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徐本禹,青年志愿者,2004年第22期《中国青年》打破常规,用10个版面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他用刚毕业大学生的肝胆,满足着乡村孩子求学的愿望,从繁华的武汉,到贵州省大山深处荒凉的小学,他的选择,震撼了无数青年人。2004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如今的徐本禹,在湖北团省委学校部工作。工作岗位变了,不变的是志愿精神。
当年风姿:“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徐本禹精神,是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徐本禹道路,是一条愚公移山的道路。
《中国青年》:这十年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本禹:这十年来的变化挺大的,我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下成长,现在湖北团省委学校部工作。十年过去了,我在贵州支教时教过的学生里,有五个现在武汉读大学。其中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了,去了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支教,我和他说,我如今工作了,不能再去支教了,你去帮我圆个愿望吧,再去那里教学。他就去了,我挺感动的。原来我是一个人做支教,如今有一群人在做这个事,华中农业大学现在每年有十三名志愿者去西部支教,他们都是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一批批的支教志愿者传递着接力棒,传递着感动。
《中国青年》:当年登上《中国青年》时,你的理想到如今是否实现?
徐本禹:2004年的时候,我的事非常荣幸地上了《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杂志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当时的理想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关心和关注,因为有很多孩子因为学费问题不能读书。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很多好心人帮助山里的孩子们,帮助他们达成读书的愿望。应该说,我在2004年的愿望都实现了。
《中国青年》:你个人新的5年或10年的理想是什么?
徐本禹:还要做一名志愿者。不管工作环境怎么变化,都要以志愿者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把本职工作做好,工作之余,去做一些志愿工作,参与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放松,得到纯粹的感动,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中国青年》:从你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你觉得祖国的发展进程与青年人的前途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关联?
徐本禹:个人成长发展和祖国发展是紧密相连的。2003年,我去贵州支教,后来,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做得多优秀,而是社会需要一种导向、一种正能量。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当我们去实现我们心中梦想的时候,也都在为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中国青年》:展望一下志愿服务领域,你觉得在未来5年或10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徐本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可能会越来越多,现在志愿服务已经向更宽泛的人群拓展。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趋势也会深化,以后可能也会出现更多的“职业”公益人、“职业”志愿者。志愿服务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打通也会实现,志愿服务现在还比较孤立,认可体系还比较窄,如果认可体系宽一些的话,比如做了志愿服务的人如果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机会、就业机会,或者其他机会,那么志愿服务会发展得更好。
《中国青年》:青春是一条奔腾、变化万千的河流,有的流入大海,有的流入干涸的河床,虚掷了青春。你最想与青年人分享的是什么?
徐本禹:***曾说过一句话:一滴水只有融入到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的事业只有融入到集体的事业里才会更有意义。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应该去为别人,为社会做些事情,而不应该仅仅考虑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是责任的青春、担当的青春、更有意义的青春。这样的青春才能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青春因为奉献而美丽,志愿服务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奉献的渠道和平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做志愿者,在过程中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徐本禹:志愿者的梦想都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