可能对传统理科或工科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葵如,刘春惠,刘杰.亦理亦工专业试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67.
[2] 何立善.面向21世纪优化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1):89-95.
[3]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学院;
毕业论文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高校本科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最后检验。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本科毕业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和本科生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近年来河北大学进入国家“一省一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有利的资金支持也对本科专业的培养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提升,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积极凝聚团队力量,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师业务提高。母体高校的优势给***学院提供了好多发展机会,本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学院本科毕业质量提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研究的深化和解决。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影响因素,就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来看,本科毕业生论文的滑坡还有相对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而言特殊的情况,下面对此原因分别作出梳理和分析。
(一)就业、研究生复试压力的因素。就业压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参加单位面试、实习,占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客观因素都削减了毕业生对论文的投入。除此之外,由于复试阶段面试的权重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不敢对此掉以轻心,宁可牺牲毕业论文的投入精力,也要对复试百分百严阵以待,这些原因都使得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无暇顾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更有甚者在论文的写作中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甚至提交上届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的论文“交差”。
(二)教师指导方面的责任意识与能力因素。不可否认,在影响高校毕业生论文质量方面,指导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前影响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不够的因素有三:一是多数教师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勇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漠,在选题、指导、评阅和答辩环节“放水”严重,看似对学生毕业季的压力保持“同情”态度,实际是对自身的职业精神要求过低,对基本工作没有做到位,这无疑影响到学生对论文准备的不严肃、不重视态度。二是少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了经验不足、指导能力有限的情况。具体来说,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选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教师本身本应去帮助解决的应有举措,得到的回答却差强人意。缺乏基本的指导业务能力,指导水平不高已经成为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三是由于当前高校职称评价机制的原因,重科研、轻教学,使得绝大多数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科研等多重压力,轻课堂教学的连带效应是轻视指导论文,有应付心理(包括硕士、博士等阶段的指导也有类似情况),这是因为指导论文带来的现实利益不如科研明显,奖励机制不能配套,自然对于教师而言,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自身管理机制的因素。面对扩招和就业压力,很多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并没有把毕业论文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很多高校甚至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视作走过场和例行程序,在现有的毕业管理设计中,流程之间缺乏脱节和矛盾之处,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形同虚设,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不够,监督工作浮于表面,发现问题也不加以整改。特别指出,***学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和学生基础与一般院校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在这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由于学院的生源素质与河大“一本”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态度存在明显差距,在对待本科毕业论文的环节上存在把关不严,要求放低等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重传统知识灌输授课,轻科研训练和研究方法类授课,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缺乏良好的思维训练、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不利于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以上情况成为本学院和国内***学院办学的普遍性矛盾。
二、探索提高***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实现***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在结合一般普通高校和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索和改革,作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工作应给予重点关注。
(一)要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笔者认为,本科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实践的相互衔接的整体过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并不简单只盯着写作期间的几个月,如果在整个大学四年没有整体知识和研究思维的确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的。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中突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以“合力”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从而逐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毕业环节的运作基础。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构建完整的研究类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学家梅滋指出,“大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1]以往我们的意识是重传授知识,轻传授研究,很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本科生无需太多研究课程和思维方法课程,其现实结果是在近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调查统计中,很多毕业生认为“研究能力不足”(74%)[2]成为毕业生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说明研究类课程的严重偏少和科研思维方法的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术训练和毕业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课程和课堂教学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批判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考察中,考试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范围,考试题型固定为名词解释、简答、选题、论述为主,答案标准化严重,至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发挥型试题所占比例较少,而学生以考试内容为指挥棒,放弃了自身***思考的潜力,当然也不可能自觉进行研究型探索。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课程中增加考察学生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内容,在考试中对课程命题由注重知识考察转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切实提高命题质量。二是建立规范化、严格化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教学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相关规定,注重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引导本科毕业生合理安排就业、复试与撰写论文的关系,监督抽查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论文的具体指导工作和流程,建立督导小组进行中期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对进展缓慢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对教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二)指导教师的负责、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学生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制是国内高校进行论文指导的基本模式,学校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意味着导师是学生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研究方向是毕业生选题优先考虑方向。但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部分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不明确,对学生选题无动于衷,一味让学生自己选题、写作,学生写完初稿,导师的批阅修改极其潦草、简单,能力低、责任差成为影响学生论文质量的严重影响因素。对此,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历届毕业生指导教师调查制度,对能力较强、负责的指导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优秀论文的毕业生给予奖金支持,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发表给予一定版面费的支持。对责任意识较差、水平有限和观点陈旧、学生反映较差的指导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停止一定时间期限的指导资格。二是教研室相关教师开展选题讨论,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避免盲目和不知所措地在选题质量上走弯路。三是选择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系统讲解,有可能的条件下联系往届优秀毕业论文或考取重点院校的研究生进行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和感受,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
(三)严格答辩、客观评价是毕业论文提升的最后保障。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此我们应从规范管理入手,程序和质量并重,坚持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首先,建立较为全面的考评指标,从写作态度、开题状况、选题价值、格式规范、论文质量和答辩现场发挥等多个环节分别精确打分。其次,采取答辩导师回避制度,学生上交论文不显示导师姓名,采取评审教师打分无记名方式,在答辩环节对论文完成较差、态度不端正和弄虚作假者建立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制度,允许在一周之内修改完善,再次参加答辩。如第二次答辩还未有根本性提高,答辩组可以建议论文不予通过,并上报学校学术委员会。第三,答辩通过后,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要进行巡回交流和展示,建立示范机制,为以后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不是一时一事可以迅速解决的,这需要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的努力。对于学校而言,管理上的规范和科学是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责任与水平是关键因素,对学生而言,阅读、写作与方法是根本出路。写作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名片,是社会认可的第一步。只有在学生、导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Jone Theodore Merz .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 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M ]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 1965 :167 .
[2]刘德成.从毕业生论文质量看高校教学存在的缺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53.
作者简介:
李新(1978―),女,法学硕士,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入门引导课程,旨在帮助大学新生了解专业性质,把握专业全貌,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物联网是一个涉及多领域技术的交叉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于大学新生,凭借以往知识结构很难全面透彻理解本课程知识内容。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办法与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目标
物联网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领域。本课程将介绍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现状,阐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特点,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物联网的含义,理解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现状,了解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把握物联网的技术调整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大一新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让学生宏观把握住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本专业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讲授内容宜广不宜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认知理解能力有限。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面授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学习,没有一点理论基础,虽然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学习一些抽象理论的时候,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提到一些名词,如路由器,学生几乎都听过,但大多都没见过实物,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要针对本课程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以便提高学生理解力。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一方面一些高校单纯理论讲解,没有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开设有相关实验,但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无法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
3.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误区,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学生习惯了以往中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过于依赖老师,课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查阅文献资料少,另一方面死记理论,没有理解其内涵。这与传统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不无关系,长期以来采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评机制,学生为应付考试,背诵记忆,不利于发散思维,也不能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科建设不成熟,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开设不久的新专业,存在学科建设不成熟、主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物联网是一门综合叉学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很难覆盖物联网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完善知识结构。另外,物联网涉及众多专业,可以将一门课由几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发挥各个教师专业优势,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探究
1.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丰富,针对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参考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教材要难度适中,内容结构合理,语言浅显易懂,可以选择一些实例较多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培养学习兴趣,教材每章节后面要附有练习题与思考题,便于巩固所学知识;(2)在开始每节课内容之前,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讲一下,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脉络结构有一个宏观认识,讲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点间的衔接贯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内容讲完后,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串讲回顾,强化记忆与理解;(3)讲课过程中,少用专业词汇,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一些缩写词,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等,要对缩写词原文进行说明,注重基本概念,开展基础技术的学习。
2.丰富教学方式。
在新时代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讲课过程中多采用案例,如比尔・盖茨最早提出了“物―物互联”的设想,可以以比尔盖茨智能家居为例,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物互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技术,而且对物联网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前沿科技产品,如谷歌智能眼镜,苹果iwatch智能手表等,揭秘其中的技术奥秘,开阔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2)讲课过程中多与现实结合,如讲传感器时,可以结合智能手机,其中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方向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讲课中扩展一些课外知识,如教学生如何用手机控制电脑,这是通过现有一些简单设备很容易实现的,学生对科技带来的便捷会觉得神奇,也会有学习动力。(3)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让学生不畏惧老师,敢于在课堂发问,关于这门课的疑惑或现实中遇到一些难题都可以提问,老师要给予及时回答。
3.开展实验教学。
物联网涉及大量全新复杂的概念与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理论。(1)设计一些基础实验,如讲解RFID时,可以利用RFID教学实验箱进行RFID功能演示与学生;讲解数据采集时,可以利用数据采集板卡,实现数据的采集或利用开发软件模拟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无线区域网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蓝牙进行数据传输。(2)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借助本校现有资源,如我校农学专业比较强,学校里有小麦中心研究基地,可以在小麦种植区部署一些传感器节点,每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土壤湿度、温度或有害物数量,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实例,实现农业智能耕种。
4.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新形势下新型专业考核机制要更合理全面。(1)课堂报告,不限题目,只要与该门课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集资料,进行课堂汇报与展示,并对讲解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期末加分。(2)提交期中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根据论文立意、内容进行打分。(3)课程实践设计,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包含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内容、实验中问题、问题分析与解决。学生最终成绩应该是这些成绩的综合考量。
四、结语
笔者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分析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希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高精尖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魏滢,沙锋.物联网导论教学思考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双语教学 教学策略 探索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广西大学已连续7年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环境问题-产生机制-影响程度-控制方法-过程原理-效果评价”的课程结构;建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提供创新与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还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于2010年成为部级双语示范课程。
一、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一)根据专业人才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双语教学目标是双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双语教学中师生共同的行动导向,具有激励和评价功能。在双语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双语教学目标,再次是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本课程依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见***1),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宏观指导和具体行动指南。
(二)构建双语教学内部课程体系。此内部课程体系由双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和隐性课程组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教中学”,以系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专业本领和科技英语知识;小组活动(Group learning)主要在课后进行,这是一种“动”的状态,其意义则是让学生在“动中学”,以巩固课堂知识,以“用”为导向,实现学以致用,这两项教学活动之间是一种“学用结合”的关系。双语隐性课程则要求为学生创设一种浸润式的双语情境,如通过视频、音频、科技文献、游戏等给学生营造―种语言氛围,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习得双语;课堂教学是显性课程,教学网站提供的影像资讯、材料阅读和论文写作是潜在的隐形课程,二者之间就是一种“显隐结合”的关系。
(三)课程考核改革与试题库建设。首先对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平时成绩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绩构成分几个方面,如***2所示。
平时成绩又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二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小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是课程小论文。
在课堂作业形式、小组学习内容、课程论文选题方面,教师精心设计,在内容上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点,又要保证合适的信息量;在形式上既要顾及年轻人喜欢挑战、敢于展示能力的一面,又要做到轻松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予以考察,根据大家时下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热点,结合专业理论,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设计为《××大学新生环境意识调查》,具体任务为:一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如环境意识调查、某个具体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问卷等);二是完成调查工作,回收问卷;三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按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四是选读调查报告,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采用汉语或英语陈述。此环节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小组现场抽签形式选出代表宣讲,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被边缘化。教师和助教按以上四个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小组评分,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民主评议分配总分。
课程小论文可以设计为以“家乡环境”为主题,要求个人***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信收集家乡环境信息,分析家乡环境问题,撰写以家乡环境问题调查为内容的小论文,格式上严格按照《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要求。学生在撰写中英文摘要时,就是对“双语”教学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也是对双语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教师可以将学生中英文摘要作为专题教学素材予以点评。
所有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学习、课程论文)都要及时讲评和记录,并及时在课程QQ群里公布,以便于及时提醒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平时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双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把控,学生对“教”的目的和“学”的内容及时了解,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心中有数”。
对考试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使考试内容具有较强思考性与启发性,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较合理,紧贴教学大纲;命题符合大纲要求,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双语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试方式采用英文出题,除论述题外,其余用英文答题。既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的知识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常识,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一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估体系。构建针对学生、教师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调节、鉴别与激励功能,为使双语教学向其他课程辐射奠定基础。双语教学评估体系可以包括:一是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专业信息获取能力等;二是针对双语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传授能力评价、专业外语传授能力评价、课堂组织能力评价、教学绩效评价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9篇
科研素质是理工科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研素质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有了科研意识,端正了科研态度,丰富了科研知识,再加上动手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们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科研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教学中:(1)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阅读课本之外的课程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的学术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培养其科研素质是大有好处的;(2)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根据课程性质,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代替传统的作业,为学生最终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练笔”的机会;(3)科研实验研究是学生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实验的综合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进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工作单位的科研条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或课题,了解科研基本方法及流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科研对护理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相关课程教学
目前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设计了护理科研方法、文献检索、护理伦理学这三门课程,它们与毕业论文写作直接相关。护理科研方法主要介绍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等内容。文献检索课程主要介绍医学文献检索基础、***书馆信息资料利用、电子***书、电子期刊以及文摘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全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以及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护理伦理学课程主要介绍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护理实践中有关伦理学的问题。护理科研方法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南,文献检索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具,护理伦理学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伦理规范,这些课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从撰写科研论文的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为撰写论文打好基础。但这些课程往往被学生看做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直到写作论文时才发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这些课程的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例如,对于护理科研方法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度,同步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每人完成1份开题报告及相关课题综述,既作为该课程的考核依据,同时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始。文献检索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并重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护理伦理学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科研中涉及的各种伦理问题。
3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与论文的质量密切相关,护理论文有其固有的格式,写作应符合其规范。学生往往由于对这些要求缺乏了解造成所写论文的结构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给自己和指导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论文主要有科研论文、文献综述、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形式,在学生论文写作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护理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可以是护理类期刊上的高质量论文,也可以是往届学生的优秀论文。制定统一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刊印成册,发给毕业年级学生,在手册中尤其要对论文写作格式的细节问题做出详细要求,如***表排列、格式、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格式等,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遵循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他们了解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把毕业论文写好。此外,由于学生大多是初次写作论文,往往语言不得体,叙述不简洁,词不达意,对医学术语表达不规范,因此还需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
4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完成定稿到答辩。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论文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与指导教师密切相关,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中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是:
(1)建立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和激励机制。
根据陈玉平等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论文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同时要有责任心,关心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并乐于帮助,并且能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根据这些要求,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制度,对教师的职称、科研能力、指导论文的效果等方面做出详细要求,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指导,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启动激励机制,对于论文指导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格外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2)指导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面对面指导和非面对面指导。在学生开始论文写作之前面对面的集中指导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1~3次的面对面指导。开放教育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忙碌,大多数人很难经常与指导教师见面进行讨论,那么选择一些非面对面的指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等。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还将建立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交流指导平台,教师和学生将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平成论文指导和交流。
(3)做好教师指导论文的过程监控工作。
论文指导过程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对这一过程的监督往往是管理的“盲点”,因此,除了要求指导教师做好指导记录之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行开题报告会,听取学生开题报告从而了解教师指导情况,也可以召开指导教师交流会,由指导教师汇报指导情况,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由学生反馈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对未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的教师进行撤换。
(4)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虽然都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仍然需要不定期对教师进行统计学、英语、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5加强毕业论文交流和总结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毕业论文一般都会作为教学资料“束之高阁”,学生很快也会将它“抛之脑后”。其实,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的交流和总结对做好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毕业论文交流的方式主要有: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由指导教师推荐在杂志上发表,这既可以提升学校的专业品牌也能让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每年由指导教师推荐选择数篇优秀学生毕业论文的集结成册,便于以后的学生学习和参考;定期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评奖活动,对毕业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更加完善和提高了毕业论文的书写质量。另外,做好毕业论文的总结工作也很重要,对于指导教师,召开总结会,分析论文指导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提出下次应对的措施。对于学生,通过座谈会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知和态度,包括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指导教师是否尽责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通过这些方式,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真实而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中起到的效果,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做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问题,探索各种改进措施,对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知名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客体因素
1.部分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你抄袭我应付,教师和学生彼此心照不宣。很多学校迷信老教师的能力,规定只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才可以指导论文。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不可否认,高职称老师的论文写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充实,有利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高职称师资有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几十甚至上百篇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部分老年教师对网络了解不多,有些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长时间对着电脑,但现在社会知识的更新,文化的传播很多是通过网络途径来实现的,于是难免出现学生从网络上***论文而不被指导老师发现的状况。2.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考编、考公务员,而无心专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往往东拼西凑,仓促成文,应付了事。网络时代信息泛滥,诚信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网上贩卖论文的信息使那些缺乏道德约束和试***不劳而获的学生有机可乘。3.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流于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一般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期末,此时多数学生已经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协议,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只求过关,不求优秀。加上就业率已成为高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岂有不放之理?另一种情况,许多参与答辩的老师,除了对自己指导的毕业论文较熟悉外,答辩前对其它学生的论文往往没有来得及翻看,只凭学生答辩时的表现,难免给出不恰当的评判。还有些老师顾及同事情面,对不是自己指导的论文,即使发现抄袭或其它不妥之处,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深究。
对策
改善高师毕业论文的尴尬现状,全面提高高师毕业论文质量,需要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大胆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改善“八股化”文风曾有学生问,是否可以不把毕业论文写成学术论文,而是就个人对绘画的感悟写一些赏析类的文章?这种疑问,道出了毕业论文形式的规范化而导致文风“八股化”的尴尬。虽然固定的格式和章法对论文的写作不无裨益,但文风“八股化”、章法“套路化”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想要有“学术见地”,就必须摒弃小女子情节或大侠风范,所有和幽怨、唯美、诗情或幽默、犀利、豪爽相关的字句都要抛之脑后,换上冷冰冰的,所谓专业化、学术化的论证。改善文风“八股化”,就必须大胆改革,不再拘泥于传统毕业论文的模式,而代之以丰富多样又具专业特色的形式,让毕业论文挣脱“学术性”的樊篱,代之以更多的“应用性”。具体可分两步:首先根据专业特征,把一部分特殊专业如音乐、美术等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强制性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学生把精力投放于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毕业创作和毕业演出中去。一部分对理论兴趣较大,同时也具备相应文学素养的学生,则可选择做毕业论文。这样才更符合“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教学目的。并非人人都有心思来做学问,也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来做研究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文采出众。艺术类学生入校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同时,还要忙于毕业创作和毕业演出,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疲于应付。其次,对于一般专业,除了选修毕业论文外,还可根据专业特征灵活规定,如文学院学生可以写诗歌,但要求在一定水平的刊物上发表出来;英文专业学生可翻译著作,环艺专业学生可做毕业设计等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学生)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写作主体没有相应的能力,一切的外在施压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具体做法如下:(1)鼓励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2)在大学课程中加入论文指导的课程,由在学术和文学方面造诣较深,并且有论文指导经验的老师主讲。笔者现任职学校已推出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加强平时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给学生施加压力,促其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能力。(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若要为人师表,自己首先要“身正”、“学高”,才能做好表率,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三)提供相应条件,给学生动力支持1.学校方面:首先,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制。其一,提高教师责任心,对于不负责任,学生经常联系不到的指导老师要及时更换。学生答辩前,参与答辩的教师必须熟知毕业论文内容。同时,加强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委派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青年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努力,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能力。这样有利于减轻老教师的工作量,从而解决上述矛盾。其二,根据各专业特征,完善论文评价机制,细化论文评分规则并公示,其中指导老师占50%,答辩组老师占50%,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感情分”。同时省内外多家高师院校可以联合,采取随机、匿名抽查的方式,对毕业论文进行复核,杜绝抄袭。以前我校曾有各指导老师之间互查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制度,对抄袭的论文,不仅学生需要重写或不予毕业,指导老师也会被牵连受到处分。但由于同事之间或碍于情面,或为避免矛盾,最终使复核流于形式。其次,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年2月,***下发的教高[200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通过校企联合或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等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做科研的兴趣,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经验,使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2.社会方面:(1)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2)严厉打击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兜售毕业论文的行为。(3)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应和学校协调,待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真正毕业之后进行。
结语
毕业论文是用来考量高师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的一种手段。高师本科毕业论文的“鸡肋”状态已不仅仅存在于本科师范院校范围,其它类型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本文就熟悉的高师院校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些也许不够成熟的建议,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集思广益,找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使高师本科毕业论文摆脱抄袭、应付之魔障,共同把毕业论文工作做到最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机制专业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