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初期,顾颉刚在《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由此引发一场关于中国是不是多民族国家的学术论辩。本文首先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认同历程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场学术论辩,以期通过考察和评述这次论辩过程,来揭示其对于深化我国民族理论发展的认识和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抗战;中华民族;顾颉刚
中***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51-01
一、对“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认同历程
“中华民族”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在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之下,为了救亡***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被普遍激发。
辛亥***后,资产阶级***派倡导满汉一家,五族共和,对以前的排满做法有所改变。“中华民族”这一名词在当时一些学者的文章、***治家的演讲以及***府人员的报告中,开始被广泛地使用,由原来主要指汉民族,扩展为包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后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认同共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主张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这就在策略上把满族统治者给极大限度地孤立起来,更有利于团结和争取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投入到清朝统治的***行列来。同时也为后来“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的背景及原因
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于1939年2月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战阶段,中华民族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此文的提出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收集我国西南边疆史地的相关资料, 歪曲我国历史, 伪造史实, 为日后侵略中国做准备。
三、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展开的学术辩论
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 在《益世报・边疆周刊》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相关的讨论性文章也随后纷纷发表,如:施养成的《汉夷一家的历史观》、马毅的《坚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翦伯赞的《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费孝通的《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白寿彝和鲁格夫尔的来函等关于此类的文章有很多, 由此足见这一观点在学界流传的广泛程度。
上述文章对顾颉刚的观点大多表示了赞同,但费孝通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在《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中提到:“中华民族应团结一体进行抗日,但是从民族研究学理角度也应该承认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受到尊重。在民族危难时刻,要达到***治上的统一,不一定要否认中国境内有因语言、文化与体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团体的存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体质的人群发生共同的利害,有对内稳定、对外安全的需要,自然有可能结成一个***治团体。因此,实现***治上的平等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谋求***治上的统一,不是要消除各种各族的界限,而是要消除这些界限所引起的***治上的不平等。”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的***治与学术上的双重意义
(一)***治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支点是抗战。当时日本的侵略使中国处于严重的民族危难之际,整合全体中华民族力量进行抗战是重中之重,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就成为最重要的时代课题。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危机时刻, 首先团结内部成为当务之急,顾颉刚的这篇文章, 正是从历史事实上说明我们是一家,建立起“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来,于无形中加强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可以说是解救时弊的一付良剂。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阐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彼此间紧密的联系, 更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民族凝聚力, 从而为提升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作出贡献,以坚定抗战的信念。在整个抗战的过程中能形成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进行抗战, 都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密切联系。
(二)学术价值
顾颉刚从历史事实上对中华民族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论述,以及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说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以后建立更加科学的民族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与以后所提出的成熟的民族理论在学术上也有密切的关联。
顾颉刚是历史学家,他对历史上人们心向统一、民族意识日益趋同等资料的梳理,有益于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证中华民族的一体格局。顾颉刚与费孝通观点相反,他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顾颉刚为了强调一体性而否定了多民族之存在,但他对一体性的认识和论证,对费孝通以后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也有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对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研究述评